中國近代軍事工業

中國近代軍事工業

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是指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在洋務派倡導下創立的官辦軍事工業。這些近代軍事工業具有封建性、壟斷性、買辦性的特點,但它直接引起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民用工業的產生。辛亥革命後,清政府的近代軍事工業又轉入北洋軍閥手中繼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中國近代軍事工業
  • 主要人物清政府
19世紀60年代初,清政府在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衝擊之下,深感舊式冷熱兵器已落後於時代。為提高清軍戰鬥力,決計大規模引進西方近代軍事科技,發展中國軍事工業。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初,奕_奏請鹹豐帝發布上諭,令兩江總督曾國藩等派人學習西方先進軍工技術。中國近代軍工建設由此開始。中國近代軍事工業以1861年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為起點,至1949年,可分為晚清和民國兩個階段。在晚清半個世紀中,清政府先後創設各類兵工廠、局共44個。著名的有曾國藩和江蘇巡撫李鴻章等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創建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機器製造局;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等人創建的福建船政局;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創建的天津機器製造局;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設的湖北槍炮廠等。其餘廠局多分散於各省,規模一般不大。各軍工廠局的重要機器設備和原材料依靠進口,技師亦多聘自西方各國,由清政府委派官員管理,所需經費由清政府統一籌撥。據不完全統計,半個世紀中這些軍工廠、局耗銀總數約為1.2億~1.4億兩。一些大中型廠、局主要仿製西方近代槍炮及製造蒸汽艦船,眾多小型兵工廠限於資金、設備和技術力量,只能維修軍械,生產常用彈藥。所有產品調撥各地清軍使用。民國階段,軍閥橫行,戰亂不斷。晚清興辦的一部分軍工企業,如湖北槍炮廠(改名漢陽兵工廠)等繼續開辦,也有一些兵工廠先後改建或關閉停辦。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地方實力派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為裝備自己的軍隊,又陸續興辦了一些兵工廠或修械所。總數約有數百家,絕大多數規模較小,設備簡陋。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管轄的較大的軍工企業主要有:製造槍炮火藥的鞏縣兵工廠、瀋陽兵工廠、上海兵工廠、太原兵工廠和華陰兵器製造廠;製造飛機的福建馬江海軍飛機工程處、廣州飛機製造廠、韶關飛機製造廠(後遷昆明、貴陽,改名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杭州中央飛機製造廠(後遷雲南壘允)、南昌中央飛機製造廠(後遷四川南川,改為第二飛機廠),以及成都第三飛機製造廠、大定發動機製造廠;製造軍艦的江南造船所、福州船政局、大沽造船所。這些兵工廠重視現代化兵器及軍艦、飛機的研製與生產,所需經費和所有產品均由政府統一規劃調撥。由於連年戰爭,民國時期的軍工企業時常遷徙,分散合併,變動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自身的完善和發展。近代軍事工業的建立,改變了中國手工製作兵器的歷史,並逐步形成近代水平的軍事工業體系。引進和跟蹤西方近代軍事科技,縮小了與西方國家在武器製造方面的差距,有些產品的製成,在時間上僅比創製國晚10~20年。在槍炮火藥製造技術上,1867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最先成批生產世界上較先進的美式林明敦邊針後膛槍,為中國最早仿製出的後膛針發槍。1878年,該總局又仿製成40磅前裝阿姆斯特朗炮,為中國製成的第一種線膛炮。1888年,金陵機器製造局在馬克沁機關槍問世後僅用4年時間便仿製成功這種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自動武器。1894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建成中國第一個無煙火藥廠。在艦船製造方面,1887年福建船政局製成中國第一艘大型鋼甲巡洋艦“平遠”號。19世紀90年代以前,在武器生產方面中國尚居亞洲各國的前列。民國時期,在飛機仿製方面也取得一些新的成就。1919年,福建馬江海軍飛機製造處製成中國第一架拖進式雙桴水上教練機。1936年,第一飛機製造廠製成“新霍四式”殲擊機,最高時速388千米。1937年,江南造船所製成2600噸“平海”號巡洋艦,航速30節。但由於各兵工廠的封閉式管理和為應付戰爭需要,大力增加彈藥生產,在跟蹤仿製新式武器裝備技術方面,重新拉大了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近代軍事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不僅改善了中國軍隊的裝備,而且帶動了大量西方近代科技書籍的翻譯出版,培養了一批中國近代科技人才,為整箇中國工業的近代化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近代軍工企業的官辦性質,企業管理落後,不能擔負起中國軍隊裝備更新的重擔。軍工生產除彈藥能在較大程度上達到自給外,各種步兵武器的自給率僅能達到30%~40%,艦船和飛機的自給更為有限,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仍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進口。同時,由於政府缺乏統一的軍事工業發展規劃,各兵工廠產品規格制式十分混亂,嚴重影響了中國軍隊裝備的統一。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