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叫菜鄉的地方,出身於農民、被老百姓稱作“百姓書記”的王為民,領著農民勇闖農業科學領域,創建九巷蔬菜批發市場,進而發展成蔬菜批發基地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王為民,帶領韓大山、王仁義等農民探索推廣冬暖式大棚,五年建起三萬多個,成為農民家庭的綠色銀行,使三元朱村成為鄉村振興的典範,穩居全國百強,菜鄉成為一號菜園子和中國一號菜籃子。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過黃河 第二章 到山東去 第三章 韓師傅 第四章 鹽鹼地 第五章 現場會 第六章 盼著韓師傅來 | 第七章 買全國賣全國 第八章 彌河壩 第九章 抓米袋子 第十章 農民和教授 第十一章 遠走的大雁 第十二章 邊疆的綠 | 第十三章 侯蓮花 第十四章 無土栽培 第十五章 蔬菜聯合國 第十六章 菜博會 第十七章 合作社 第十八章 豐收節 |
人物介紹
王為民
王為民這個人物既剛硬如鐵,又柔腸似水。他信奉說了算、定了乾,出水才看兩腿泥,對有令不行的幹部毫不講情,對變相執行的幹部嚴肅批評,情急之下也會發火,甚至對一名年輕幹部動了手,給別人留下傷害也給自己留下了遺憾。他柔腸似水的一面,從引進和留住韓大山、胡科學這兩個人才上就看得出來。他在縣委常委會上說服大家,力主為韓大山解決後顧之憂,為他解決住房和工作,安排家屬農轉非、孩子上學,對他進行重獎,使他“留得住”,紮下根,為指導菜農種菜致富盡心竭力。韓大山為菜鄉發展不幸英年早逝,王為民心裡痛惜,並抱著深深的愧疚。韓大山的遺孀的生活及子女的發展,成為王為民的牽掛。而當他獲得榮譽特別是受到國家級的表彰時,他更是想起了韓大山。對於胡科學,王為民讓他擔起區劃辦的擔子,對他放手使用,使他為菜鄉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智慧。
王仁義
作為新時代村支書的楷模,王仁義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重大節、講風格、敢闖敢試的“領頭羊”,也是當代一個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新型農民。當建設冬暖式大棚面臨風險時,他敢“蹚頭水”,這對習慣小打小鬧、穩紮穩打的鄉親們來說,無疑是平地一聲雷,催生著他們的觀念的轉變。當王為民下一盤全縣大棚菜發展的大棋時,王仁義不負重託,說服民眾克服“種菜技術不出村”的保守思想,下決心為全縣菜農傳授致富經,送上“金鑰匙”。王仁義35歲時做過直腸癌手術,是個摸過一次閻王鼻子的人,一直拖著病體為黨和人民工作,他看重的是奉獻。他和韓大山對各鄉鎮和菜農的呼喚隨叫隨到,幾年間,共舉辦蔬菜技術培訓班1500餘期,真正成為蔬菜發展這把火的添薪人和助燃者。
作品鑑賞
《中國農民》中的地名、人名儘管是虛構的,但農民們奔小康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有跡可循。這部小說與其說是為新時代的農民作傳,不如說是描繪了一幅中國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幾千年來,中國農民一直處於社會底層,臉朝黃土背朝天,長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諸多作品對農民的書寫就是“苦難”和“受壓迫”。新中國成立之後,廣大農民翻身做主人,文學作品緊跟歷史,農民的文學形象也發生變化:如20世紀50年代眾多文學作品展現農民“站起來”;20世紀80年代文學作品展現農民“富起來”;而體現農民“強起來”的作品並不多見。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的社會地位、生產收入、生活條件和幸福指數,較之以前有巨大的提升。文學創作中關於新農民的文學形象塑造,也呼之欲出。聚焦鄉村振興和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主題的文學創作,是作家的時代之責,不可迴避也不能迴避。長篇小說《中國農民》的問世,就是有力的文學之答。
《中國農民》中的人物形象飽滿、結構完整、時間跨度長。讀者不僅可以從小說中全覽農村的發展,還能了解農民的精神成長曆程。而這些變化,離不開黨的政策支持,正是新時代農村的生動寫照。同時,小說用筆深情,用情淋漓,生動闡釋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一深刻內涵。小說中,沒有博人眼球的離奇情節,對“三農”理念更沒有誇誇其談。《中國農民》的特色就是立足現實生活,緊密關注時代發展進程中農民命運的“起承轉合”,繼承了《山鄉巨變》《暴風驟雨》《創業史》等優秀長篇小說紮根中國大地、站穩人民立場的優良傳統。再則,這部小說於無聲處傳遞著一種精神的力量,鼓勵青年們投身希望的田野,在幹事創業中書寫青春的華章。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3年5月18日,該小說入選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作品評價
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
高洪雷:“這部作品主題好、書名好、語言好。該書主題重大,寫出了農村生產方式的變革,是一部改革年代的‘山鄉巨變’。作品從‘農業、農村、農民’三個維度支撐起大氣磅礴的書名。刮遍全國的蔬菜革命從壽光開始,因此壽光農業足以代表中國現代農業,壽光農村也能展現出中國新農村的風貌;書中塑造的主人公縣委書記王為民,與村支部書記王仁義、蔬菜大棚技術人才韓大山組成了三元朱村農民創業的‘鐵三角’,有血有肉,立體感人,正是中國新農民的典型。此外,作者運筆流暢,語言乾淨細膩,動人心弦,一口氣通讀下來沒有疲憊感,文學性值得肯定。”
山東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自然資源廳測繪處處長呂樹建:“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應該是文學表現的主體。壽光的冬暖式大棚經驗對中國農民乃至世界農民意義重大,周習為農民而歌,體現了其純正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書中處處充盈著對農民的尊敬、讚美、熱愛,也體現了作家深厚的為民情懷和一個黨員的初心使命。此外,還能看出作者優秀的創作能力和嚴謹的創作態度,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現實主義的力度。”
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長、高級記者
逄春階:“作者匠心獨運,把熟悉的故事陌生化,把真實的人物傳奇化,把農業題材史實化。周習把熟稔於心的家鄉見聞用小說的寫作手法再現給讀者,為現實存在的人物增添傳奇色彩,使之成為小說人物。對於一個做新聞出身的人來說,完成這種從報導到文學的轉變具有難度。這部作品既具有紀實性,能翔實地寫述農業知識,講述真實發生的故事,又具有文學高度,將主旋律作品創作得如此絢爛生動,難能可貴。”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習,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特聘作家,魯迅文學院第十一屆高研班學員。著有《土窯》《少男少女》《天干地支》等多部長篇小說;《魯院紀事》《守望大地》(合著)《行走烏蒙》等多部紀實文學;《我的母親叫黃河》《腳下的紅土地》等詩歌;《鹽諾》《鹽鹼地》《蛋子王》等中短篇小說。曾獲得首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第四屆泉城文藝獎、首屆風箏都文藝獎、冰心兒童圖書獎、冰心散文獎、中華寶石文學獎等多種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