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問題

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問題

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問題,是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貫穿於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始終,其規模之大,持續的時間之久,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對於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問題
  • 外文名:The AncientPeasant WarChina
  • 內容:農民起義和農民戰
  • 社會:封建社會
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問題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貫穿於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始終,其規模之大,持續的時間之久,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對於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近數十年來,史學界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提出了不少的價值的論證和觀點;但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也存在著分歧,現將討論的情況介紹如下: (1)關於農民戰爭的性質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是否具有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階級的性質,這是農民戰爭史的討論中存在重大分歧的問題之一。一種意見認為,中國農民戰爭自始至終只反對個別王朝,個別皇帝,個別官吏和個別地主,不反對整個封建制度和地主階級。因為作為個體小生產者,小私有者的農民民眾,他們由於歷史和階級的局限,無法理解自己階級利益的一致性,無法認識他們遭受剝削壓迫的根源所在,他們不能以推翻地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農民希望有好的官吏、好的皇帝和好的王朝,使地主階級減輕一些剝削壓迫,使他們能夠活下去。近年來,有的同志提出,農民戰爭不僅未曾反對過封建制度和地主階級,而且在封建制度還未到報廢的時候,不管農民當時的想法如何,客觀規律的作用使農民戰爭只能起封建制度修理工的作用。另一種意見認為,封建社會初期的農民戰爭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因為封建社會在上行階段,封建的生產關係還是進步的。如果說這時的農民起義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實際上就是否定了這時農民戰爭的革命性質。只有到封建社會末期,封建制度日趨沒落,這時的農民戰爭才具有反封建的性質。農民起義提出的“均貧富”、“均田”等口號,是農民戰爭具有反封建性質的重要標誌。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始終都具有反封建制度和反對地主階級的性質。因為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農民與地主兩大對立階級的矛盾。二者之間的這種對抗性矛盾,決定了農民戰爭必然具有反對封建制度和地主階級的性質。陳勝、吳廣起義提出“亡秦”的口號,就是推翻地主階級統治;反對“秦法”,就是反對封建制度。封建土地問題是階級矛盾的癥結所在,解決土地問題不能不反映在農民戰爭的意向和要求上。兩宋農民戰爭所要求的“等貴賤,均貧富”,就是否認地主階級的“法”,就是反對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等級制度和財產制度。明末農民戰爭的綱領性口號,“均田免糧”,就是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還有的同志雖然承認農民戰爭自始至終都具有反封建性質,但對農民戰爭是否要改變封建制度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反有制)問題,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儘管農民在階級鬥爭的實踐中提出了土地的要求,但並不等於他們在理論上自覺地認識到作為封建制度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問題,從而要求廢除它。因此,不能把農民戰爭過程中農民個別地、自民地奪取土地,以及起義軍支持農民奪回被地主強占的土地的現象,誇大成農民階級要求改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要求和奪取的,只能限於物質生產資料自身——土地,卻根本不可能自覺地反對封建土地所有關係。 (2)關於農民戰爭中的思想武器問題一種意見認為,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再加上上他們長期受到封建地方階級傳統思想的腐蝕和影響,他們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主義)。所以,在農民戰爭中,農民起義領袖不能不以封建思想理論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以封建的理論、封建綱紀,反抗封建統治。農民是無法擺脫封建迷信、宿命論、天命觀等思想的。農民階級的思想還是封建主義的。另一種意見主為,地主階級有封建主義思想;農民階級當然也有自己的思想,就是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這種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反映在政治上和封建等級制相對立,主張貴賤平等;經濟上和封建財產制度相對立,主張貧富平均。還有的同志提出農民階級在戰爭中有自己的“綱紀”、“思想理論”和樸素的政治理想,而且與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相對立,農民有自己階級的哲學思想、宗教、道德、文藝等等。多數同志認為,平均主義和平等思想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思想武器。在封建社會中、後期的農民戰爭中,農民階極的這種革命要求和農民領袖的思想傾向特別明顯。宋朝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均貧富”的口號。農民的平均主義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一種意見認為,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只限於經濟上平均財富。一是要求均分封建國家和部分地主的財富,即“割富濟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公有”、“公產”。另一種意見認為,農民的平均主義不僅是經濟上平均,同時包含政治上平等。關於平均主義的性質,一種意見認為,平均主義是小農經濟的產物,是打上農民階級烙印的封建思想,它並不與封建綱紀、理論對立,而只是封建綱紀、理論的補充。另一種意見認為,平均主義思想是農民的進步思想,它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與封建綱紀、理論是對立的。關於平均主義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尚有很大的分歧。一種意見充分肯定平均主義在農民戰爭中的積極作用。認為它是農民反抗封建剝削壓迫的強大思想武器。它提高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迅速壯大了起義隊伍,起了號召、動員人民的作用。在起義初期,使農民領袖保持艱苦樸素的階級本色和比較民主的作風,促進了革命隊伍的團結,增強了戰鬥力。它衝擊了封建統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其消極方面,則是不能徹底戰勝封建主義,建立新的生產關係。但這是次要的。另一種意見認為,平均主義思想是一種小農思想,不是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只有在反封建意義上才能肯定的,不能估計過高。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在農民戰爭的準備和初期階段,平均主義對封建統治秩序有“破”的作用;當革命高潮時,平均主義用於人民內部,解決社會生產時,它比封建主義危害列甚。平均主義在農民戰爭中開始是興奮劑,後來是腐蝕劑,平均主義導致了黃巢、李自成和太平天國起義的失敗。 (3)關於農民政權的性質農民起義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們所建立的政權是什麼性質的?這是這個問題討論的關鍵所在。一種意見認為,在封建制度下,農民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權。因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權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農民是小生產、小私有者階級,他們的經濟仍屬於封建經濟的範疇。這個階級所代表的生產關係不能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基礎,從而建立起與封建制度相對立的農民政權。農民戰爭中出現的政權,只能是封建性的。起義軍建立的機構、組織不是政權,而是臨時為軍事服務的組織形式、鬥爭形式。多數同志認為,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是能夠建立農民民眾專政的短暫政權。儘管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這些政權在組織形式以及設官、頒爵等方面,模仿了地主階級的一些東西。但是,在本質上是與之截然不同的,它是與封建地主政權相敵對的。這種農民政權是短暫的,其結局不是直接失敗,就是被混進自己隊伍中的地主、貴族分子所篡奪,逐漸離開了原來階級的軌道而轉入地主階級的軌道,最終走向失敗。還有的同志認為,判斷一個政權的階級性質,最根本的要看它施行的政策是保護哪個階級的利益。歷史上規模較大的農民戰爭所建立的政權,是保護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的利益,打擊地主階級的。在農民政權統治區,從政治、經濟、階級關係、所有制形式方面都是根本不同於封建王朝的農民政權。 (4)關於農民戰爭中的皇權主義思想一種意見認為農民是皇權主義者,這是封建時代各國歷史上所表現出來的普遍現象。另一種意見認為,中國農民戰爭並沒有皇權主義,這與俄國農民戰爭是不同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戰爭不僅反對地主、貴族、貪官污吏,還反對皇帝和封建的中央政權。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農民戰爭中有皇權主義思想。它是表現形式有三:第一,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第二,假託皇室後裔,擁立或偽造一個“正統”皇帝,與當權皇帝相對抗。第三,農民革命領袖自己稱王稱帝。農民的皇權主義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產物。它的積極方面是,農民在反對地主階級的統治中,經常用皇權主義作為一面旗幟,自己稱王稱帝,作為組織和號召民眾鬥爭的精神武器。其消極一面,是皇權主義思想經常使農民對封建帝王存有這樣那樣的幻想,容易被敵人利用。還有的同志把皇權主義分成農民的皇權主義思想和地主階級的皇權主義思想和地主階級的皇權主義思想。認為前者經過農民的改造,具有了反封建的革命性質;和地主階級的皇權主義思想有本質的區別。關於農民階級能否改造皇權主義的問題,有的同志提出否定意見,認為皇權主義思想是特定的封建社會經濟基礎和封建倫理觀念的產物,是封建生產關係的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除非先摧毀它產生和賴以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否則就不存在什麼改造的問題。 (5)關於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怎樣估價農民戰爭的歷史作用,這是農民戰爭史討論中分歧最大的問題之一。爭論的關鍵在於中國農民戰爭是推動還是阻礙了歷史的發展。一種意見認為,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在促進封建生產關係的變化、破壞封建制度方面起著決定作用。封建社會初期,農民以他們的起義阻止了奴隸化。魏晉以後,農民鬥爭的總趨勢是反對農奴化,把個體經濟從封建農奴關係中解脫出來,結果導致了唐宋以後封建租佃關係的發展。唐、宋以後,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起了瓦解封建租佃關係,為資本主義的產生清除阻礙的作用。另一種意見認為,在大規模農民戰爭爆發前夕,往往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勢力惡性膨脹,封建政府賦斂無度,各種矛盾日趨激化。經過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迫使新王朝的統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經濟上對改變的了現實採取比較實際的態度,制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農民戰爭起了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的作用,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還有的同志承認農民戰爭本身所起的積極??鬥爭不可調合的理論出發,認為地主階級在農民起義失敗後,只能對農民“反攻倒算”,給農民重新套上封建枷鎖。這就是所謂“反攻倒算”論。近年來有少數同志對農民戰爭的作用持否定的態度。一種意見認為,農民戰爭不是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中國歷史上戰爭太多,破壞過甚,農民戰爭雖然有解放生產力的一面,但它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是嚴重的。認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未能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社會,與階級鬥爭尖銳、農民戰爭頻繁,有一定的關係。另一種意見認為,農民戰爭對社會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嚴重破壞,每一次大的農民起義都嚴重打斷了封建化進程,斷送了封建化所取得的成果,並使社會重新退回到封建化的起點上去。在客觀上,農民戰爭的消極作用遠遠大於積極作用。因此,農民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