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重慶)

《中國農民(重慶)》1942年2月28日創刊於重慶,月刊,由中國農民經濟研究會編輯發行,通訊處位於重慶下羅家灣三十五號。代表人為李汶,編輯委員有王亞明、王沿津、王惠中、吳藻溪、孟憲章、朱劍農等。具體停刊時間和原因不詳,館藏最晚一期為1945年11月第5卷第1、2期合刊,屬於綜合類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農民(重慶)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2年
  • 出版周期:月刊
辦刊宗旨,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中國農民(重慶)》創辦於抗戰時期,主張“抗戰需要農民,建國尤其需要農民”。該刊的使命“是為農民而作的刊物,希望能夠做到無異於由農民自己寫,供農民自己讀,真成農民自己愛好的東西,希望每一篇的文字,都能切合於中國農民真實的需要,成為農民的喉舌,農民的指針,農民的木鐸。”

欄目方向

刊內設定欄目有論著、技術指導、農民講座、專載等。刊載作品主要圍繞農民經濟、農業改進、農民文藝、農村通訊等問題展開。其一該刊關注國內尤其是內地關於農業經濟問題的文章,如《四川田賦徵購實物問題》、《中國農村經濟的特質》等作品。此外還介紹了蘇聯的農場制、義大利農場經濟、德國農業金融制度等,國外先進的農業制度,豐富了我國的農業研究。此外,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國特別推行了農作合作社制度,通過合作手段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該刊亦有表現。如《貧農加入合作社問題之研究》、《從物價波動來談加強合作事業》、《農村工業與合作社》等。刊中不乏古代農業經濟的研究,對於近代的農村建設提供了參考借鑑。
《中國農民(重慶)》為抗戰時期內地創辦的農業刊物,圍繞戰時農業問題,該刊發表不少農業建設、農田水利、農民致富、農村經濟發展的文章,並引進介紹海外關於農業制度的經驗,促進了內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文化傳統

《發刊詞》
抗戰需要農民,建國尤其需要農民。
抗戰需要農民當兵、築路、加緊生產……沒有農民的一致擁護,和極端的忍痛耐苦,抗戰何能支持到五年之久?重要交通線路,雖被敵人侵占了不少,而除此以外,大好山河,仍舊把握在政府及人民之手,秩序依然不亂,生產依然不減,法幣依然通行無阻,至於軍事又處處得到與民間的密切聯絡,不但主力線毫未被搖動,反而愈打愈強,使敵人毫無用武之地了,這都足以證明在此神聖的戰爭中,農民對於本身應負的責任,實已毫無愧色。至於今後繼續爭取最後勝利,不消說,猶有待於農民不斷的奮勇參加。……
總之,抗戰需要農民,農民亦正需要抗戰;建國需要農民,農民更需要建國。
在這建國與農民,互相需要的交流中,本刊應者時代的需求,不得不於敵機多番狂炸之除外,在一間頹垣敗瓦的屋中,產生出來。
本刊的使命,是為農民而作的刊物,希望能夠做到無異於由農民自己寫,供農民自己讀,真成農民自己愛好的東西,希望每一篇的文字,都能切合於中國農民真實的需要,成為農民的喉舌,農民的指針,農民的木鐸。
固知從頹垣敗瓦中,掙扎出來的這一枝及其幼弱的花,未必即能如願盛開,所望海內同志,不斷的灌輸和愛護,則盈抱之木,始於萌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又焉知其不因此極微細的嚶鳴,而喚起無數農村中的無名英雄,來共同努力於空前的大業。如此,則本刊之作,未始非抗建於農民互相需要之交流中的一件寶貴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