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通史 (第四捲髮展中的近代農業文明)

中國農業通史 (第四捲髮展中的近代農業文明)

《中國農業通史 (第四卷 發展中的近代農業文明)》是一本2017年8月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樊志民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業通史 (第四卷 發展中的近代農業文明)
  • 作者樊志民
  • 出版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8月1日
  • 定價:396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8302425
  • 尺寸:787mm×1092mm
圖書目錄,

圖書目錄

分冊主編簡介2
著作權頁5
發展中的近代農業文明13
第一篇 西學東漸——農漁文明基礎的奠定20
壹 西學傳入的先聲21
利瑪竇23
湯若望24
王徵25
馬禮遜27
貳 早期思想啟蒙家28
魏源29
徐繼畲29
王韜30
梁啓超30
孫中山31
叄 傳播西學方式32
(一)政策指導32
(二)辦報譯書34
李提摩太34
羅振玉37
第二篇 中國近代農業教育、科研、推廣事業42
壹 近代農業教育43
(一)晚清農業教育43
1.教育思想的嬗變43
徐壽43
李端棻44
2.新式農業學校的出現45
杭州蠶學館46
湖北農務學堂46
3.新學制的頒行47
晚清新學制(節選)49
(二)北洋時期的農業教育49
蔡元培49
陳裕光50
金陵大學農科50
京師大學堂農科53
(三)民國前期的農業教育53
1.高等農業院校數量劇增54
2.高端人才的培養57
3.知行合一的鄉村教育59
(1)中華職業教育社的鄉村改進實驗59
黃炎培60
(2)中華平民教育社華北試驗區61
晏陽初61
(3)陶行知和鄉村教育61
陶行知61
(4)梁漱溟和鄉村建設62
梁漱溟62
(四)抗戰爆發到解放前夕的農業教育63
1.農業院校變更63
2.科系設定65
貳 近代農業科研67
(一)晚清時期的科研嘗試67
(二)民國初年至抗戰前科研工作的繁榮67
1.農業院校的科研活動67
(1)金陵大學農科68
(2)東南大學農科68
(3)中山大學農學院69
戴芳瀾71
羅宗洛71
2.新型研究機構成立72
(1)中央農業試驗所72
(2)浙江稻麥改良場73
(3)農業昆蟲研究機構73
(4)生物學研究所73
張巨伯73
秉志73
錢崇澎74
(5)植物種質資源園74
胡先驌74
3.學術社團的成立75
4.台灣的科研活動75
(三)抗戰至新中國成立前的科研工作78
叄 近代農業推廣81
(一)晚清農業推廣81
(二)民國前期的農業推廣82
1.農業院校的推廣工作83
2.民間團體的推廣運動86
(三)民國中期的農業推廣87
1.國家推動農業推廣發展87
2.大學推廣體系的演變89
3.良種推廣的成就89
(四)抗戰至解放前夕的農業推廣89
1.推廣體系的變革89
2.良種推廣的成效92
第三篇 經驗農學向實驗農學的轉變94
壹 水稻良種選育95
(一)新品種的引入95
(二)新方法的使用95
1.水稻品種篩選95
2.純系育種法96
3.雜交育種法96
丁穎96
“中山1號”水稻97
4.殺蟲與抗病育種研究98
蔡邦華99
沈宗瀚99
5.其他育種方法的初步研究99
(三)育種機構的設立100
1.高等農業院校的研究機構及育成品種100
周拾祿100
趙連芳100
鄧植儀101
2.其他研究機構及育成品種102
3.抗戰後育種機構的變革104
貳 小麥良種選育108
(一)抗戰前的小麥育種108
1.高等農業院校選育品種108
2.農事試驗機構選育品種110
“中農28號”小麥110
(二)抗戰後的小麥育種112
1.中央農業實驗所的育種工作112
趙洪璋113
2.地方機構的育種成就113
(三)其他研究成果115
金善寶116
叄 棉花的選育及推廣117
(一)新品種的引入117
崔國因117
張謇118
(二)品種馴化119
過探先120
(三)品種改良120
(四)科研成果的發表122
馮澤芳122
俞啟葆123
胡競良123
(五)棉花推廣124
1.“斯字棉”的推廣124
2.“德字棉”的推廣125
3.引進“珂字棉”與“岱字棉”127
肆 玉米良種的選育128
(一)良種引入128
(二)早期品種比較試驗129
(三)民國政府治理下的選種育種129
丁振麟129
盧緯民130
楊允奎132
王綬133
(四)邊區及解放區的選種育種133
伍 近代園藝科學135
(一)早期著作的翻譯135
吳耕民136
(二)園藝教育136
1.早期人才培養136
童玉民136
2.園藝教育體系的創設137
曾勉137
毛宗良137
高魯甫(Groff)138
3.園藝教育體系的完善138
4.園藝教育的曲折前進139
(三)園藝科研工作的開展141
1.科研機構的雛形141
2.試驗機構的創辦145
張弼士145
葛敬中147
3.園藝學會的成立和園藝專業期刊的發行149
4.園藝科研成果推廣151
章文才156
(四)邊區政府的園藝教育與科技157
樂天宇157
李世俊157
(五)日占區的園藝科研161
1.淪陷區的園藝科學161
2.台灣園藝科研活動163
(1)鳳梨品種改良164
(2)柑橘品種改良165
(3)溫帶果樹品種改良165
陸 近代畜牧獸醫科學167
(一)畜牧獸醫教育167
1.晚清教育機構的初創167
徐華清168
2.民國前期教育機構的興起168
(1)畜牧教育的發展168
朱建璋169
陳宰均169
許振英169
崔步瀛169
(2)獸醫教育的興辦169
羅家倫170
鄒樹文170
陳之長170
3.民國後期教育機構的發展173
(1)軍事獸醫教育173
(2)普通獸醫教育174
湯逸人174
謝成俠174
(二)科學研究175
1.科研機構的設立175
劉春霖176
2.疫病防治研究179
(1)防疫機構的成立179
(2)家畜疫病的防治180
馬聞天181
程紹迥182
盛彤笙183
齊長慶183
蔡無忌183
程慕頤183
3.飼養管理研究185
4.牧草管理研究186
王棟187
孔憲武187
沙風苞187
張仲葛187
(三)優良品種引育188
1.馬的改良189
崔步青189
2.羊的良種繁育192
張松蔭193
3.牛的改良194
虞振鏞195
4.豬的良種繁育197
5.雞種的改良198
馮煥文198
高魯甫199
6.繁育技術的改進200
第四篇 近代的農田水利204
壹 晚清的農田水利建設205
(一)南方農田水利建設205
林則徐206
(二)西北農田水利建設206
1.寧夏水利灌區206
趙維熙207
高熙喆207
2.河套灌區208
3.關中灌區208
左宗棠209
4.新疆水利灌區209
張曜210
(三)華北水利建設211
1.永定河灌溉工程211
2.小站屯田水利212
僧格林沁212
周盛傳213
(四)新技術、新材料的套用214
1.水利測量214
吳大澄214
曾國藩215
2.水文測驗215
3.水利工程機械、新型建築材料的引進及套用217
徐世昌217
李鴻章218
(五)興辦科研教育機構219
孫寶琦220
貳 民國前期的農田水利221
(一)北方的農田水利工程221
1.西北地區的農田水利工程221
(1)河套灌區的續修221
(2)關中水利的興建222
(3)寧夏灌區的萎縮223
2.華北的農田水利工程224
(1)滹沱河灌溉工程224
續西峰225
(2)永定河226
3.東北水利發展227
4.河南的農田水利建設227
馮玉祥228
(二)長江中下游大型水閘工程的修建228
1.白茆河節制閘228
2.華陽河泄水閘229
3.金水河排澇閘230
(三)新技術的進一步推廣231
1.水利測量231
2.水文觀測234
3.虹吸技術的套用237
4.機電排灌的發展238
(1)內燃抽水機的發展238
(2)電力抽水機的發展238
(四)水利教育、科研事業的發展240
1.興辦教育機構240
2.水利科學實驗241
恩格斯242
張含英242
3.中國水利學會的成立243
叄 民國後期的農田水利建設245
(一)西北地區水利建設245
1.關中農田灌溉網路的形成245
李儀祉245
2.新疆地區水利開發249
3.甘肅的水利工程250
4.寧夏的水利251
(二)西南地區農田水利建設253
1.都江堰維修和擴大253
2.雲南的新興灌溉排水工程253
3.貴州的農田灌溉工程255
(三)珠江流域農田水利建設255
1.廣西的大型農田水利建設255
2.廣東的農田水利工程255
(四)革命根據地的農田水利256
(五)東北地區的水利建設257
(六)水利教育、科研及立法259
1.水利教育259
陳泮嶺261
2.科研工作261
3.水利立法263
第五篇 新型合成工藝在農業上的使用266
壹 化肥的施用267
(一)晚清時期化肥的傳入267
1.傳統堆肥、施肥技術的提高267
2.化肥施用的初現271
趙爾巽271
陳振先271
化肥的出現274
斯圖斯·馮·李比希274
(二)民國前期化肥施用的推廣275
1.傳統肥料的新型加工工藝275
彭家元275
2.化肥施用的新變化276
(1)化肥研究水平提高,理論認識深化276
(2)化肥施用數量增加,施用範圍擴大278
侯德榜278
范旭東279
吳蘊初281
(三)民國後期化肥施用的曲折進步281
1.施肥方針的確立281
2.進一步示範和推廣化肥282
貳 農藥的使用283
(一)農藥殺蟲283
1.晚清傳統治蟲的繼承和發展283
2.民國初期至抗戰前夕農藥治蟲的出現284
傅勝發284
任明道284
吳福禎284
陳方潔285
祝汝佐285
尼登286
3.抗日戰爭至新中國成立前夕農藥治蟲的進展289
(二)農藥除病292
1.晚清時期傳統藥物的發展292
2.民國前期農藥的初步使用292
(1)植物病理研究機構設立292
(2)農藥防治病害的初步實施293
凌道揚293
3.民國後期的農藥使用規模化293
(1)麥類病害的防治293
鄒秉文294
(2)棉花花病害的防治294
沈其益295
(3)東北地區其他作物藥物防病295
第六篇 中國近代農用動力的轉變300
壹 晚清傳統農具的主導地位301
(一)傳統農具的主導地位301
(二)農業機械化思想的出現301
薛福成303
馮桂芬303
張之洞304
(三)西學著作的傳入304
(四)農具變革的契機306
朱志堯306
(五)西方農機具的引進308
1.政府主動引入新式農機具308
何麟書309
嚴信厚310
陳啟沅311
2.民間自發引入新式農機具311
鄭觀應312
(六)農機具的仿製與改良313
奚九如313
貳 民國前期農機具的蓬勃發展315
嚴裕棠315
(一)南方水田區的機械排灌316
1.燃料引擎排灌316
2.電力排灌317
(二)邊疆地區的機械耕種318
(三)其他農機設備320
1.碾米機320
2.榨油機321
3.軋花機322
4.畜產機械的引進與套用322
吳百亨322
5.植保機械的引進、研製323
(四)農具改良323
1.改良理論的形成323
2.改良成績324
(五)農機具的教學、科研、推廣324
穆藕初325
1.農機教學325
2.農機研究及推廣325
(六)淪陷區農業機械的引進328
叄 民國後期農機具事業的曲折進步329
(一)抗戰時期農機具的發展329
1.國民黨統治區的農具發展329
(1)中央農業實驗所329
朱鳳美330
(2)中央農業促進委員會331
胡厥文331
(3)四川省農業改進所332
(4)江西農具廠333
(5)桂林君武機廠333
(6)金陵大學農具製造廠334
2.革命根據地的農具發展334
3.日偽占領區的農具發展336
(二)戰後農機具的發展336
(三)劉仙洲的農具改良理論339
劉仙洲339
肆 歷史的總結和啟示341
(一)傳統農具的評價341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道路341
主編簡介344
項目研究支持3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