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中國社科院版五卷本)

中國通史(中國社科院版五卷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版《中國通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作序,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曾兩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講課)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約150萬字,圖片1300餘幅。共分五卷。**卷:從中華先祖到春秋戰國,第二卷:秦漢魏晉南北朝,第三卷:隋唐五代兩宋,第四卷:遼西夏金元,第五卷:明清。 卜憲群編著的《中國通史(共5冊)》用100個專題敘述了從中國境內的人類起源到晚清的中國歷史,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充分吸收當代考古和史學研究的*新成果,以時代演進縱向貫通,以問題分析橫向展開,探索了中國歷史的大脈絡、大趨勢、大線索、大走向、大波折。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通史
  • 作者: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
  • ISBN: 9787508086675
  • 定價:310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05月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1、《中國通史·從中華先祖到春秋戰國》,2.《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3、《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5. 《中國通史·明清》,內容精讀,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用一百個專題敘述了從中國境內的人類起源到晚清的中國歷史,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為主線,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充分吸收當代考古和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時代演進縱向貫通,以問題分析橫向展開,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宏闊的視野回顧中國歷史的發展道路;探索了中國歷史的大脈絡、大趨勢、大線索、大走向、大波折。

作者簡介

卜憲群,安徽南陵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專業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院歷史學部專業資格評審委員噲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社科基金歷史學科評審組專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泰漢史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 曾兩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講解。出版《泰漢官僚制度》、《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主持)、《簡明中國歷史知識手冊》(主特)、《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主編)等著作。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哲》《史學月刊》《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百餘篇。
《中國通史》由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總撰稿,作者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為主,作者和採訪嘉賓中幾乎囊括了中國歷史學界所有重要的學者。卜憲群先生2013年、2014年先後兩次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給習近平等中央領導講解中國歷史。作者均為歷史研究所的專業歷史研究者,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趙春青、邵蓓、楊振紅、孫曉、趙凱、梁滿倉、雷聞、江小濤、劉曉、張國旺、陳時龍、魚宏亮、林存陽;受訪嘉賓包括:王震中、杜維明、李學勤、毛佩琦、馬勇、閻崇年等百名國內外著名學者,書中呈現了他們對重大歷史節點的深入解讀。

目錄

1、《中國通史·從中華先祖到春秋戰國》

中華先祖
農業起源
文明起源
邦國時代
古史傳說
夏王朝覓蹤
殷商興亡
商代文明
武王克商
周公攝政
周王的衰落
春秋爭霸
孔子
列國變法
戰國七雄
諸子百家

2.《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國崛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
楚漢戰爭
郡國並行
文景之治
漢武帝
昭宣政治
兩漢經學
王莽改制
光武中興
絲綢之路
清議與黨錮
黃巾起義
三國鼎立
諸葛亮治蜀
西晉統一
魏晉風度
門閥政治
梁武帝治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周武帝
陳朝興亡
魏晉佛教

3、《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

再造統一
煬帝功過
貞觀之治
武則天
開天盛世
安史之亂
中晚唐的困局
世界都會-長安
吐蕃興衰
敦煌
唐朝的對外關係
唐代宗教
五代十國
宋太祖
澶淵之盟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王安石變法
靖康之難
宋金和戰
偏安東南
東京夢華
宋代新儒學
宋代文化
4、《中國通史·遼西夏金元》
契丹興起
西遼建國
完顏阿骨打
金朝興亡
遼金文化
西夏興亡
蒙古興起
忽必烈大帝
兩都巡幸
八思巴
海上絲綢之路
馬可波羅與中國
元順帝妥懽貼睦爾

5. 《中國通史·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
永樂遷都
鄭和下西洋
內閣制度
土木堡之變
王陽明心學
海疆與互市
張居正改革
耶穌會士來華
江南市鎮
白銀資本
崇禎帝
清朝入主中原
清王朝的穩固
收復台灣
統一大業
軍機處
攤丁入畝
文治與文字獄
被動的自強
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
甲午戰爭
維新與革命
帝國的輓歌

內容精讀

《中國通史(5明清)(精)》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率領由六十三艘大船和二百五十五艘小船、兩萬七千八百餘人組成的船隊,滿載絲綢、棉布、麻布、瓷器、鐵制用品、茶葉等物品,在祭拜過天妃宮的媽祖神之後,由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下海。據說,船上還載有船員們的生活必用品,如鹽、醬、茶、油、酒、食用的淡水、不變質的乾貨、米麥等糧食。 船隊在福建短暫停留後,繼續南行,陸續抵達占城(今越南)、爪哇,沿海岸線往南經由滿剌加(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沿途不斷補充食物和淡水。船隊到達錫蘭(今斯里蘭卡),受到錫蘭國王的冷淡對待。到當年的冬天,船隊到達了明人所說的“西洋大國”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澤科德)。接下來,鄭和可能一直在古里進行貿易。次年,船隊回航。在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剿滅了占據蘇門答臘島北部*重要城市舊港的海盜陳祖義,確保了馬六甲海峽通航的順暢。 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鄭和船隊回到南京,前後歷時兩年三個月。他們將這次航海的順利歸來,歸功於媽祖的保佑,向朝廷請求給天妃娘娘加上“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的徽號。 **次遠洋航行結束之後,朱棣命令鄭和陸續展開了接下來的五次遠航。不同的記載中有關這幾次遠航的時間略微有一些差異。鄭和船隊在多次遠航中積累下了豐富的經驗,船隊通常會利用占城、蘇門答臘、錫蘭、古里等交通中心站,向外派出小型船隊,而貿易則相對集中在滿剌加、古里、忽魯謨斯等地進行。鄭和的船隊,*遠到達赤道以南、非洲東海岸的麻林,即**肯亞的馬林迪。船隊給朱棣帶回了奇異的非洲動物,如鴕鳥、斑馬、犀牛、長頸鹿等。 永樂二十年(1422年),鄭和第六次遠航歸來。此時,文官們已經開始批評皇帝的海外政策了,他們認為,皇帝從遙遠的海外取來的通常無益的物品耗費了巨額的金錢。兩年後,永樂皇帝朱棣在出征蒙古回師的途中病逝於榆木川。繼位的洪熙皇帝朱高熾對遠洋航行沒有興趣,命令停止遠航,並且將鄭和安置在南京。鄭和在南京提督南京城外大報恩寺的修築工作。 鄭和的第七次遠航。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皇帝朱瞻基決定第七次派鄭和下西洋。《明史·鄭和傳))對鄭和*後一次遠航的動機是這樣描述的:“帝以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於是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在朱瞻基登基之後的第五年,因為由遠方前來朝貢的**越來越少,他決定派鄭和再度下西洋。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第七次遠航決定的做出,是因為需要下西洋繼續採購皇室所需要的**品。 宣德八年(1433年),第七次遠航的鄭和船隊回到中國。然而,關於此時鄭和是否還活著卻是一個謎,因為據說鄭和在當年航海途中逝世於印度的古里。人們懷疑南京江寧區牛首山南麓的鄭和墓只是一座衣冠冢而已。然而,清修((明史》卻記載說:“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按照《明史·鄭和傳))的說法,鄭和是老死的,而不像是逝於遠航途中。到**為止,鄭和之死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 1905年,梁啓超先生髮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盛讚鄭和是與哥倫布、達·伽馬並時而興的“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然而,鄭和的逝去,卻似乎標誌著明初大航海時代的結束。 關乾鄭和之死,時間、地點與安葬之所,都有不同的說法:一、鄭和逝世乾船隊回航的途中,船隊對鄭和實行海葬,讓這位大海之子回歸了大海,他的一撮頭髮則被帶回到南京安葬j二、鄭和回到南京之後逝世,葬在牛首山麓。1959午,在該山的周叻村發現了“馬回回墓”,1985年地方政府出資將墓重新修繕,題為“鄭和墓”。但是,對於該墓究競是實際墓葬,還是鄭和的衣冠冢,議論扔是喋喋不休。例如,有一種說法便認為鄭和的骨灰葬乾弘覺寺塔下地官之中,而牛首山墓只是衣冠冢。P45-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