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備資源,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政學產研,國際合作,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2002年10月,經國家有關部委批准,在原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學科調整基礎上新組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2003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成立。
2008年9月,中國與阿根廷簽訂了“建立中國—阿根廷食品科學技術中心議定書”,中國科學技術部委託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作為中心的依託單位,負責項目的實施。
2010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與聯邦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在北京簽署了科技合作備忘錄。
2011年10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日本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食品綜合研究所農產品加工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
2012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美國農業部東部研究中心簽署了雙邊科技合作協定,正式建立了中-美農產品加工聯合研究中心。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北愛爾蘭農業食品與生物技術研究所肉品科學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國際真菌毒素學會真菌毒素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201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加拿大農業部食品多糖研究中心掛牌成立。4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日本Thera-projects Associates食品工程聯合實驗室掛牌成立。同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入選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
2014年5,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美國麻薩諸塞大學聯合研究中心掛牌成立。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簽署合作協定,建立乳品聯合研究中心。
2015年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簽署科技合作協定。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12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76人,其中科技人員15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研究員22人,副研究員3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77名,在站博士後12人,各類在讀學生182人。截至2014年,研究所在職職工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數占全所職工總數的80%,35歲以下職工占全所職工總數的65%。
正高級職稱:畢金峰、陳衛華、戴小楓、郭波莉、郭維、哈益明、劉陽、呂加平、木泰華、魏益民、王志東、王強、王鳳忠、王金枝、張德權、張春暉、張泓、鄭金鎧、周素梅
副高級職稱:陳捷胤、段玉權、范蓓、方芳、高美須、胡宏海、江均平、劉紅芝、劉鷺、劉璇、孫艷麗、唐選明、王鋒、王振宇、邢福國、張波、張春江、鐘葵、易建勇、陳芹芹
創新團隊名稱 | 首席科學家 |
---|
糧油加工創新團隊 | 王強 |
肉品加工創新團隊 | 張德權 |
傳統食品加工技術與裝備創新團隊 | 張泓 |
加工有害生物防控創新團隊 | 戴小楓 |
加工化學危害物控制創新團隊 | 劉陽 |
食品功能因子研究與利用創新團隊 | 王鳳忠 |
果蔬加工創新團隊 | 王志東 |
生物酶研究與套用創新團隊 | 辛鳳姣 |
科研部門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有1個國家技術研發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1個農業部實驗室、1個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3個研究所實驗室、9個研究所研究室、3個研究所開發機構、8個農產品加工科技國際合作平台。
研究所是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農產品加工分會會長單位,是中國澱粉工業協會甘薯澱粉專業委員會、中國菌物學會真菌毒素專業委員會、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貯藏加工分會農業生物毒素專業委員會的依託單位。
國家技術研發中心: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
農業部實驗室:農業部農藥登記農產品加工殘留實驗室
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農產加工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
研究所實驗室:糧油加工綜合利用技術集成實驗室、中式肉類菜餚製品加工技術集成實驗室、薯類主糧化加工技術集成實驗室
研究所研究室:糧油加工研究室、畜產加工研究室、傳統食品與裝備研究室、果蔬加工研究室、保鮮與物流研究室、質量與生物安全研究室、營養健康與功能食品研究室、生物製造與食品工廠研究室、產業政策與戰略研究室
研究所開發機構:北京中農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物業中心、中國農業輻照中心
農產品加工科技國際合作平台:中-阿食品科學與技術中心、中-美農產品加工聯合研究中心 、中-德農產品加工聯合研究中心、中-英肉品科學聯合研究中心、中-意真菌毒素聯合研究中心、中-日食品工程聯合實驗室、中-加多糖聯合研究中心、中-美馬賽諸塞大學聯合研究中心
設備資源
截至2012年2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擁有高速冷凍離心機、電熱乾燥箱、熱釋光劑量儀、紫外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傅立葉紅外光譜儀、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化分析平台、理化分析平台、光譜色譜分析平台、液態與發酵食品加工中試線、薯類全粉加工中試生產線、肉品加工中試生產線、微生物發酵及生化工程中試線、硬膠囊製備中試線、多功能膜分離設備、超臨界萃取儀、短程分子蒸餾、精餾塔和薄膜蒸發器、超高壓設備、microtrac雷射粒度儀、50L固體發酵罐、果蔬膨化製備中試線、50L液體發酵罐、超高溫瞬時殺菌機、超微粉碎機組、厭氧發酵中試生產線、軟膠囊製備中試線、活性短肽中試生產線、小型提取濃縮系統、小型噴霧乾燥塔、雙螺桿擠壓膨化中試線等設備。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12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以第一完成單位進行科技成果鑑定/評價29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省部級獎勵16項,社會獎勵9項;申請國家專利295餘項,授權專利103項;以加工所為第一單位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845篇,其中SCI/EI收錄總計147篇;主編或參編著作70餘部。“十二五”以來,研究所先後承擔973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基金、支撐計畫、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基礎性工作專項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180餘項,契約經費1.8億元,留所經費1.3億元。
成果/專利名稱 | 類別 | 授予時間 |
---|
Bt殺蟲蛋白Cry1Ac放射免疫檢測試劑盒及其製備方法和檢測方法 | 發明專利 | 2002年 |
螺桿擠壓膨化機減阻劑 | 發明專利 | 2003年 |
一種冷卻分割羊肉的綜合保鮮技術 | 發明專利 | 2004年 |
一種麵條的加工方法 | 發明專利 | 2004年 |
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與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研究與示範 | 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 2005年 |
稻米深加工技術與設備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5年 |
稻米深加工技術研究與開發 |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2005年 |
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與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研究與示範 | 中國農科院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 | 2005年 |
一種燕麥β~葡聚糖的製備方法 | 發明專利 | 2006年 |
抑菌新香及其工業製造 | 發明專利 | 2006年 |
一種區分輻照和未輻照農產品及食品的方法 | 發明專利 | 2007年 |
學術期刊
《
核農學報》(ISSN1000-8551)創刊於1987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原子能利用)研究所主辦,是在原《原子能農業套用》的基礎上創辦的科技期刊。《核農學報》是核技術和生物物理技術在農業和生物學套用研究領域唯一的學術期刊,主要刊登核技術(包括各種輻射源人工誘變遺傳和育種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和同位素示蹤技術等)在農業科學中套用的學術論文、綜述、科技信息及知識介紹等。此外,還刊登農產品貯藏與加工、食品科學與技術、分子生物學、環境保護、特色農業等方面的學術論文。
《
核農學報》屬“
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統計期刊”,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中全國農學類核心期刊,被浙江大學、上海農業科學院等多家單位認定為一級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有4個博士後流動站、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點。
博士後流動站:農產品加工利用、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病理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農產品加工利用、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病理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食品科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植物病理學
專業碩士學位點:食品加工與安全農業推廣、植物保護農業推廣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有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42人。建所12年來已培養研究生744人,其中博士68人,碩士282人,留學生21人,聯合培養碩士生351人,出站博士後8人。在讀研究生235人,其中博士生33人,碩士生84人,在站博士後11人,留學生14人,聯合培養碩士生93人。
合作交流
政學產研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先後與國內近百家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科技合作。主要合作企業有金沙河面業、蒙都羊業、雛鷹集團、白象集團、華隆(乳山)食品公司等,契約金額達到2億多元。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先後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塔里木大學分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德州農產品加工綜合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合肥安全食品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陝西師範大學聯合研究中心。
國際合作
截至2015年3月,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承擔科技部對開發中國家援助項目“中國-阿根食品科學技術中心”、“肉品質量與安全及溯源技術”,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植物蛋白加工與利用技術”、“農副產品中功能成分製備關鍵技術合作”,科技部港澳台項目“中式肉製品工業化加工與危害物控制”,農業部948項目“農產品加工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技術引進與利用”,國家外專局高端外專項目“食品及飼料中多種真菌毒素的快速增強檢測分析方法研究”等國際合作項目近20項,經費達2000萬元。
截至2015年3月,近兩年來,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舉辦了2014國際真菌毒素大會、中-阿食品科學技術中心研討會、中-歐農產品加工技術交流研討會等大型國際會議8次。創新工程啟動以來,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先後聘請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等食品科學領域院士、知名學者8人為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與國內特聘專家一起組成創新工程諮詢專家組。
2013-2014年,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國際組織等渠道共派出青年科研人員10人赴國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進修。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徽由河流狀的圖案構成,背景上部是綠色,下部分是藍色。
精神文化
所訓:博學篤行、修身格物、求實創新
使命:食養天下
願景:國內第一、世界一流
作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精神: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勇於擔當的脊樑精神、攻堅克難的亮劍精神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所長、黨委副書記 | 戴小楓 |
黨委書記、副所長 | 王長江 |
副所長 | 王鳳忠 |
王強 |
王志東 |
黨委副書記 | 趙俊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