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葫蘆(199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書籍)

中國葫蘆(199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葫蘆》是2004年8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世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葫蘆
  • 作者:王世襄 
  • ISBN:9787805119281 
  • 頁數:332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8
  • 裝幀:精裝彩印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者自述,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葫蘆》分上下卷:上卷七章,講葫蘆各種裝飾方法、歷代藝人和標準器物。下卷五章,介紹鳴蟲畜養、欣賞樂趣及舊京習俗。圖版全部彩色精印,共267幅。另有黑白圖78幅,隨文刊出。入選葫蘆器,多宮廷珍秘,即使民間所藏,亦屬精品。每件器物,撰有說明,或詳細,或簡要,均生動雋永,自具風格。作者對自己玩了一輩子的葫蘆,作出獨特的總結。本書原名《說葫蘆》,1993年在香港出版中英文合刊本,今為饗國人,以中文簡體字印行,除文字、圖片略有修訂外,並後附有新著三篇。名品匯萃,佳紙精裝,足以怡人,足以傳世。

作者自述

中國葫蘆
一九七三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發現葫蘆子,可知我國種植葫蘆已有七千年歷史。甲骨文已有“壺”字,像葫蘆之形,是先民用葫蘆作水漿容器之證。其後雖以陶、銅等各種物質為之,仍名曰壺,且逐漸成為容器之專用名稱。千百年後,“壺”之本義為葫蘆反日益淡漠矣。
葫蘆”一稱,唐代始流行,古則稱之壺、曰瓠、曰匏,均見《詩》三百篇。《豳風》“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幡幡瓠葉,采之亨(烹)之”;《邶風》“匏有苦葉”是也。《詩》鄭箋:“壺,瓠也”。許慎《說文》,“瓠,匏也”。又曰“匏,瓠也。”三者可互訓,故李時珍謂“古人壺、瓢、匏三名,皆可通用,初無分別。”宋代以後,葫蘆品種繁衍,元王幀《農書》言及有大、小、長柄、亞腰等不同形態之葫蘆(見後引文)。《本草綱目》壺盧條則稱:“後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葫蘆。各分名色,迥異於古。”所言為明代葫蘆品種及名稱。清代以還,北京以身細而長者為瓠,體碩腹大者為匏。破匏為二,可以挹水者為瓢。細腰(亦稱約腰或亞腰)者為葫蘆(或寫作壺盧)。葫蘆亦用作匏、瓠等各種葫蘆之總稱。今本書以葫蘆名篇,即取此義,因所收實物備賅不同品種,亦緣此稱通俗易懂,盡人皆知也。
葫蘆用途
葫蘆可供食用,於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適足證古為主要園蔬,其有益民生,居園蔬之首,《農書》言之尤詳:“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作葷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條作乾。小者可作盒盞,長柄者可作噴壺,亞腰者可盛藥餌,苦者可治病。”又日:“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鹹宜,最為佳蔬。種得其法,則其實碩大。小之為壺構,大之為盆盎,膚瓤可以餵豬,犀瓣可以灌燭,舉無棄材,濟世之功大矣。”此外匏為八音之一,自古即用作簽、竽等樂器,至今苗族仍廣泛使用。裁匏成輪,車床旋轉,為治玉拋光不可或缺之工具。其功更莫大於系以涉水,所謂“中河失船,一壺千金”,實即堪托死生之救生圈。考古植物學家游修齡曾撰《葫蘆的家世》一文,列舉多種用途,並謂“加與各國比較,全面利用葫蘆莫如我國者,可謂舉世無二。”唯筆者以為尚有十分重要一面罕經人道,即葫蘆有特殊之體質,美妙之色澤,故可製成觀賞價值極高之藝術品及工藝品。本書所收百數十器,盤、碗、瓶、壺、爐、罐、盂、盒之外,堂上陳設,案頭清供,閨房佩飾,樂器音槽,無不有之。他如簪花注水,貯藥盛煙,呼鳥飼鷹,畜蟲系鴿諸具,亦足以賞心悅目,養性怡情。其中尤以范制葫蘆,自然生成,而造型結體,文字畫圖,悉隨人意,真可謂巧奪天工,實為我國獨有之特殊工藝,而西方人士訝為不可思議者,詛不應大書特書。此外復有多種裝飾方法,使之生色增輝。繩網勒扎,互動呈文,仿佛花苞欲綻,彩結成球。燃香火畫,可縮名山大川於盈寸之間,移嘉卉奇葩於指掌之上。堅刃研押,浮雕隱起,恍如竹刻之薄地陽文。針劃墨染,細若遊絲,觀到瓷尤為纖密。煮紅刀刻,流暢快利,與宋磁州窯同一民;司意趣。故葫蘆之美,美不勝收,不妨稱之為葫蘆藝術或葫蘆文化。
葫蘆之天然美、人工美,前人雖有言及,惟片言隻語,遺閾尚多,今為表而出之,乃有斯篇之作。本書上卷分篇敘述天然及諸般人工雕飾葫蘆,下卷談貯養雞蟲葫蘆及其飾件。所收實例,均有彩圖,並附簡略說明。間加插圖,件供參照,有關文獻,非隨手可以揀得又未錄全文者,收入附錄,以備查閱。
葫蘆至此,已盡欲占。顧不能自已,又信筆所之,寫成捉蟲、育蟲、養山等篇。良以葫蘆靜止,有史則靈,聲出於中,愈增其美。言葫蘆而不遺鷗蟲,亦猶愛屋之及烏也。更以葫蘆畜蟲,由來己久,為博視聽歡娛,破寒冬寂寞庫多人之心力,寄無限之情思,長期研習,世代相傳,乃形成特殊之耽愛。鳴聲務求其悅耳,器用不厭其妍華。凡此雖得低之為玩物喪志,亦喜其可冶性陶情。毀譽縱殊,終不失為我國獨有之民間習俗。鑒於明清以來,鮮有形諸筆墨,故不辭瑣屑,縷縷述之。知我罪我,皆非所計也。

目錄

題辭 黃苗子
《中國葫蘆》讀後記 啟功
《中國葫蘆》前言
上卷
一 天然葫蘆
二 勒扎葫蘆
三 范制葫蘆
四 火畫葫蘆
五 押花葫蘆
六 針劃葫蘆
七 刀刻葫蘆
下卷
一 鳴蟲種類與所用葫蘆
二 畜蟲葫蘆各部位分述
三 秋山捉蟈蟈
四 青蟲與選蟲
五 鳴蟲之畜養
插圖索引
圖版目錄
圖版(彩色一八八幅)
附錄目錄
附錄(一則)
後記
附錄續(三則)
修訂本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