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政府及時果斷地採取一系列應對危機衝擊、刺激經濟成長的政策措施,成效積極顯著,亮麗的“中國答卷”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和讚揚。但是,與此同時,個別已開發國家散布“中國經濟責任論”,將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復甦乏力歸咎於中國,認為“當前世界經濟中的任何問題都因中國而起”,要求中國承擔起世界經濟失衡和“拯救全球經濟”的責任。
“中國經濟責任論”是“中國經濟威脅論”的翻版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們注意到,部分已開發國家輿論在稱讚中國經濟成就的同時,也大加渲染 “中國經濟責任論”,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舉足輕重的力量,當前世界經濟中的許多問題都與中國有關,中國不僅應承擔世界經濟失衡的責任,還應承擔“拯救世界經濟”的責任。
所謂“中國經濟責任論”大致有以下幾個特徵:
——是“中國經濟威脅論”的翻版。長久以來,由於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差異,西方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當中國經濟遇到困難時,我們聽到了“中國崩潰論”;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成就時,又冒出了“中國威脅論”。此次西方通過製造“中國經濟責任論”否認中國在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又把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視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主因,甚至將全球資源供應緊張都歸為中國因素。這其實是與“中國經濟威脅論”相互唱和。
——對中國的指責花樣翻新並趨於長期化。西方主要國家除反覆熱炒人民幣匯率問題外,最近又拋出所謂“順差國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碳排放大國責任”等論調,並試圖藉助各種炒作,形成對中國不利的長期輿論氛圍,給國際社會以“世界經濟中的任何問題都因中國而起、世界經濟形勢能否好轉取決於中國採取的措施”等印象。
——拉攏誘使開發中國家共同對華施壓。金融危機以來,開發中國家的經濟表現普遍好於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的份額逐步擴大。西方利用中國與一些開發中國家經濟上存在競爭的一面,將人民幣匯率問題擴大化,推動一些開發中國家對華施壓,企圖使中國在國際經濟中陷入被動局面,從而干擾中國自主發展的方向。
將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復甦乏力歸咎於中國是不公平也是沒有道理的
“中國經濟責任論”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將中國描繪成世界經濟失衡的“罪魁禍首”,指責中國在促進世界經濟復甦上“不作為”,這豈不是很荒謬?
中國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受害者之一。眾所周知,本輪金融危機的起因是美國華爾街金融界的貪婪和監管失控,是過量的金融衍生品和投資銀行在全球大肆操縱市場炒作期貨獲取高額利潤的結果。其制度上的原因則是美國金融管理機構監管不到位和美國政府長期操縱美元,致使全球資產泡沫加劇。而世界經濟衰退和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協調機構功能的缺失。
全球經濟的真正失衡體現在南北發展的失衡,是以美國為首的金融資產脫離產業資本瘋狂炒作而釀成的全球資產利潤分配不均的失衡。將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復甦乏力歸咎於中國是不公平也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十分荒謬。
中國實實在在地對世界負責任,在危機中的貢獻毋庸置疑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受到世界普遍認同,中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的文化理念正被廣泛接受。事實上,從“責任”看,中國多年來的行為恰恰表明,我們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直都在積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迅速參與了包括G20在內的國際多邊協調,對內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增長、擴內需,在世界經濟復甦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在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23%、美國進口下降26%的情況下,中國進口降幅僅為11%。今年以來,中國進口維持40%的增幅,外貿順差持續下降,為世界經濟復甦做出了實實在在的努力。中國在危機中的貢獻毋庸置疑。
我還想強調的是,美元作為全球資產的主要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多年來尤其是在過去10年裡,持續實施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依賴美元貨幣的優勢不斷增發美元,彌補了美國長期的雙赤字財政,也導致了全球資產市場嚴重的價格泡沫,並造成全球經濟發展失衡。而美歐等已開發國家卻肆意誇大人民幣匯率在全球經濟失衡中的作用。
自2008年起,為應對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採取了事實上盯住美元的策略,這是中國在特殊情況下採取的特殊舉措,而中國經濟率先回升對世界經濟復甦又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此舉與一些國家在危機中競相貶值以獲取自身競爭優勢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今年6月,中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改革,放寬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使匯率更能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受到多數國家讚賞,這是中國對世界負責任的又一表現。
在環境治理及全球碳減排方面,中國也作出了不懈努力。
主要已開發國家渲染“中國經濟責任論”的深層用意是轉移國際視線、抑制中國發展
主要已開發國家大肆渲染“中國經濟責任論”,首先,是轉移國際視線。目前,在全球經濟艱難復甦、矛盾日益加劇、大國博弈趨於激烈的時候,西方國家再次祭出“責任論”大旗,甚至說什麼“中國是金融危機的最大贏家”,無疑是想轉移國際社會視線,掩蓋、模糊危機的真正原因,推卸責任。而中國因為經濟總量大、外向型經濟發展速度快,且在體制、價值理念上與西方不同,自然成為西方轉嫁責任的首要靶子。
其次,渲染“中國經濟責任論”意在促使中國按西方意圖進行政策調整。危機中,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遭到重創,2009年其經濟成長率為負0.6%。而主要開發中國家卻保持了較高增速,中國實現了9.1%的高增長。對此,西方滋生了嚴重的不平衡心理。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重新審視其經濟發展理念及金融在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並更加注重出口對經濟復甦和就業的拉動作用。美國為了維護本國利益,不假思索地拋出五年出口倍增計畫,同時又置中國經濟的承受力於不顧,頻頻施壓,急於要求人民幣快速升值,以實現美國擴大對華出口的目的。美國的做法像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嗎?此舉只能說明西方的冷戰思維仍在作怪,企圖維持世界經濟原有的“中心—外圍”結構,發號施令迫使中國適應其調整思路,以期繼續坐擁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
三是要求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承擔更大責任。早在2006年2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中美經貿關係評估報告中就提出中國要承擔更多責任,甚至承擔包括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以外的更多義務。同年10月,歐委會公布的第六份對華政策檔案認為中歐間“成熟的”夥伴關係正向“更緊密的夥伴”過渡,由側重雙方共同的利益和挑戰轉而強調雙方應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歐美對華政策策略的變化,說明中國的崛起備受世界關注,而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不凡的經濟答卷放大了西方國家與中國在世界經濟比重此消彼長的格局。2001年,中國的GDP不到美國1/10,而2009年中國GDP已達美國的1/3強。在牽制中國的種種手段難以奏效的情況下,西方以中國經濟總量規模較大和在危機中經濟復甦最快等為由,試圖迫使中國承擔超出自身能力的更多責任,以及在能源開發、氣候變化、海外投資等方面按西方標準行事。
四是出於抑制中國發展的戰略考慮。中國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價值觀及意識形態差異,始終是西方的心病,是產生分歧的重要因素。伴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壯大,西方不平衡心理會愈加突顯,渲染中國對世界經濟負有責任的論調將會以各種面目不斷出現。
中國絕不受外界噪音影響而去承擔超出自身能力、有損自身重大利益的責任
有人說,“中國經濟責任論”將成為後危機時代西方“規範”中國發展道路、制衡中國崛起進程的常態化輿論工具。 “責任論”可能呈現長期化、常態化趨勢。必須清醒認識到,“中國經濟責任論”不啻對中國的一種變相“捧殺”,值得警惕。中國絕不受外界噪音的影響而去承擔超出自身能力、有損自身重大利益的責任。
實際上,中國目前仍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且在發展之路上仍布滿著艱難,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中國既具有開發中國家的特徵,也具有大國的特徵。所以,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盼與中國的自我定位常出現錯位。現有國際體系中的發達大國通常更加突出中國的大國地位,一方面眼紅中國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把握住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由於現階段西方對協調解決眾多涉及全球經濟平衡發展的問題已力不從心,希望中國承擔更大的責任。
主要已開發國家渲染的“中國經濟責任論”是要求中國向誰負責?是向廣大開發中國家負責呢,還是要向少數幾個已開發國家負責?是希望中國對建立一個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負責呢,還是要求中國對建立以美國為首的操縱世界經濟規則的行為負責?
中國首要的是對本國人民負責,對國家利益負責,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確保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這是對世界經濟、對世界人民最大的負責。在此基礎上,我們可按照自身的承受能力考慮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積極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倡導通過相互合作創造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模式,為世界經濟的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近段時間,國際上形形色色的“中國經濟責任論”突然增多了起來。所謂“順差國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碳排放大國責任”等論調來勢兇猛。
一些西方人士把對中國的不滿與憂慮,統統轉換為中國的“不負責任”。在他們看來,似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難題都與中國有關,都只有靠中國去推動解決。
“中國經濟責任論”其實並不是什麼新論,而是在新形勢下西方對中國認識的一種反映。人民日報近日連發三文,予以回駁。
不負責任的“中國經濟責任論”
“人民幣被嚴重低估,至少應該升值40%”;
“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將賦予中國操控美國國內和外交決策的工具”;
“中國將吞噬全球能源”;
“中國破壞了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最大障礙”;
“中國不調整,世界經濟將無法解決失衡”;
……
凡此種種,世界經濟中的任何問題似乎都因中國而起,世界經濟形勢能否好轉也取決於中國的政策措施,中國不僅要承擔造成世界經濟失衡的責任,還應承擔拯救世界經濟的責任。
“中國經濟責任論”正在成為中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新的話語環境。
“中國經濟責任論”是“中國經濟威脅論”的翻版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部分已開發國家輿論在稱讚中國經濟成就的同時,也大加渲染“中國經濟責任論”,認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舉足輕重的力量,當前世界經濟中的許多問題都與中國有關,中國不僅應承擔世界經濟失衡的責任,還應承擔“拯救世界經濟”的責任。對這股論調,該怎么看?
長久以來,由於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差異,西方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當中國經濟遇到困難時,我們聽到了“中國崩潰論”;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成就時,又冒出了“中國威脅論”。此次西方通過製造“中國經濟責任論”否認中國在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又把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視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主因,甚至將全球資源供應緊張都歸為中國因素。這其實是與“中國經濟威脅論”相互唱和。
人民幣匯率根本沒有低估
最近,一些已開發國家的人士找出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數字,並以此為依據指責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下跌,近年來升值緩慢。7月10日美國財政部發布報告,認定人民幣匯率“低估”。這類所謂人民幣匯率被壓低並繼續下跌的指責,完全違反事實,也違反專業知識。
至於西方有觀點認為,世界經濟失衡也是由於人民幣匯率低估,這更不合理。且不說早已成定論的國際金融危機根源於華爾街的貪婪和美國金融監管失控,就拿現在流行的世界經濟失衡論調來看,其實主要也只是美國的失衡,更具體地說是美國經常收支逆差太大,其他逆差國金額不大。
西方拋出“儲蓄國責任論”本末倒置
按照所謂的“儲蓄國責任論”,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過度儲蓄,並將這些儲蓄以較低的利率借貸給美國等低儲蓄國家,而資金的易得性又鼓勵這些國家消費者過度消費和投資者購買高風險資產,由此吹大經濟泡沫並最終導致金融危機。
西方國家不時拿中國的儲蓄率說事,其深層用意無非是轉移視線、推卸責任、緩解壓力、掩蓋矛盾,在謀求本國更大利益的同時牽制中國發展。那么,究竟應當怎樣客觀地看待儲蓄問題?
西方一些國家最近拋出所謂“順差國責任”、“債權國責任”、“儲蓄國責任”、“能源消費大國責任”、“碳排放大國責任”等論調。這些來勢兇猛的“責任”系列論調,實則是非常不負責任並且沒有事實依據的。 雖然中國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國仍是開發中國家,這是不爭的事實。金融危機提供給中國的應該是反思發展模式、重新明確發展方向的機會。從人均G D P看,世界上人均G D P在3000美元以上的有97個國家和地區,1萬美元以上的51個。美國、日本等18個國家在4萬美元以上,中國長期排在百名以外。從現代化水平和程度看,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之中,與已進入後現代化的主要已開發國家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此外,中國的發展模式中仍存在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等深層次問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要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又要從單純的增長轉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任務艱巨而複雜。特別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保增長與調結構同步進行,更是艱難。
在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中國負重前行,與世界各國一道應對危機,在全球經濟下滑的態勢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在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23%、美國進口下降26%的情況下,中國進口降幅僅為11%。今年以來,中國進口維持40%的增幅,外貿順差持續下降,為世界經濟復甦做出了毋庸置疑的貢獻。今年6月,中國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改革,放寬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使匯率更能反映市場供求變化,受到多數國家讚賞,這是中國對世界負責任的又一表現。
在事實和數據面前,中國經濟責任論本是不堪一擊的。中國的行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無可指責的。然而,中國責任論在這個關頭再次死灰復燃,或許中國是觸動了個別已開發國家曾經認為理應獨霸的利益。一面享受著中國發展的紅利,一面又質疑中國的發展,這樣的雙重標準,實則是對中國提出更多的要求,迫使中國遵循其制定的標準、承擔更大的責任,也恰恰反映出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快速發展的緊張和疑慮,以及維護本國經濟霸權地位的圖謀。 在筆者看來,用責任來評價大國行為,應該是兼顧大局、綜合權衡的具有前瞻性的過程,而不應是雙重標準,以致淪為某些經濟大國用來傾軋對手、號令世界的工具。
中國已從相對較為封閉的歷史狀態全面走向世界,在由國際體系外圍進入核心,由國際舞台邊緣走向中心區位的過程中,西方世界向中國施壓、對中國提出更多要求的情況還會出現。如何正確看待和理性回應來自西方的種種責難,是對發展中的中國心理和智力的考驗。但是無論如何,腳踏實地走好自己的發展改革之路,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