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是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在北冰洋的科學考察任務。

2023年7月12日,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啟航,奔赴北冰洋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2023年8月11日17時50分,考察隊完成第一階段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大洋科考主要作業任務。

台北時間2023年9月5日13時55分,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抵達北極點區域。這是我國科考船首次抵達北極點區域。

2023年9月27日,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凱旋抵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 
  • 外文名:the 13th Chinese Arctic Ocean Research Expedition
  • 別名:第13次北冰洋科考 
  • 階段任務: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大洋科考、海冰綜合調查、加克洋中脊綜合調查(完成) 
  • 抵達北極點:台北時間2023年9月5日13時55分 
  • 啟航:2023年7月12日 
  • 歸航:2023年9月27日 
科考歷程,任務內容,任務目標,科考隊伍,記者訪談,

科考歷程

2023年7月12日,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啟航。
2023年7月24日,考察隊穿越北極圈,進入北極海域航行。
2023年7月26日至2023年8月11日17時50分,完成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大洋科考任務,共耗時17天。
2023年8月12日,開始海冰綜合調查作業。
2023年8月20日,考察隊抵達加克洋中脊附近海域,開始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作業
2023年9月5日13時55分,“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抵達北極點並開展系列綜合調查。
2023年9月14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向南駛出北極圈,離開北極地區。
2023年9月27日,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標誌著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圓滿完成。

任務內容

  • 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大洋科考
考察隊圍繞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多門相關學科,執行了大氣、海冰、海洋和底質環境調查、生物群落和資源調查以及污染物監測等10餘項作業項目。
  • 海冰綜合調查
冰基浮標布放、海冰採樣、冰上試驗等
  • 加克洋中脊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
海底地震測量、大地電磁測量、地質取樣等

任務目標

  • 第一階段作業任務
整體來看,本階段大洋科考作業達成如下目標:
基本完成中北冰洋太平洋扇區的生態環境調查和海冰綜合調查。考察隊獲取了大量大氣、海水、沉積物、海洋生物、海冰等方面的現場監測數據和樣品標本,通過海水和沉積物樣品培養分離130株北極菌株,提取68份海洋生物基因標本,採集環境DNA樣品9份,進一步豐富了極地基因庫和海洋生物標本。
部分科技計畫項目的現場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氣溶膠散射雷射雷達、海冰多波段SAR雷達等國產技術裝備得以在北冰洋科考中套用和驗證。
  • 第二階段計畫
根據計畫,考察隊下階段將駛往位於北緯85度附近的加克洋中脊區域,抵達後將開展洋中脊地質和地球物理相關專業的調查工作。航行期間將根據海冰情況擇機開展海冰綜合調查。海冰綜合調查作業主要任務包括冰基浮標布放、海冰採樣、冰上試驗等內容,預計將於8月下旬結束。

科考隊伍

領隊:王金輝
首席科學家:陳陟
船長:肖志民
科考隊員:孫虎林(首席科學家助理)、沈中延、林龍(海冰環境組組長)、陳曉東、朱勇濤等
船員:伍安超(見習船長)等

記者訪談

此次北冰洋考察,考察隊運用多波束、海底地震、重力磁力等多種測量方式,進一步深化了中俄加克洋中脊地球物理合作調查。為什麼本次考察要聚焦於加克洋中脊?加克洋中脊在海洋地質研究中有什麼重要意義?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陳陟介紹,洋中脊是指位於大洋中部的一條地質構造線,是大洋板塊的分界線之一。“從地質和地球物理角度來說,洋中脊屬於岩漿活動比較活躍的地方,而加克洋中脊實際上是在慢速擴張的,在北冰洋區域確實是比較特殊的。”陳陟說。
本次北冰洋科考使用了氣溶膠散射雷射雷達,主要觀測從近表層到高空1萬米範圍內氣溶膠濃度的垂直分布以及相關的物理參數。陳陟介紹,我國從第一次北冰洋科考就開始收集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數據,但是一次科考的數據並不能直接拿來作為結論,往往要和其他數據結合進行分析。
“我們這次科考更重要的任務其實還是收集數據,收集樣本樣品,更多的工作需要回來以後在實驗室陸續展開。”陳陟說。
本次考察利用“雪龍2”號上的實驗室和觀測平台,圍繞大氣、表層海水和沉積物等立體調查要素中的微塑膠,首次在北冰洋考察中開展了中泰(泰國)合作,為全球微塑膠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借鑑和參考。
來自自然資源部東海生態中心的譚賽章參與了微塑膠調查。他告訴記者,本次考察採集了極點區域亞表層水體微塑膠,進一步擴大了微塑膠樣品的採集範圍,最大程度地收集了海水中的微塑膠顆粒,相關樣品將帶回實驗室進一步分析研究。
此次北冰洋考察中,考察隊完成布放和回收7台海底大地電磁儀、5台海底地震儀的任務,其中海底地震儀回收率100%,刷新高緯密集冰區回收紀錄。
然而回收過程並不簡單。中國第13次北冰洋考察隊大洋隊副隊長沈中延介紹,回收的時候會先對海底儀器釋放一個聲學信號,讓儀器脫鉤。“儀器本來是用重物沉到海底的,脫鉤以後浮球就帶著儀器設備浮上來了。”沈中延說。
但是考察隊布放儀器的時候是找了一片水域,等儀器浮上來時已經是在一片冰區了。“這時船就開過去破冰,等浮球浮出水面。這個球比籃球大不了多少,要在一片碎冰里把它找出來,需要耐心和細心。”沈中延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