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十個五年計畫

中國第十個五年計畫,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2005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第十個五年計畫
  • 時期:2001~2005年
計畫內容
簡稱“十五”計畫。
計畫編制情況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了未來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根據《建議》的精神,國務院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草案)》。2001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下稱《綱要》)。在計畫制定方法上,“十五”計畫提高了社會參與度,計畫制定過程是一個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是一個各有關方面達成共識的過程。計畫內容 “十五”計畫是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是中國開始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第一個五年計畫,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畫。這一計畫突出了戰略性、巨觀性、政策性,減少實物指標,增加反映結構變化的預期指標;圍繞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重點發展領域,提出努力方向和相應的政策措施。強調了計畫的實施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巨觀調控要更多地運用經濟槓桿、經濟政策和法律手段。根據“十五”期間的形勢和任務,《綱要》提出今後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為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堅實基礎;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健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出實質性步伐,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就業渠道拓寬,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物質文化生活有較大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科技、教育加快發展,國民素質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十五”期間是中國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時期,主要任務包括:
①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穩定糧食生產能力,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②最佳化工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快轉變工業增長方式,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帶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發展高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按照專業化分工協作和規模經濟原則,最佳化企業組織格局;推進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
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布局和結構。
④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合理調整地區經濟布局。
⑤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發展,提高全民素質,實施人才戰略,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
⑥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決打擊“台獨”分裂勢力,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質量;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基本完成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加快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重點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市場體系;深化金融、財稅體制改革,改革投資體制。
⑨擴大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更好地實施以質取勝、市場多元化和科技興貿戰略;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發揮中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實施“走出去”戰略。
⑩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計畫執行情況 五年中,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5年平均增長8.8%;財政收入達到3萬億元左右,比2000年的13 395億元增長1.2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較大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上了一個大台階,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生活進一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