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科院院級研究中心之一,成立於1995年,靠牌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所(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實行戲柔性聯合的方式,由中科院內不同側面從事濕地研究的17個研究所組成,共有委員15名,是我國濕地研究的重要組織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
  • 成立於:1995年
  • 類型:中科院院級研究中心之一
  • 靠牌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所
歷史沿革,組織形式,研究方向,主要任務,

歷史沿革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等單位結合國家有關部委和中國科學院的任務,開展了全國範圍內沼澤和泥炭資源的綜合考察,先後對三江平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若爾蓋高原、青藏高原、新疆、長江中下游、橫斷山以及沿海地區的沼澤進行了綜合考察。20世紀90年代開始,結合中國科學院特別支持項目,對全國沼澤進行補充調查,對全國沼澤的分布、成因、組成、特徵、類型等問題作了研究,基本上查清了資源,掌握了其分布和發生、發展的規律。
1995年中科院濕地研究中心在長春地理研究所成立,先後聯合了18個研究所、多個網路台站,直接或間接從事濕地研究的科技人員達400餘人。目前,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功能研究,在濕地生態過程,濕地物質循環,尤其是濕地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2002年,中科院長春地理所整合了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更名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2年7月,中科院濕地研究中心,隨依託單位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遷至新所區,位於長春市高新北區盛北大街4888號濕地樓。

組織形式

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實行戲柔性聯合的方式,由院內從不同側面從事濕地研究的17個研究所組成,共有委員15名。
中心主任:陳宜瑜
秘書長:呂憲國

研究方向

濕地生態結構與生態過程,濕地環境效應,濕地編目及濕地資源動態變化,代表性或獨特性重要濕地生態環境評估和物種保護對策及濕地生物多樣性,濕地分類系統、演替規律與系統生產力,濕地保護與持續利用最佳化模式的試驗示範,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服務。

主要任務

將我院從事濕地研究的科研力量聯合起來,組織重大科研課題的調研與申請;組織開展濕地基礎理論研究,建立我國的濕地科學體系;掌握國內外濕地研究信息,建立我國濕地資料庫;研究不同自然地區濕地資源開發、經濟發展戰略、生態環境及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提出對策,建立不同區域濕地合理開發、持續發展模式,為國家或地方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通過課題研究和舉辦研討會等,聯合院內外濕地研究領域的骨幹人才,培養一批跨世紀的青年學者和學術帶頭人;開展與國際濕地研究機構和學者的合作,成為參與國際合作的有權威性的研究機構,多次召開工作會議。協助國家林業局編制《中國濕的保護行動計畫》,主辦了有關學術研討會,爭取到GEF“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子契約1項,參加子契約1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