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科研裝備,交流合作,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所徽,文化活動,組織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6年,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動力研究室”成立,
吳仲華任動力室主任,辦公地點暫設清華園內。
1957年,動力研究室下設了8個研究小組,分別為:內燃機組、煤的動力工藝綜合利用組、傳熱及太陽能利用組、燃燒組、原子能動力組、動力經濟、天然氣利用及其它組、高速飛行(魚雷動力、葉輪機械)組。
1960年,動力研究室掛靠到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成為力學研究所的第一研究室。吳仲華任力學研究所副所長,同時兼任第一研究室主任。第一研究室有氣動組、傳熱組、燃燒組等三個研究小組。
1961年,撤消第三室。
1963年,由
中國科學院建議,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在上海建立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因故未能實現,但並未撤銷研究所建制。
1964年,第一研究室分成第一、第三和第五研究室。
1972年,中國科學院力學所下放
北京市,改為北京力學所,原動力室合併為第一室,分6個組。
1978年,國家科委批准成立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它是由從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全國性學術民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
1979年,吳仲華以學部委員的名義向中國科學院黨組寫了一份報告,建議儘快恢復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的建制。
1980年,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批覆張永遜任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第一屆黨委書記,吳仲華任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第一屆所長;由中科院工程熱物理學會及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共同主辦的《
工程熱物理學報》正式出版,吳仲華教授任主編;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在召開全體會員大會,經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吳仲華教授當選為理事長。
1981年,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首批
博士、
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工程熱物理學科”被批准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專業學科。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9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共有職工453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15名,正高級37人,副高級102名,博士生導師31位,碩士生導師55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科學院“
百人計畫”入選者5人,國家“
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4人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數據和國家“青年千人計畫”數據為2016年1月官網顯示數據)。
科研部門
截止到2015年8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共構建有七個實驗室,分別為國家能源風電葉片研發(實驗)中心、能源動力研究中心、燃氣輪機實驗室、循環流化床實驗室、分散式供能與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儲能研發中心、傳熱傳質研究中心。
科研裝備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主要以熱物性、氣動力學、轉子動力學、燃燒學等方面的科學儀器設備、分析測試服務、測試方法與標準研究等為對象,擁有柔性高速轉子動力學實驗平台、兆瓦級多種燃料實驗平台、電容和微波雙模態層析成像測量系統、100kW風電機組、多能源互補的冷熱電聯供實驗系統、飛秒雷射抽運探測熱反射測試系統、熱線風速儀IFA300、寬溫域導熱係數測量系統等具有鮮明工程熱物理所學科特色的儀器設備和試驗平台。
序號 | 儀器設備名稱 | 型號 | 所屬平台 |
---|
1
| 耐馳綜合熱分析儀(TG-MS)
| STA 449 F3 HTP40000A88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2
| 多相流測量儀
| Labasys100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3
| 傅立葉紅外多組分氣體分析儀
| GASMET DX4000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4
| 微波層析成像系統
| MTS-LU-16-1000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5
| | STA 449F3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6
| | QMS 403C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7
| | ICS-900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8
| | 7890B-5977A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9
| 電容層析成像系統
| ACECT-2000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0
| | TENSOR 27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1
| 安捷倫氣相色譜儀
| Micro GC 3000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2
| | 7890B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3
| PE熱重分析儀
| TG/DTA 6300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4
| 熱質聯用系統
| STA 449F3-QMS 403C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5
| 高溫氧含量儀
| TR-9200型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6
| 攜帶型煙氣檢測儀
| KM9106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7
| 攜帶型煤氣分析儀
| Gasboard-3100P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18
| 噴霧雷射成像測量系統
| ——
| 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測試組
|
19
| | LH12.20.10
| 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測試組
|
20
| | Alpha 3000
| 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測試組
|
21
| 平面雷射誘導螢光系統
| PLIF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22
| 三維雷射都卜勒測速儀
| 3D LDV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23
| 都卜勒粒度分析儀
| PDA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24
| 粒子成像測速系統
| PIV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25
| | 5E-MAG6700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26
| 智慧型灰熔點測試儀
| SDAF105a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27
| 同步雷射成像儀
| M140laVision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28
| 恆溫測速儀
| TSIIFA300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29
| 風洞翼型氣動特性測試系統
| ——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0
| 噪聲性能測試儀
| NI 1082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1
| 示波器及噪聲發生器
| 示波器:DSO-X3014A 噪聲發生器:81150A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2
| 邊界層流動自動測試系統
| ——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3
| 科研級透反金相顯微鏡
| 55XA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4
| 多物理參數測試系統
| Rosemount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5
| 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
| Aglilent Carry 5000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6
| 太陽光源模擬系統
| ST-TER001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7
| 燃料、煙氣成分分析系統
| Aglient 7890A/MRU VARIO PLUS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8
| 電容層析成像儀
| ECT12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39
| | VCHDR880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0
| 黑體爐系統
| ——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1
| 太陽能輻射儀
| BSRN3000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2
| 紅外式氣體成分分析裝置
| MGA5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3
| 高頻數據採集系統(PXIe綜合測試系統)
| PXIe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4
| | DTG-60H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5
| 近紅外光譜儀系統
| NIR2500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6
| | VARIO Plus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7
| 405nm多模光纖耦合輸出雷射器
| ——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48
| 高速運動分析儀
| R310
| 傳熱傳質與先進熱管理測試技術組
|
49
| | ZQJ-542
| 傳熱傳質與先進熱管理測試技術組
|
50
| 寬溫域導熱係數測量系統
| TPS 2500S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51
| | DHR2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52
| | Q2000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53
| MW級壓縮空氣儲能試驗台
| ——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54
| 15kW超臨界空氣填充床儲冷儲熱實驗台
| ——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55
| 可再生能源模擬系統
| ——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56
| 噴淋式蓄熱系統及實驗平台
| ——
| 總能系統與可再生能源測試技術組
|
57
| 飛秒雷射抽運探測熱反射系統
| ——
| 傳熱傳質與先進熱管理測試技術組
|
58
| 1MW富氧燃燒試驗系統
| ——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59
| 兆瓦級多種燃料燃燒實驗平台
| ——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60
| 燃燒化學反應動力學平台
| ——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61
| 2MW半焦燃燒試驗台
| ——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62
| 催化燃燒實驗台
| ——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63
| 100kW循環流化床富氧燃燒試驗系統
| ——
| 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測試技術組
|
64
| 流化床顆粒製備分析和控制系統
| ——
| 流化床顆粒製備分析和控制系統
|
65
| 煤乾燥分選一體化試驗平台
| ——
| 流化床顆粒製備分析和控制系統
|
參考資料: |
交流合作
2012年,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共有36批56人次派赴15個國家進行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接待國際來訪24批55人次;成功組織了一系列學術會議。
2013年,該研究所新簽署契約經費總計1.1億元,共有43批89人次派赴14個國家進行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接待國際來訪33批55人次;主辦ECOS等國際會議2次,參會人數達400餘人,其中外賓人數近200人。
2014年,該研究所有4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簽訂契約書,新簽署契約經費近3億元,到所經費3.47億元;派出出國(境)32批70人次,去往美國、英國、加拿大等14個國家進行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吸引國外科學家、學者來所訪問、合作考察及合作研究30批48人次。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0年,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共申報
國家發明專利47項,授權發明專利29項;發表論文312篇,其中
SCI收錄76篇、
EI收錄219篇。
2011年,該研究所爭取科研任務75項,共申報國家發明專利64項,授權發明專利29項;發表論文327篇,其中SCI收錄83篇、EI收錄188篇。
2012年,該研究所新爭取科研項目94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94項,授權發明專利31項;發表論文365篇,其中SCI收錄67篇、EI收錄118篇,出版專著2部。
2013年,該研究所新爭取科研項目85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2項,授權發明專利43項;發表論文367篇,其中SCI收錄77篇、EI收錄128篇,出版/參編專著3部。
2014年,該研究所全年共新爭取科研項目110項,共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02項,實用新型專利54項,外觀專利1項,PCT國際階段專利3項,PCT國家階段專利6項,申請軟體著作權10項。授權發明專利63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軟體著作權登記8項,國外專利4項。全年共發表論文425篇,其中SCI收錄147篇、EI收錄130篇。
學術期刊
《
工程熱物理縱橫》創刊於2007年1月,是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內部綜合性月刊。
據2016年1月該期刊官網顯示,該期刊開設有特別報導、綜合新聞、專家講台、科研動態、合作與交流等16個欄目,該研究所黨委書記趙汐潮任主編。
《工程熱物理學報》在2014年獲得中國學術文獻國際評價研究中心授予的“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全國前10%學術期刊)”稱號。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9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擁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2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設有3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4個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一級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
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權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
環境科學、
環境工程
博士後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9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在讀研究生共23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9人,碩士研究生132人。
2013 年,該研究所同學張遠和孫流莉獲 “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歐陽子區等10人獲國家獎學金;張遠等 4 人獲“吳仲華優秀學生獎”;吳海波和閆月君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歐陽子區獲“寶鋼優秀學生獎”及中科集團環保獎學金;研究所 44 位研究生獲中國科技大學“優秀學生獎”。
2014 年,該研究所李勝博士的學位論文《CO2捕集能耗最小化機理及煤制天然氣動力多聯產系統》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博士生彭爍、辛芳獲 “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楊征等10名研究生獲國家獎學金;博士生歐陽子區獲“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學金”;博士生陳強獲“中科集團環保獎學金”;研究所 42 位研究生獲中國科技大學“優秀學生獎”。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的所徽為英文字母“ET”的變形,表示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的特徵(EngineeringThermophysics),同時又突出了一個“e”的象形,表示該研究所主要從事energy,ngine,,nvironment 面的科學研究;英文大寫字母 “IET”為該研究所英文縮寫(Institute ngineering hermophysics)。
藍、紅、綠為該研究所的代表色。藍色表示該研究所從事著能源領域的科學研究;紅色圓形象徵富有動感的葉輪機械,表示該研究所從事著動力領域的科學研究;變形的綠色“T”字象徵山川、大地,表示該研究所從事著環境領域的科學研究。圖案新穎,富有視覺衝擊力和想像力,預示年輕的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象一輪初升的太陽,充滿著朝氣和生命力。
文化活動
2014年,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會、研究生黨支部和團委各項活動蓬勃開展組織開展了包括文藝、體育、時事、“五四”青年節、“一二九”紀念、“教師節敬師活動”、“愛心相連”志願服務等一系列活動;所內研究生學術活動藉助“博士論壇”、“學術活動月——能源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生論壇”、“齊鳴講壇”、“探索講台”等平台廣泛展開。
組織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朱俊強
歷任領導
所 長:吳仲華
黨委書記:鐘 輝(1986~1987)
所 長:陳乃興
黨委書記:鐘 輝(1987~1990)
黨委書記:吳保義(1991~1992)
所 長:陳靜宜
黨委書記:吳保義(1994~1995)
黨委書記:厲樹廉(1995~1998)
所 長:
黃偉光(2001~2002)
黨委書記:厲樹廉(1998~2000)
黨委書記:賀和民(2000~2002)
所長:秦偉
黨委書記:張平
所長:秦偉(2010.7~2014.7)
黨委書記:張平(2010.7~2011.12)
黨委書記:趙汐潮(2011.12~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