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

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

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始建於1986年,位於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隸屬於中科院農業資源研究中心,是“渤海糧倉”工程核心技術發源地。自建立以來,該站在南皮縣、海興縣、南大港、曹妃甸等地建立了試驗示範區,圍繞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匱乏、土壤瘠薄鹽鹼和生態環境問題,積極探索缺水鹽漬化區農業生態系統管理和現代農業建設的理論體系和實證模式。

基本介紹

機構職能,監測,研究,示範,服務,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機構領導,

機構職能

監測

面向近濱海缺水鹽漬區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需求,開展農田生態系統水土、氣、生長期生態學觀測。

研究

開展耐鹽植物潛力開發,區域土壤水鹽動態變化過程,以及農田水、肥、鹽及其耦合過程及調控機制,集成創新鹹水資源高效利用、農田節水節肥、鹽鹼土改良抑鹽技術體系,重點研發、集成現代鹹水資源高效利用、抗逆耐鹽種質創新、鹽鹼地高效開發利用新模式和技術體系。

示範

開展近濱海區適應性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的區域示範。

服務

建立野外台站-地方企業和政府主體相結合的服務體系,發揮台站的技術優勢和資源信息,創新多種服務方式,為區域提供數據資源、技術支撐及示範模式服務。

發展歷史

2012年11月18日,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新址落成暨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在河北省滄州南皮縣舉行。
2019年7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關於確定第二批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的通知》,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被確定為“國家農業環境南皮觀測實驗站”。
2022年7月16日,河北省委書記倪岳峰到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調研,實地了解種質資源庫、土壤樣品庫、耐鹽植物檉柳、枸杞和番茄等試驗情況,考察了耐鹽植物品種選育研究工作和鹹水綜合利用試驗設施。

科研條件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區域之一,然而受自然條件制約,這一區域有著數千萬畝的鹽鹼荒地和中低產田,糧食增產潛力巨大。2013年,中國重大科技支撐計畫項目“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啟動,針對鹽鹼荒地和中低產田重點突破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河北省是“渤海糧倉”工程的主戰場,覆蓋面積約占項目總面積的60%。
位於滄州市南皮縣的中科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是“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核心技術發源地,該站科研人員針對缺水和土地鹽鹼兩大難題長期進行攻關,系統開展鹽鹼地改良利用與中低產田糧食增產、微鹹水灌溉與利用、耐鹽節水優良品種選育、有機肥與無機肥合理配施等創新理論與技術研究,為“渤海糧倉”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科研成就

據了解,南皮站針對區域缺水和土壤鹽鹼兩大主要問題,圍繞淺層地下水合理利用和適水種植兩個技術核心,開展鹽鹼土改良、鹹水安全高效利用、抗逆品種篩選與作物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等創新理論與技術研究以及相關技術示範工作。
該站與中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黃驊市各鄉鎮農技站開展技術交流等活動,共同完成了旱鹼麥種植技術的改進和推廣。
截至2019年8月,該站先後承擔國家、中國科學院、河北省及國際合作課題共30多項,研發出適合鹽鹼地種植的小偃60小偃81小麥優質品種,取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獲獎成果30餘項。
這些科研成果在南皮縣落地,使全縣科技示範區的小麥平均畝產由原來的800多斤增產到1000多斤,高產地塊達到1200斤以上。

機構領導

站長:孫宏勇
副站長:郭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