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長武黃土高原農業生態試驗站

中國科學院長武黃土高原農業生態試驗站

長武站於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建立, 1991年加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2005年12月經科技部批准,成為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07年入選為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期間並成為陝西省農業科學實驗基地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野外科研教學實習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長武黃土高原農業生態試驗站
  • 始建於:1984年
  • 地點: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王東村
  • 距離:西安市200公里
  • 北緯:35°14N
  • 東經:107°40N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研究方向,研究任務,

地理位置

長武站地理坐標為107°41′E,35°14′N,位於福銀高速(G70)陝甘交界處南邊1.5km的王東村,東距西安市200km,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580mm,年均氣溫9.1°C,無霜期171天,地下水位50-80m,地帶性土壤為黑壚土,母質是深厚的中壤質馬蘭黃土,土體疏鬆,通透性好,具有良好“土壤水庫”效應。
通過多年的建設,長武站已建成了由研究試驗場和觀測場地組成的比較完整的試驗觀測體系,形成從農田-小流域-區域三個層面不同立地條件和利用類型上的試驗監測分布格局。野外試驗地與監測設施主要包括,旱塬農田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試驗場(1.5 hm2),大型稱重式農田蒸滲儀(Lysimeter),自動及人工氣象觀測系統,輻射與通量觀測系統,流域徑流泥沙監測系統(坡地徑流場與溝口徑流泥沙監測站),可移動式野外測定儀器包括,LI-6400植物光合測定系統、LI-8100土壤碳通量測定系統、中子水分儀、植物莖流計、時域反射儀(TDR)、GPS、植物水勢儀、葉面積儀等。

歷史沿革

長武站所在的王東村位於陝西省長武縣洪家鎮。1986年水土保持研究所在實施“七五”農業科技攻關項目時,選取王東村及其相鄰的丈六村建立王東試驗示範區,面積8.3km2。地貌分為塬、梁、溝三大類型,其面積分別占總土地的35%、35.5%、29.5%。王東試驗示範區人口密度已達到300人/ km2,屬黃土高原人口高密度區。1986年科技攻關之初,人均收入230元,糧食畝產186公斤,年人均糧食不足300公斤。1986年以來,王東試驗示範區的科技人員根據區域的特點,提出“提高塬面產出,開發溝坡資源”的綜合治理方針,經過20多年的綜合治理,王東試驗示範區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表現在:糧食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低等級溝坡土地資源得到高效開發利用;水土保持措施配置進一步最佳化,水土流失量大幅減少等方面。

研究方向

面向黃土高原南部,以高塬溝壑區農田生態系統為重點,研究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與生產力,建立節水型生態農業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為區域農業持續發展與改善生態環境提供科技支撐。

研究任務

(1)農業生態系統要素動態監測,包括氣象、水文、土壤、生物、農業經濟等。
(2)農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與生產力,包括不同結構農田生態系統生產力演變及其驅動力研究;農田生態系統地塊尺度水分循環與養分遷移、平衡及利用效率研究;以及農田生態系統水肥耦合及其最佳化機制研究。
(3)小流域多元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可持續發展,包括多元生態系統空間結構模式及其水土環境效應與評價;高產農田與林草生態系統土壤乾燥化過程及可逆性分析;果園生態系統生產力演變、投入產出比較與物質循環;以及小流域尺度水循環模式演變及定量模型。
(4)環境變化條件下農業生態系統的回響及其演變趨勢,包括多元農業生態系統結構演變與穩定性分析;區域土壤水、碳、氮含量變化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回響;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動態、驅動力與調控;以及未來氣候變化條件下區域農業生態系統的潛在回響。
(5)節水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建設與示範,包括蓄保調用四位一體的旱作農業的理論與技術;農業與生態節水的理論與技術;以及節水型流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建設與示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