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固原生態實驗站

 

中國科學院固原生態實驗站針對乾旱、低產、貧困、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黃土高原半乾旱丘陵區面臨的嚴重自然-社會經濟問題開展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固原生態實驗站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

研究方向

1.旱作農田生態系統生產力調控原理;
  2.恢復草地的生態學過程、回響和穩定性維持機制;
  3.林、灌、草植被配置的生態效應和效益;
4.生態和經濟林草地水土資源有效性和調控原理;
  5.退化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技術;
  6.恢復草地可持續管理技術及草牧業發展範式;
  7.寧南山區經濟林果引種、氣象災害預防技術;
  8.深度貧困區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與產業發展模式。

發展歷史

1976年,為解決寧南山區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貧困問題,中國科學院根據周恩來總理和國務院的指示精神,從科學院生物地學口抽調包括水保所在內的14個所50多名科技人員到寧南山區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考察與合理利用研究。1979年國家批准科學院在全國不同類型區設立5個農業現代化科學試驗基地縣時,水保所作為牽頭單位之一,在寧夏固原上黃設立科研基點。1986年科學院正式批准將固原科研點擴建為固原生態站。1996年該站被中國科學院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正式批准為雙重管理。1999年成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固原生態試驗站。2003年該站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野外科研教學基地。2007年,水利部批准固原生態試驗站為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2013年該站雲霧山基地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後有四代100餘名科技人員參與固原生態試驗站的試驗研究工作,陳國良研究員、程積民研究員、馬永清研究員、趙世偉研究員歷任固原站站長。

科研條件

固原生態試驗站位於黃土高原中偏西部、寧夏南部黃土丘陵區的固原市原州區。地貌屬黃土高原梁狀丘陵類型。東經為106°26′~106°30′,北緯為35°59′~36°3′。依照“生態環境領域國家野外站布局分區圖”屬於IIC5區,即黃土高原北部草原-農業生態區。植被類型為典型草原區。該區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結構在寧南、隴中、青東、陝北等黃土丘陵區均具典型代表性。乾旱、低產、貧困、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是該區主要的自然和社會問題。試驗站所在的寧南黃土丘陵區,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態與生產條件十分惡化,經濟極不發達,屬於典型的半乾旱退化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227~651 mm,降水400~500 mm的地區占總面積的55%左右,年內60%的降雨集中在7~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屬典型半乾旱區。本區地勢高亢,海拔1500~2000 m,年乾燥度1.55,年輻射量127.6千卡/cm,≥10℃積溫2573℃,無霜期152天。溝谷發育,土壤侵蝕嚴重,侵蝕模數1000~8000 t/km。土壤類型以黃綿土、黑壚土、灰鈣土為主,其中黃綿土面積占土壤面積的56.5%。農作物種植制度由春麥秋雜區向冬麥秋雜區過渡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