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前身是由動物生態學家壽振黃教授和夏武平教授在1962年創建的動物生態研究室。1994年由於生物多樣性研究的迅猛發展,動物研究所成立了保護生物學研究室。1997年6月,根據學科發展和國家野生動物保護的戰略需求,由動物生態研究室與保護生物學研究室合併為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現任主任魏輔文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院重點實驗室
  • 學科:生物學
  • 時間:1962年
  • 性質:政府機構
研究方向與內容,人才培養,技術平台,研究成果,研究組設定,影響和意義,

研究方向與內容

研究方向:
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將以揭示珍稀瀕危動物的瀕危機制與拯救瀕危動物為目標,開展前瞻性基礎和套用研究。研究工作以動物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理論為基礎,以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動物為研究對象,採用宏、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重點開展動物行為及其適應機理、動物瀕危的生態學和遺傳學機制以及受威脅動物資源保護與管理研究,為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動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履行有關國際公約服務。
研究內容:
(1)動物行為及適應機理
重點研究動物各種行為模式及演化和動物行為對策及進化適合度,探討動物對環境變化的行為適應機理。
(2)動物瀕危的生態學機制
重點研究生境破碎化的生態學效應和各種環境脅迫因子(如人類活動、環境污染和疫病等)對動物種群生存力的影響,探討動物受威脅格局,評估其絕滅風險,揭示導致動物種群衰退及瀕危的生態學機制。
(3)動物瀕危的遺傳學機制
重點研究動物種群的遺傳結構和遺傳多樣性,探討影響其遺傳結構和遺傳多樣性變化的過程和原因,揭示導致動物種群衰退和瀕危的遺傳學機制,提出維持瀕危動物進化潛力的措施。
(4)受威脅動物資源保護與管理
從國家資源安全的戰略高度,協助國家主管部門制定切實可行的野生動物資源監測和管理方案,提出拯救和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措施,對野生動物資源實施科學管理,確保野生動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的安全。

人才培養

實驗室設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4人。已培養出站博士後6人,博士生57人,碩士16人。目前在讀博士後5人,博士生41人,碩士生30人。 實驗室還不定期地邀請中國與其他國家學者做專題學術講座,實驗室鼓勵和支持研究生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國際合作交流,如參加會議、到國外合作單位工作及申請國際資助等。實驗室27位固定成員中有10位研究員從事本領域研究,其中3人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引進人才,2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技術平台

實驗室依託野外研究基地及室內技術平台,保障了巨觀和微觀兩方面工作的深入開展。
野外台站:
大熊貓研究台站
秦嶺大熊貓野外研究基地
羚牛野外研究台站
靈長類野外研究台站
神農架生物多樣性研究台站
舟山群島野外研究台站
普氏原羚野外研究台站
麋鹿野外研究台站
海南坡鹿野外研究台站
鳥類研究與保護基地
實驗平台:
分子生物學公共實驗室
蛋白質組學實驗室

研究成果

主要項目成果:
海南坡鹿的保護與種群恢復
大熊貓研究
金絲猴的保護遺傳學研究
脊椎動物的受威脅格局
隨機進化博弈動力學研究
甘肅蓮花山斑尾榛雞的巢址選擇
熊貓等珍稀瀕危動物血清中全氟烷酸類化合物(PFAAs)的分布及生態風險評價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研究
禽流感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和套用

研究組設定

鳥類生態學
野生動物疫病
理論生態學
多樣性與空間生態學
生態毒理
動物生態與保護遺傳學
保護生物學
野生動物與行為生態
靈長類生態學

影響和意義

實驗室研究成果被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引用以確定物種的保護地位,被中國管理部門採用以編制特有物種的保護行動計畫。實驗室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將圍繞中國戰略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解決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和動物生態學與保護生物學學科發展中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中國的生態安全、環境保護和動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支撐和戰略對策。同時建設成為中國動物生態學與保護生物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研究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諮詢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