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於1936年,中國現代哲學家為促進哲學研究而建立的各種民眾性學術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哲學學術團體
- 所屬:中國
- 研究:哲學
- 目的:促進哲學研究
簡介
組成
中國哲學會
新哲學研究會
延安新哲學會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和其他地區的進步哲學家雲集延安。1938年夏,在毛澤東倡議下,於延安成立“新哲學會”。該會由艾思奇、何思敬主持。它是“新哲學研究會”的進一步發展。1938年 9月30日,艾思奇、何思敬、任白戈、張琴撫、陳伯達、張如心、吳理屏(吳黎平)、高士奇、周揚、成仿吾、徐懋庸、王思華、郭化若等18人聯名在延安《解放》雜誌上發表“新哲學緣起”一文,介紹了新哲學會成立的目的、性質和任務,提出為了使理論更有實際指導力量,在研究上就不僅要綜合從前抗戰的實際經驗和教訓,而且要接受一些本國和外國最好的理論成果,發揚中國民族傳統中最優秀的東西。1940年6月21日,“新哲學會”舉行第一屆年會。毛澤東、洛夫(張聞天)、朱德、矛盾(茅盾)、艾思奇、張仲實、陳伯達、何思敬、周揚、楊松、肖向榮、郭化若、馮文彬、和培元、范文瀾等50餘人參加了會議。
“新哲學會”有力地推動了延安和全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和研究,為培養和提高中國高中級幹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起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哲學研究會
“文化大革命”後的概況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哲學界學術探討活躍,國內外學術交流增加,各種類型的哲學會、研究會和各省、市、自治區的哲學會、研究會相繼恢復或新建。據1984年統計,全國性的專業哲學會或研究會有: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中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中國邏輯學會、中國倫理學會、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等等。此外,各省、市、自治區(除西藏外),均有自己的哲學學會和研究會。這些學會和研究會是恢復和建立新的全國統一的哲學學術研究組織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