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漕運史》是2024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漕運史
- 作者:張強
- 出版時間:2024年3月
-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頁數:587 頁
- ISBN:9787523210765
- 裝幀:平裝
《中國漕運史》是2024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中國漕運史》是2024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漕運事關國計民生,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是歷代朝廷最為重視的國家事務之一,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都有深遠影響。所以漕運史及其相關研究歷來為學術界所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仍然較多地停留在一般性的情況介紹、...
《中國史話·交通與交流系列:漕運史話》是2011年10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太新、蘇金玉。內容簡介 《中國史話·交通與交流系列:漕運史話》研究的對象為中國古代漕運史。內容包括:中國古代漕運出現的原因、發展過程、歷代王朝漕運概況;封建政府對經濟區的建設,以及經濟區人民為發展經濟,保證漕糧提供...
2002年8月,淮安市楚州區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蹟下3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此興建了漕運總督署遺址公園,還計畫在附近建造一座中國漕運史博物館。2011年3月22日上午,在楚州區漕運總督府遺址重新保護性挖掘現場,有新的重大考古發現...
南宋都杭州只利用邗溝及江南運河漕運。金都中都(今北京)利用白河、衛河行漕。汴渠已淤成平地。元代統一全國,都大都(今北京),為了控制南方並吸收江南財富,先後開會通河、通惠河打通京杭運河。這是隋代南北大運河的裁彎取直,縮短了北京至杭州的距離。由於會通河水源不足,漕運至北京多走海道,並曾試開山東...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清代中葉後,山東北運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糧米便改由海運至天津,再轉北京。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就逐漸湮廢。到1949年前山東境內河段和中運河已不能通航。裏運河水位不穩,時常決堤成災。1949年後對裏運河進行了全面整治,興建船閘和節制閘,並開闢新河道使河...
《漕運船幫》是“漕運三部曲”中占有史料較為豐富的一部,作者在運河典章與民間典故的歷史縫隙中,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盪氣迴腸的漕運創業史。圖書目錄 《漕運碼頭》《漕運古鎮》《漕運船幫》作者簡介 王梓夫,北京通州人,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供職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編劇,原創作室主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
中國漕運博物館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漕運廣場內漕運總督署遺址附近,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作為“運河之都”的淮安,為展示漕運文化而籌建中國漕運博物館。淮安漕運總督署遺址是2002年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漕運博物館建與漕運總督署遺址相整合,向世人完整地展現漕運古蹟和歷史。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
《清代漕運(第2版)》是202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四章,內容包括中國古代漕運制度的發生和演變、清代長江流域農業生產的發展與漕運的持續、漕糧的財政及賑恤功能、漕糧賦稅制度、漕糧的徵收兌運和交倉、漕運官制和船制、運丁和屯田、漕糧運道、清中葉後吏治腐敗與漕運體制內部矛盾的加劇...
北運河西岸、新華大街以北地區,塑造由北關環島至燃燈佛舍利塔的視覺走廊,沿這一視覺通道布設豐富的商業文化設施,形成媒體廣場和探夢中心。行進在北京的東二環路上,一點兒漕運的影子都看不見,因為護城河早就被填埋在二環路下。但東直門和朝陽門內的祿米倉、南新倉、北新倉等古老建築,見證了這段不滅的漕運史。
大運河建成後,元朝專設都漕司正、副二使,總管運河和漕運事宜。文化遺產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主要功能 隋唐...
《中國治水通運史》是2019年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維平。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水運、漕運持續近兩千年。各朝漕運有數量消長和運程伸縮,但本質上呈現先明可持續和明清不可持續兩種形態。《中國治水通運史》把中國古代水運史分為先明和明清兩個階段,前者不斷圓古代中國水運夢,而本質上具有可...
《中國水利史典·運河卷二》是2015年11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水利史典編委會。內容簡介 《中國水利史典 運河卷二》收錄了七個編纂單元的內容。《漕運通志》是漕運的代表作,主要包括漕職、漕卒、漕船、漕倉和漕數等內容;《整理運河工程計畫》是近代(1935年)運河狀況與規劃的代表作,分段...
《困境中的掙扎:嘉慶朝政治與漕運治理研究》是2019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飛。內容簡介 漕運是古代社會關係到封建王朝命脈的“軍國大計”。在漕運史上,清代漕運,是一個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課題。《困境中的掙扎:嘉慶朝政治與漕運治理研究》將政治史、經濟史、水利史等相關內容加以整合,...
第一章 中國海事的形成與演進(遠古-581年)第一節 早期舟船與航運促使海事的萌發 一、獨木舟的出現與原始舟航活動 二、早期造船與航運促進海事的萌發 三、沿海與內河港埠的崛起 四、漕運的濫觴與興盛 第二節 早期舟船導航與航標始現 一、早期舟船天文氣象導航 二、自然航標與人工航標的始現 第三節 中國海事...
2001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獲史學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獲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獲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2008年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工作,現為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發表《中所載漕運與運河資料及問題考述》、《五代時期的漕運與北方邊防》、《秦漢漕運...
漕運鎮,隸屬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地處淮安區西南,東瀕京杭大運河與平橋相望,南與寶應縣山陽鎮、洪澤縣岔河鎮交界,西與省白馬湖農場相接,北瀕蘇北灌溉總渠與青江浦區鹽河鎮交界。距城區15千米。區域總面積138.7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漕運鎮戶籍人口86541人。2018年7月,撤銷三堡鄉、林集鎮、南閘鎮,...
《朝廷之廚:杭州運河文化與漕運史研究》是2019年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鴻承。內容簡介 本書稿利用中西方歷史文獻、檔案資料的比較研究,在充分使用地方志、民間文獻基礎上,努力拓展關於京杭大運河,尤其是杭州運河與漕運知識,同時通過走訪糧倉、碼頭等歷史過程中的文化遺產點,立體地呈現杭州歷史上的...
運河是為了實實在在的漕運目的而生的,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由於海運的海盜、風浪等問題難以解決,在漕運史上運河水運是主要首選方案。開鑿運河是一件名符其實的功在當代、利在萬秋的偉舉,對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時隔不久就能顯現,給王朝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歷朝歷代有...
隋大業六年(610)敕開江南河,浚深、拓寬,以通漕運。後歷代修建北起鎮江市諫壁口,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吳江等市,南達浙江省杭州市的330公里(東線)整個河段。江蘇段 大運河的開鑿最早發端於蘇南。西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吳王闔閭伐楚,用伍子胥謀,沿荊溪開河東通太湖,西入長江,史稱胥河,後...
黃河漕運是中國漕運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古代聯通中原與關中地區的重要運輸通道。黃河棧道遺址實物資料對研究古代黃河漕運史、交通史、工程技術史及其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作用,均有重要價值。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黃河棧道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設立...
李治亭(1942年1月13日—),漢族,山東莒南人。1965年遼寧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吉林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清史兼及明史。主要作品有《清史》《吳三桂大傳》《中國漕運史》《清康乾盛世》等。出版圖書 主要著作 著述 《清太宗全傳》(合著)、《明清戰爭史》(合著)、《吳三桂大傳...
安史之亂後,北方遭到戰事破壞,社會生產衰落,不少藩鎮賦稅不再上繳,朝廷財政幾乎全恃江淮賦稅鹽利來支持,江淮轉運更為重要。唐代宗時劉晏為鹽鐵、轉運二使,又在裴耀卿任江淮轉運使時所采諸法的基礎上改進漕運,增設和改建沿線轉運倉,以鹽利作漕運經費,雇用專門漕卒,建造適合各段水情的船隻,節級轉運,歲轉...
清朝期間,西荊河為重要的漕運通道,多次進行疏浚。清朝還設官員在沙洋管理漕運事務,徵收稅賦。西荊河的前身,只有兩個可能,一是漢水沖潰形成的自然支流,二是人工開挖的河道。如是第一種可能,那么古人在修揚水運河時,可以藉助自然形成的河流,稍加疏浚即可。如是第二種可能,那么歷史上有據可查的只有揚水運河。
古代“江漢運河”,又稱揚水、子胥瀆,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所知中國最早的運河。楚莊王(前613~前591)時,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漢水支流揚水,東北流湖北潛江西北注入漢水,溝通江漢,楚靈王(前540~前529)時,又自章華台(今湖北監利北)開瀆北通揚水以利漕運。楚昭王(前515...
第一節 漕運是中國古代大政 第二節 動關國計的兩淮鹽運 第三節 從興至盛的商(百雜)貨運輸 第四節 方便舒適的運河舟旅 第六章 當代京杭大運河的水上運輸 第一節 以北煤南運為重點的水上運輸 第二節 水上客運與旅遊 下篇 沿運城鎮母親河 第七章 京津冀魯沿運河城鎮 第八章 蘇北運河沿運城鎮 第...
《大運河兩岸的歷史印記:楚州、高郵考古報告集》可供考古工作者,高等院校考古專業、遺產保護專業師生,對中國大運河特殊線形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漕運史的專家學者閱讀、參考。圖書目錄 序 龔良 淮安夾河明清墓群考古發掘簡報 南京博物院 淮安市博物館 淮安楚州區周灣與楊莊古生物化石地點發掘簡報 南京博物院 楚州區博物...
運河漕運使大名城迅速崛起,成為北方重鎮。宋代時為抗擊遼兵,升為東京汴梁的陪都。留下了狄仁傑、寇準、呂夷簡、歐陽修、柳開、束皙等歷史名人的足跡;境內的大名府故城、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萬堤古墓群等,為大名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諸多北方民族在此定都,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以大名府古城遺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