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棘

中國沙棘

中國沙棘是一種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桃金孃目胡頹子科沙棘屬的植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沙棘
  • 拉丁學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 別稱:醋柳(山西),黃酸刺、酸刺柳(陝西),黑刺(青海)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桃金孃目 Myrtales
  • :胡頹子科 Elaeagnaceae
  • :沙棘屬 Hippophae
  • 亞種:中國沙棘 H. r. subsp. sinensis
  • 分布區域: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
分布範圍,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俄羅斯、蒙古、歐洲也有分布。
青嫩時,葉含維生素C127mg/100g,維生素E7.9mg/100g。喜食其枝葉;果熟後,羊、、鹿均喜食其果實
沙棘原產於東亞的古代植物區系。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東經2—115度、北緯27—68度50分,的溫帶和亞熱帶高山地區。中國主要分布於山西,內蒙古、河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四川西部,蘇聯、羅馬尼亞、蒙古,
芬蘭也有。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1—5m,生於山地溝谷的可達10m以上,甚至18m。
沙棘近觀沙棘近觀
老枝灰黑色,頂生或側生許多粗壯直伸的棘刺,幼枝密被銀白色帶褐銹色的鱗片,呈綠褐色,有時具白色星狀毛。單葉,狹披針形或條形,先端略鈍,基部近圓形,上面綠色,初期被白色盾狀毛或柔毛,下面密被銀白色鱗片而呈淡白色,葉柄長1-1 .5mm.雌雄異株。花 序生於去年小枝上,雄株的花序軸脫落,雌株花序軸不脫落而變為小技或棘刺。花先葉開放,淡黃色,雄花先開,無花梗,花萼2裂,雄蕊4,雌花後開,單生於葉腋,具短梗,花萼筒囊狀,2齒裂。果實為肉質化的花萼筒所包圍,圓球形,橙黃或桔紅色。種子小,卵形,有時稍壓扁,黑色或黑褐色,種皮堅硬,有光澤(圖139).細胞染色體:2n=24。
沙棘沙棘
胡頹子科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喬木。高1~5m。老枝灰黑色,頂生或側生許多粗壯的棘刺。單葉,狹披針形或條形。雌雄異花,淡黃色。果實圓球形。旱中生植物。抗寒,耐旱、抗風沙。生於海拔800~3600m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的沙地、河谷山地陽坡、乾涸河床。

生長環境

沙棘生長的環境及特性
沙棘是生長在暖溫帶及溫帶南邊緣半濕潤氣候條件下的中生至旱中生植物。多分布在海拔800—3600m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有時也見於內蒙古東部草原區的沙地上,西部半荒漠區的河谷和山地。沙棘喜生於向陽山脊,谷地、乾涸河床或山坡地;經常為黃薔薇(Rosa hugonis),茅莓(Rubus parvifolius)、北京丁香(Syringa pekinensis)、丁香 (S.obla-ta)、柔毛繡線菊 (Spiraea pubescens)、蔥皮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胡頹子 (Elaeagnus pungens)、甘肅山楂 (Crataegus kansuensis)等。有時也在沙壤質、多礫石的黃土丘陵、山地形成單優勢群落。
沙棘是喜光的陽性植物,葉片光補償點為150—160隻燭光。在半乾旱的溫帶草原區沙丘上,由於沙層蓄水,沙丘間能維持一定的旱中生環境, 中國沙棘可與中間錦雞兒 (Caragana intermedia)、小葉錦雞兒 (C.microphylla)、小紅柳 (Salix microstachya)、黃柳 (S.flavida)、沙柳 (S.eilophild)、 嗟巴嘎蒿(Astmisia halodendron)、黑沙蒿(A.ordosica)、沙蒿(A.arenaria) 等相混生,組成沙生落葉灌叢。
中國沙棘的生存條件
中國沙棘適應性較廣泛,抗寒,並能一定程度地耐大氣高溫和乾旱,能抗風沙,能忍耐石質,礫石質土壤基質,甚至能在紅膠土上生長,能耐土壤貧瘠和輕度鹽鹼化,在土壤pH9.0,含鹽量達1.1%時也能生長,但最適宜生長的土壤為強礫石性的黑壚土,山地灰褐土褐色土
外貌及生長特性
中國沙棘原為高達10m以上的喬木樹種,在一般生境條件不能充分滿足需要,或受到人畜破壞時,則長成1—2m的灌叢,以灌叢狀為多見。實生苗生長4—5年便開花結實,靠種子和根櫱繁殖,還有著耐火燒的特性,故具有很強的繁衍能力。
被中國沙棘覆蓋的地方,能有力地減少表土的水蝕和風蝕,是水土保持,固沙改土的優良植物。於黃土高原的丘陵、山地,還常見小路兩旁生長不少的中國沙棘灌叢,那是從前行人扔下了吃過的果核,經過自然繁衍而成,足可證明中國沙棘的種子易於在田間萌發,且生長迅速、一經立足之後,能很快地形成鬱閉的灌叢,它可以有效地種植於陡坡上,以改造石質山地的青砂露面,保護土石山坡。
不同地理分布區的差異
不同地理分布區沙棘的物候差異較大。在黃河中游地區4月中旬至下旬芽膨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花,不同類型沙棘花期也不同,一般5月上旬至中旬開始展葉,5月中旬至下旬幼果出現,8月下旬至9月中旬果實成熟,成熟果可到翌年2—3月脫落,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落葉,進入休眠期。沙棘株高達1—5m,高山溝谷最高可達18m。壽命為60—80年。在3—5年之前,植株處於營養生長階段,主要增高和徑的加粗,逐步形成樹體結構,3—5年之間為結果始期,樹冠迅速增大,分枝大量增加,3—5年後進入生殖生長期,營養生長速率減低,形成大量花芽,逐漸達到盛果期。沙棘為淺根性樹種,屬表層分布的水平根型,90%以上的根量分布在0—60cm土層內。具極強的萌櫱特性,3—4年生實生苗開始產生萌櫱苗,每年可向周圍擴展土1-2m,由地上部獨立,地下部同源的眾多萌株,形成特有的沙棘團狀林。
沙棘的其他特性
沙棘再生性強,4—6年生沙棘林平茬後可促進其營養生長。沙棘根繫上著生根瘤,是放線菌(Frankia sp.)與沙棘所形成的一種非豆科根瘤共生體,垂直分布多集中在0-60cm土層內,具有很強的固氮能力。沙棘為極喜光的陽性樹種,不耐遮蔭,可作為喬木林的混交樹種促進主要樹種的生長,在喬木林鬱閉度大於0.5—0.6時,沙棘生長不良和逐漸枯死。適應性強,在-40℃到40℃的氣溫下均能正常生長。沙棘為偏濕生的中生植物,生長茂密的沙棘林,大都分布在河谷兩岸,沙棘喜季節性流水,不耐水淹,在沙棘生長地區強烈日 照和極度乾旱的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的作用,地上部分逐漸演變成早生類型,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黃土地區梁峁頂部和坡面上有其生長,在年降水量300mm左右,相對濕度不到60%的地區仍 有天然沙棘林分布。沙棘喜疏鬆的沙壤土,在粘重土壤上生長不良。耐瘠薄,以其固氮特性和大量枯落物改良土壤。

繁殖方法

沙棘以播種育苗為主,建立以產果為目的的沙棘園,需採用無性繁殖方法。育苗擇有灌溉條件的沙壤土,播前深翻、施肥,碎土。播期以春季適時早播為好,當地表5cm深,地 溫為9—10℃時種子即可發芽,15℃時最為適宜,一般為4—5月。播前用40—60℃溫水浸泡1晝夜,然後撈出,混入濕沙催芽,待30%種子裂嘴時即可播種。播種方法為開溝條播,每畝播種量約5kg,播種行距20—30cm,覆土2—3cm。當年間苗1—2次,每1m長播種行上留苗15—20株,間苗後及時灌水鬆土。一般在幼苗生長期間灌水4—5次,並在灌水後及時鬆土除草。一年生實生苗為30—50cm,地徑0.5—1.0cm,可出圃用於造林。植苗造林春,秋季均可,春季要適時早栽,土壤解凍20—30cm就可造林。秋季造林待樹木落葉後,土壤結凍前進行。株行距1Xlm或1X1.5m。適當深栽,覆土一般比苗木原土深5cm左右,在乾旱地區可栽乾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選擇土壤水分較好的地方可進行直播造林。早春、晚春、雨季、秋季均可。關鍵在於播種地的選擇和幼苗管理。沙棘喜磷肥和少量氮肥,收果實的沙棘林應施磷肥,還可與沙打旺間種,解決沙打旺衰退後的植被演替問題。沙棘無性繁殖主要採用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的方法。沙棘主要蟲害,苗期有地下害蟲華北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 oblita) 和華北螻蛄 (Gryllotalpa unispina) 危害幼苗根部,林地蛀乾害蟲有紅緣天牛 (Asias halaldendri) 和芳香木蠹蛾 (Co-stsus cossus),食葉害蟲黃褐天幕毛蟲 (Malacosoma neustria estacea)、舞毒蛾 (Ocneria dispar)、斑喔鰓金龜 (Hoplia aureola)和蒙古土象 (Xylinophorus mongolicus)等。主要病害有沙棘乾枯病(Fusarium sp.)和沙棘葉斑病(Alternaria sp.)。防治方法除採用造混交林平茬更新等營林措施和保護天敵如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外,可按通常採用的方法進行藥物防治。
1、育苗方法
(1)、硬枝扦插法 大果沙棘硬枝扦插育苗,具有繁育方法簡單、費用消耗少、繁殖係數高、可露地扦插等優點。但硬枝扦插育苗要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擁有相當數量的2年生枝條。
硬枝扦插法的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枝條的選擇供硬枝扦插的枝條要在休眠期採集,即每年的2~3月份進行,選擇健壯、高產、抗病性強的植株,剪取2~3年生木質化的枝條。根據試驗結果,插穗年齡對成活率有很大影響,3年生插穗成活率最高,2年生次之,1年生最低。枝條要采自樹冠結果區,插穗長度以20~ 22cm 為最佳。採下的成捆插條,基部應埋在粗沙中貯存,沙子溫度保持 1℃ ~ 3℃ ,插條上面不需要任何覆蓋物。為提高成活率,在扦插前,插穗要進行處理,在100ppm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泡12小時。此外,插穗在冷水中浸泡24~120小時,生根及成活效果也很好。
扦插硬枝扦插需要肥沃的沙壤土。插前整地作床,苗床規格一般為長 10m ,寬1~ 1.2m 。每畝施入有機肥3~5立方米及磷、鉀肥10~15公斤,粘重土壤要摻沙改造。做好床後,灌足底水,覆好地膜待插,扦插深度3~ 3.5cm ,株行距 5cm × 10cm ,即每平方米200株,每畝213萬株左右。
插後管理當插穗上部葉芽開始生長,就說明插穗開始生根,當插條生長量達5~ 8cm 時,即可揭去地膜。到秋末冬初將苗起出,打捆埋好越冬。
(2)、嫩枝扦插法 枝條選擇選擇生長旺盛的1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作插條,這種枝條為棕綠色,柔軟彈性好。 扦插插穗長度一般為 15cm 左右,莖粗0.4~ 0.5cm ,用嫁接刀或單面刀片削出斜切口,切口要平滑,在距切口上緣0.3~ 0.5 cm 處留一個芽,並將插條頂部生長點及3~5個葉片留下,其餘葉片剪掉。修剪後的插條及時將切口部位浸放在盛水容器中。扦插前用每公斤含500毫克吲哚丁酸的溶液中,將插條浸泡15小時,扦插株行距為 4cm × 4cm ,每平方米扦插500條。扦插深度以 3cm 左右為宜。
(3)、根櫱分株法:每年2~3月間,把沙棘的嫩根刨出,截成10~20厘米的短節,按5~ 7cm 深度平埋,踩實即可。但應注意,要隨刨隨埋,不要久放。
2、栽培方法
(1)園址選擇:選擇土質疏鬆、透氣性好、含鹽量<0.5%、PH值7~8的微鹼性的風沙土、沙壤土、輕壤土,同時要保證地勢平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整地時,5度以下的園地,用全面平整或帶狀整地的方式,耕翻深度大於 20cm ;坡度大於5度的採用水土保持整地措施,如梯田、撩壕、魚鱗坑等。
(2)品種選擇及栽植密度:挑選無刺或少刺,百粒重在 50g 以上的大果高產品種,要求無性系苗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苗齡1~2年生,苗高30~ 50cm ,地徑大於 0.7cm ,主根長 20cm 以上,鬚根發達。栽植前畫好配置圖,一般株行距採用 2m × 4m ,以采條為目的的采穗圃,株行距採用 1m × 3m 。沙棘為雌雄異株,雌雄比例及配置方式對果實產量影響較大。如果雄株花粉量大,則雄株比例可小些,反之比例應大些,一般雄株和雌株比例以1∶8為好。
(3)栽培管理主要包括土壤管理、肥水管理等方面,沙棘園結果以前,可充分利用行間空地間作牧草、豆科植物等矮稈作物,以增加效益,培肥土壤。每年根據雨水條件需中耕多次,深度4~ 5cm ,以不損傷沙棘的水平根係為原則。在定植苗木時,應灌足底水,生長季節根據墒情確定澆水次數。一般每年澆水4次,分別在萌芽期、生長前期、生長後期及入冬前進行。施肥要注意生長前期需氮肥較多,要早施少施,後期則需磷、鉀肥比較多,要適時適量。據試驗,沙棘對肥料種類需求比例為N∶P∶K=1∶2∶1,一般每畝需磷酸二銨5~7公斤,穴施 50g 左右;鉀肥每畝2.5~3公斤,穴施 25g 左右,追肥在7~8月施用,幼樹噴施2次葉面肥,每次噴0.5%的尿素液100~120公斤,在無風天的下午噴施效果最佳。豐產園結果的大樹每年要施3次肥,5月上旬每畝施尿素、磷酸二銨各40公斤;7月中旬每畝施尿素、磷酸二銨各50公斤。收穫沙棘後的每畝施雞、羊糞3000公斤、草木灰600公斤,以開溝深施為好。此外,為保持樹勢平衡,在沙棘幼樹期可作適當修剪,保留萌發的三大骨幹枝,疏除過多枝條。進入結果期,每年休眠期進行修剪,剪去枯枝、病蟲枝,然後清除徒長枝、交叉枝、過密枝等。當樹齡達15年生以上、枝條老化、生長明顯衰退時,進行復壯修剪,方法是保留一個軸生枝,其餘枝條全部剪掉,促進重新萌發枝條,以恢復樹勢。
(4)平茬復壯在比較乾旱的荒山荒坡或比較粘重的土壤上,沙棘林較易發生乾枯等衰老現象。民眾實踐中總結出“黑棘不砍不長”和“及時平茬復壯,合理皆伐利用”的經驗。平茬的開始年限和間隔年限依不同條件和林種而不同。一般在樹木休眠期都可進行,但以早春土壤未解凍前最好。平茬方式有“片砍”、“花砍”、“帶砍”等,砍時儘量降低茬口,並保持平滑不裂。其枝幹風乾時一般為鮮重的50%—60%,平茬一散發枝條很多,新林當年高生長可達 1m 左右。 

主要價值

營養成份
屬中等飼用植物。在生長前期幼嫩枝葉或秋季的落葉,羊樂食,當春季各種牧草返青之前,其他家畜也採食一些幼枝葉,生長季大部分時間及成熟之後,因枝條具堅硬的刺,家畜一般不採食。成熟的果實馬、山羊、綿羊喜食,鹿也愛吃。中國沙棘的化學成分含量見表139—1。沙棘雄株葉片賴胺基酸含量占總胺基酸含量的比值為10.91%,是國內記載中比較高的,可作為配合飼料的賴氨酸源。沙棘鮮葉100g含維生素C42—68mg。據報導,蘇聯阿普舍隆沙棘葉 100g,含維生素C127mg,維生素E 7.9mg,黃酮醇162mg,氯原酸282mg。沙棘葉片為山羊、綿羊採食的飼草,長期食用沙棘葉的牲畜不僅上膘快,毛色好,而且還可防治疾病。沙棘植株具有棘刺,影響牲畜採食,採食率僅為25—30%。劃區輪牧有利於提高利用率和載畜量,沙棘林輪牧期以10天為宜,可適當隨放牧次數的增多,而相應延長封禁時間。沙棘葉營養豐富,(表139—2)再生能力強,有“鐵桿牧草"之稱,沙棘含大量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維生素E維生素F。在維生素F中,首先是亞油酸亞麻酸具有特別重要的生理保健價值,此外,還含有黃烷酮肌醇熊果酸、檞皮素、隱黃素、葉酸、蘋果酸谷甾醇等幾十種珍貴的生物活性物質。且果汁性質穩定,利於運輸和貯藏,易於濃縮精製。
食用效果
蘇聯西伯利亞土著居民很早就用沙棘果(其他亞種)製做各種美味食品。後來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推廣製做成果子羹,果醬、軟果糖、果凍、果泥,果脯及露汁等多種食品。若將果汁濃縮可製成各種片劑、浸膏,或提取維生素C,可供醫藥用,對胃病患者尤其明顯。也能預防和治療鉛、磷,苯等職業性中毒病症。果實入中藥及蒙藥,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助消化、健脾胃、滋補肝腎及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肺結核,氣管炎等功效。果核內種子含油16—18%以上,可榨油,沙棘油可用於治療表土水蝕75%,減少風蝕85%。生長在河谷地帶茂密的沙棘林起到顯著的攔洪落淤和護岸作用。3年生沙棘林內落葉厚可達0.5cm左右,落葉重每畝達700kg,每立方米土壤中含有根瘤100—140個。沙棘具有根瘤和大量的枯落物,具有效地改良土壤作用。此外,沙棘為鳥獸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沙棘又是集經濟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珍貴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