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兄弟此次東來,蒙諸君如此熱心歡迎,兄弟實感佩莫名。竊恐無以副諸君歡迎之盛意,然不得不獻兄弟見聞所及,與諸君商定救國之方針,當亦諸君所樂聞者。兄弟由西至東,中間至米國〔米國〕即美國。聖路易斯〔聖路易斯〕是美國密西西比州最大的都會區,是美國中西部交通樞紐。觀博覽會,此會為新球開闢以來的一大會。後又由米至英、至德、至法,乃至日本。離東二年,論時不久,見東方一切事皆大變局,兄弟料不到如此,又料不到今日與諸君相會於此。近來我中國人的思想議論,都是大聲疾呼,怕中國淪為非、澳。前兩年還沒有這等的風潮。從此看來,我們中國不是亡國了。這都由我國民文明的進步日進一日,民族的思想日長一日,所以有這樣的影響。從此看來,我們中國一定沒有淪亡的道理。
今日試就我歷過各國的情形,與諸君言之。
日本與中國不同者有二件:第一件是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輸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王陽明(1472—1529)〕即王守仁,明代哲學家。知行合一的學說,故皆具有獨立尚武的精神,以成此拯救4 500萬人於水火中之大功。我中國人則反抱其素養的實力,以赴媚異種,故中國的文明遂至落於日本之後。第二件如日本衣、食、住的文明乃由中國輸入者,我中國已改從滿制,則是我中國的文明已失之日本了。後來又有種種的文明由西洋輸入。是中國文明的開化雖先於日本,究竟無大裨益於我同胞。
智者的光輝中國決不會淪亡渡太平洋而東至米國,見米國之人物皆新。論米人不過由400年前哥倫布開闢以來,世人漸知有米國;而於今的文明,即歐洲列強亦不能及。去年聖路易斯的博覽會為世界最盛之會,蓋自法人手中將聖路易斯買來之後,特以此會為紀念。米國從前乃一片洪荒之土,於今四十餘州的盛況,皆非中國所能及。兄弟又由米至英、至法、至德,見各洲從前極文明者,如羅馬、埃及、希臘、雅典等皆敗,極野蠻者如條頓民族〔條頓民族〕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後裔,這裡指德國。等皆興。中國的文明已有數千年,西人不過數百年,中國人又不能由過代之文明變而為近世的文明;所以人皆說中國最守舊,其積弱的緣由也在於此。殊不知不然。不過我們中國現在的人物皆無用,將來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亦不難轉弱為強,易舊為新。蓋兄弟自至西方則見新物,至東方則見舊物,我們中國若能漸漸發明,則一切舊物又何難均變為新物?如英國倫敦,先無電車而用馬車,百年後方用腳踏車而仍不用電車。日本去年尚無電車,至今而始盛。中國不過誤於從前不變,若如現在的一切思想議論,其進步又何可思議!又皆說中國為幼稚時代,殊不知不然。中國蓋實當老邁時代。中國從前之不變,因人皆不知改革之幸福,以為我中國的文明極盛,如斯已足,他何所求。於今因遊學志士見各國種種的文明,漸覺得自己的太舊了,故改革的風潮日烈,思想日高,文明的進步日速。如此看來,將來我中國的國力能凌駕全球,也是不可預料的。所以各志士知道我們中國不得了,人家要瓜分中國,日日言救中國。倘若是中國人如此能將一切野蠻的法制改變起來,比米國還要強幾分的。何以見之?米國無此好基礎。雖西歐英、法、德、意皆不能及。我們試與諸君就各國與中國比較而言之:
日本不過我中國四川一省之大,至今一躍而為頭等強國;
米國土地雖有清國版圖之大,而人口不過八千萬,於今米人極強,即歐人亦畏之;
英國不過區區海上三島,其餘都是星散的屬地;
德、法、意諸國雖稱強於歐西,土地人口均不如我中國;
俄現被挫於日本,土地雖大於我,人口終不如我。
則是中國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們生在中國,實為幸福。各國賢豪皆羨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得。我們生在中國,正是英雄用武之時。反都是沉沉默默,讓異族兒據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義,建一頭等民主大共和國,以執全球的牛耳〔執全球的牛耳〕意思是在全球居領導地位。,實為可嘆!
所以西人知中國不能利用此土地也,於是占旅順、占大連、占九龍等處,謂中國人怕他。殊不知我們自己能立志恢復,他還是要怕我的。即現在中國與米國禁約的風潮起,不獨米國人心惶恐,歐西各國亦莫不震驚。此不過我國民小舉動耳,各國則震動若是,倘有什麼大舉動,則各國還了得嗎?
所以現在中國要由我們四萬萬國民興起。今天我們是最先興起一日,從今後要用盡我們的力量,提起這件改革的事情來。我們放下精神說要中國興,中國斷斷乎沒有不興的道理。
即如日本,當維新時代,志士很少,國民尚未大醒,他們人人擔當國家義務,所以不到三十年,能把他的國家弄到為全球六大強國之一。若是我們人人擔當國家義務,將中國強起來,雖地球上六個強國,我們比他還要大一倍,所以我們萬不可存一點退志。日本維新須經營三十餘年,我們中國不過二十年就可以。蓋日本維新的時候,各國的文物,他們國人一點都不知道;我們中國此時,人家的好處人人皆知道,我們可以擇而用之。他們不過是天然的進步,我們這方才是人力的進步。
又有說中國此時的政治幼稚、思想幼稚、學術幼稚,不能猝學極等文明。殊不知又不然。他們不過見中國此時器物皆舊,蓋此等功夫,如歐洲著名各大家用數十餘年之功發明一機器,而後世學者不過學數年即能造作,不能謂其躐等〔躐(liè)等〕不按次序。也。
又有說歐米共和的政治,我們中國此時尚不能合用的,蓋由野蠻而專制,由專制而立憲,由立憲而共和,這是天然的順序,不可躁進;我們中國的改革最宜於君主立憲,萬不能共和。殊不知此說大謬。我們中國的前途如修鐵路,然此時若修鐵路,還是用最初發明的汽車,還是用近日改良最利便之汽車,此雖婦孺亦明其利鈍。所以君主立憲之不合用於中國,不待智者而後決。
又有說中國人民的程度,此時還不能共和。殊不知又不然。我們人民的程度比各國還要高些。兄弟由日本過太平洋到米國,路經檀香山,此地百年前不過一野蠻地方,有一英人至此,土人還要食他,後來與外人交通,由野蠻一躍而為共和。我們中國人的程度豈反比不上檀香山的土民嗎?後至米國的南七省,此地因養黑奴,北米人心不服,勢頗騷然,因而交戰五六年,南敗北勝,放黑奴二百萬為自由民。我們中國人的程度又反不如米國的黑奴嗎?我們清夜自思,不把我們中國造起一個20世紀頭等的共和國來,是將自己連檀香山的土民、南米〔南米〕指美國南部。的黑奴都看做不如了,這豈是我們同志諸君所期望的嗎?!
所以我們決不能說我們同胞不能共和,如說不能,是不知世界的進步,是不知世界的真文明,不知享這共和幸福的蠢動物了。
若使我們中國人人已能知此,大家已擔承這個責任起來,我們這一份人還稍可以安樂。若今日之中國,我們是萬不能安樂的,是一定要勞苦代我四萬萬同胞求這共和幸福的。
若創造這立憲共和二等的政體,不是在別的緣故上分判,總在志士的經營。百姓無所知,要在志士的提倡;志士的思想高,則百姓的程度高。所以我們為志士的,總要擇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來救我們中國,最優等的人格來待我們四萬萬同胞。
若單說立憲,此時全國的大權都落在人家手裡,我們要立憲,也是要從人家手裡奪來。與其能奪來成立憲國,又何必不奪來成共和國呢?
又有人說,中國此時改革事事取法於人,自己無一點獨立的學說,事先不能培養起國民獨立的性根〔性根〕意同“根性”,本性,本質。來,後來還望國民有獨立的資格嗎?此說誠然。但是此時異族政府禁端百出,又從何處發行這獨立的學說?又從何處培養起自己國民獨立的性根?蓋一變則全國人心動搖,動搖則進化自速,不過十數年後,這“獨立”兩字自然印入國民的腦中。所以中國此時的改革,雖事事取法於人,將來他們各國定要在中國來取法的。如米國之文明僅百年耳,先皆由英國取法去的,於今為世界共和的祖國;倘是仍舊不變,於今能享這地球上最優的幸福不能呢?
若我們今日改革的思想不取法乎上,則不過徒救一時,是萬不能永久太平的。蓋這一變更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中國先是誤於說我中國四千年來的文明很好,不肯改革,於今也都曉得不能用,定要取法於人。若此時不取法他現世最文明的,還取法他那文明過渡時代以前的嗎?我們決不要隨天演的變更,定要為人事的變更,其速度方速。兄弟願諸君救中國,要從高尚的下手,萬莫取法乎中,以貽我四萬萬同胞子子孫孫的後禍。
創作背景
1905年,孫中山到日本,準備把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反清團體聯合起來,建立統一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7月末,在同盟會籌備會議上,他被選為會議主席,並通過了他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8月13日,他出席了東京留學生在麴町區富士見樓舉行的歡迎孫中山大會。到會1300多人(當時會場容納不下,有幾百人只好站在馬路旁邊)。盛況空前,氣氛熱烈。在東京的留學生把孫中山當作獻身革命的“中國英雄”和“四萬萬人之代表”。在宋教仁致歡迎詞後,孫中山登台發表了長篇演說。演說以“中國決不會淪亡”為主題,以雄偉的氣魄向與會者展示了中國的光明前途,同時以滿腔的憤慨對改良派的
陳詞濫調進行了嚴厲駁斥。
孫中山有感於如此熱情、盛大的歡迎場面,聯想到近年來日新月異的形勢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民族的覺醒,使得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中國一定沒有淪亡的道理。”
作品賞析
這是孫中山關於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一篇政論演講詞。先從“國民文明”“民族思想”的日益進步,得出中國決不會淪亡的判斷,論證“改革”的可能性;再從各國的興衰歷史進行分析對比,指出中國唯有“改革”並建立“共和”,才能振興,論證“改革”的必然性;接著,孫中山嚴厲批駁了改良派的“只可立憲,不可革命”的觀點,強調中國應該“取法乎上”,向外國學習最先進的東西:“要擇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來救我們中國”;最後,分別從“責任”“提倡”“奪權”“取法”等方面,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和言論,陳述建立“共和”的合理性與必要性。這篇演講詞層層推進,慷慨陳辭,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這篇演講充滿了作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孫中山知識淵博,視野開闊,在演講中他運用對比的手法,將中西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作對比,通過中西比較激發民眾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孫中山的演講抨擊了改良派的庸俗進化論觀點.大造了開展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幫助許多僑胞了解了革命與保皇的區別,喚醒了不少受康、梁鼓動而誤入保皇會的人,他們紛紛登報與保皇黨脫離關係,重新回到革命派立場上來。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最後終於奪回了在日本、檀島等地華僑中間的陣地,取得了思想上、政治上的領導權,促進了中國同盟會的建立。
作者簡介
孫中山著有《
建國方略》、《
建國大綱》、《
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
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
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
開拓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