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彌渡卷》是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白庚勝。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彌渡卷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頁數:419頁
- 開本:32
- 定價:49.00
- 作者:白庚勝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018227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神話
開天闢地
附錄臘羅波
月亮和太陽
人類的來源
白子國的由來
雞窩星
雞的故事
傳說
龍的傳說
九股龍泉
九龍泉
九龍王與鐵柱廟
龍寶
龍勒石
木古老龍
王母閣的由來
朵祜小黑龍
癩母牛石與小黑龍水
瓶罐窯兩股水
耍龍燈
夜明珠
西山老祖
太極頂下的龍女
花魚硐
珍珠泉
地方傳說
彌渡壩子的傳說
水目山古剎
重修水目山廟
水目大鐘
觀音山
太極頂
鐵柱廟
孟獲祠的由來
龍頂寺
谷鳥寺
蟲蝗廟
鵝頭山
蓮花山
八隻手山
烏龜山與瓦窯山
蘭花山
白馬河與白馬廟
白龍潭與黃楝桃樹
東大河與九蓮台
桃花渡口
美女塘
美女塘與將軍石
米桂水與臭水井
花魚洞
孔明井
天生橋
三造鳳凰橋
紅岩三橋
登鰲橋
蜈蚣橋
報恩寺橋
石棺材
密祉石刻
雞鳴村的由來
蒙化廠村
石牌村
花子街
道聖寺村
周力士營
石牛田
大母掌與小母掌
黃礦廠
欽差墳
風俗傳說
彝族“二月八”的由來
臘月二十三做糖粑粑
灶君的來歷
栽年松
清明節插柳枝
掛頭圍腰
金蜘蛛氈墊
瓶罐窯的來歷
二十四個打瓶匠
葫蘆笙
口弦
打歌的來歷
“小河淌水”的傳說
人物傳說
白王造金殿
蒙舍戰白王
白娘娘
李文學出世
李文學放馬
南山探馬
上將軍智取蒙化城
三大碗酒和四十軍棍
。王泰階巧計戲莊主
魯東應督糧
三請王鐵匠
普大寶的牛角號
李文學之死
故事
幻想故事
十三太歲
“誤嘎啦”的“九節靈”
香酥姑娘
青螺姑娘
算八字
寶豬
雷神
木魚吐經
唐王游地府
龍泉寺中治女妖
大鬼和小鬼
雞和鷹
狗和貓
狡猾的老鼠
老鼠和貓
豬哥哥和羊弟弟
該苦的老水牛
貓頭鷹的叫聲
彌渡大芋頭的來歷
大芋頭
木耳
草藥——繡球防風
生活故事
挖金銀
拾漏得銀
砂子變金子
走馬皇帝
羊皮聖旨
紅尾鯉魚披蓑衣
箱金子
孝女碑
阿六鳥
土根鑄鐘
兩姊妹
兩兄弟
蒼蠅蚊子的來歷
鬼火把
殺蛇
山歌指路
李地師重見天日
文人故事
蘇翰林的故事
李翰林
楊公飲
無奈先生就姓曹
小西阿巧對老學究
谷翰林上皇墳
尹翰林巧對脫險
師範弟兄趕考
雪塑觀音
屈學誅夢中題佳句
“隨曉”長老
蘇醫生
縣令汪明
張知縣巧判民事
笑話
阿巴煞
賴貓
端公的舌頭分兩叉
神鬼不再吃人間煙火
誑張三的故事
小秧紮根
大頭螞蟻抵馬鹿
縣官學狗叫
殺羊
彝族小伙岩哥
馬計巧戲小鬼
“聖賢愁”與“一毛不拔”
三個秀才汪王萬
大年初一的官司
兩親家
考女婿
三女婿拜年
憨姑爺
姜子牙走運
許子建巧對趣聯
祭孔
不懂裝懂先生的笑話
賣圈圈
“看馬相”
“牛有上牙”
看告示
看對聯
附錄一故事家小檔案
附錄二 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後記
後記
彌渡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內現存有舊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物。相傳古代彌渡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自西漢至南北朝屬雲南縣,唐代南詔時置白崖賧,元明屬趙州。清沿明制,仍屬趙州,雍正九年(1731),大理府南關分府通判駐彌渡,稱彌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在彌城西街。民國元年(1912)奉準設彌渡縣,隸屬騰越道,民國十七年(1928)廢道,直屬雲南省,為三等縣。1950年元旦,成立彌渡縣人民政府,屬滇西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同年3月1日歸屬大理專區。1958年彌渡、賓川、祥雲合併,設立祥雲縣。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復置彌渡縣,仍隸屬大理白族自治州。1995年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縣。
全縣轄5鎮4鄉,即:彌城鎮、紅岩鎮、新街鎮、寅街鎮、苴力鎮和太花鄉、密祉鄉、德苴鄉、牛街彝族鄉,共有89個行政村(居民委員會)、986個自然村。
2002年末,全縣總人口30.9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9123人。占總人口的9.41%。少數民族中,彝族25297人,占總人口的8.17%;白族1378人,占總人口的0.45%;回族1687人,占總人口的0.54%。
彩雲之鄉——彌渡,南枕哀牢無量,北倚玉洱銀蒼;古老的絲綢之路——白岩古道,就從這裡直穿而走。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是人類棲息的重要場所。到了青銅時代這裡又是雲南銅鼓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兩漢時代,這裡則是古昆明人的活動中心,是古白子國、建寧國的都城所在。明麗的山光水色,激發起人們多少美妙的遐想;悠久的歷史文化,又留下多少動人的傳說。
據說,遠古的彌渡原是一片大海,海里住著一條妖龍,它成天興風作浪,沖田害人。人們逼之無奈,只好鑿開密祉蘭箐口,放乾海水,從此才現出這塊明珠、碧玉一般的彌渡壩子。又說諸葛武侯南征時,曾在今天的紅岩住過。他擒孟獲,斬雍閶,鑄鐵柱,封張氏,立建寧古國,從此才開創了蒙氏南詔的豐功偉業,這其間還穿插了一批諸如牧羊女、繡花針、金縷翔環、鐵柱搬家的神話。還傳說:太平天國後期在密滴起兵的彝家兵馬大元帥李文學,本是天上的蛤蟆星下凡。他沙場馳騁,威震哀牢,寫下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篇章。另外,明朝初年開山太監親自督辦黃礦廠,銀礦卻變成一匹白馬,被人趕走了;紅岩穀米寺的穀米本來可以長年流淌,後來卻被幾個貪心漢子弄得顆粒無出。牛街某某人的聖旨為什麼要寫在羊皮上?苴力木古老龍的家寶為什麼再也無人借出?為什麼棕樹要年年剝皮?為什麼花魚洞的魚有一面是黃的?為什麼兩升穀子才舂一升米,而一斗麥子卻能磨出兩斗面來?如此等等,在彌渡簡直俯拾皆是,無論男女老幼,都能講出若干。我們這些從小就在這個神話故事的海洋中泡大的人,對此怎能不油然而生神奇莫測之感呢?說它荒誕無稽嗎?人們憑山指水,處處有憑有據;說它淺薄無聊嗎?它偏受人們珍愛,無根而生,不脛而走,千年百代,傳之無窮,並且實實在在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有時還真能從中得到不少啟迪。這恐怕就是優秀的.民間文學的精華所在,是它之所以成其為藝術,稱之為科學的基礎吧!
我們採錄、編輯、出版這個集子,並把它奉獻給人們,也正是從它的藝術性、科學性這個基點出發的。為此我們在採錄、編輯過程中力求慎重、忠實,以保持民間文學獨具的語言樸實,明白如話的特點,努力遵循科學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的蒐集整理原則。
對蒐集、整理、搶救、保存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縣委、縣政府及宣傳、文化、民族工作部門都十分支持、重視。在這些黨政部門的督促指導下,我們兩年多來,多次召開全縣民族民間文學徵集會議,發動了數十位業餘愛好者,不計報酬,不畏艱苦,深入偏僻小寨,遍訪村舍農家,採錄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各區文化站又先後編印了一些民族民間文學資料。縣農技校、德苴中學、彌渡一中的廣大師生也利用假期和課餘時間,為我們採錄了成百個民間故事。許多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志,也抽出寶貴的時間,親自回憶記錄幼年熟知的戰事、楹聯寄給我們。多方的支持,使我們得以積累了各種民間文學資料三百餘篇,計五十餘萬字,並列印了九個油印集子。後來付印的《彌渡民族民間故事傳說集》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精選出來的。我們希望這本縣卷的問世,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引起社會各界和縣內外人士對我縣民間文學集成工作的關心和重視,進而把我縣所有埋藏在民間的寶貴文化遺產——無論是神話、傳說、故事、諺語、民謠、山歌、楹聯、歇後語,全部蒐集、記錄出來,以促使我縣民間文化遺產都能迅速出版問世。
參加本卷前期編輯工作的有:李世澤、奎學武、劉克承、趙復昌、韋明、楊學誠、楊勇等同志。此卷由楊偉民先生為主編成。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錯訛疏漏一定難免,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最後,借本集出版之時,謹向所有來稿者和關心支持我縣民族民間文學搶救工作的同志表示誠摯的謝意!
序言
對於中華民族來說,21世紀是與中國民間文藝保護的春天一起來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紀新中國歷史開篇注定要從知識界對民間文藝的關注及其從中尋找現代化的資源與動力開啟那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精英階層乃至普通民眾,在新紀元伊始之際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華大地上五千年積澱豐厚的民間文藝遺存:幾多焦慮,幾多審視,幾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個世紀的痛苦與歡樂、犧牲與勝利之後,隨著4月的和風一寸寸染綠京城的街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終於完成了新統帥部的組建,並在馮驥才主席的倡導下作出了用10年時間在全中國境內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戰略決策。其內容是對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56個民族的民間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終編纂出版縣卷本《中國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國民間美術圖錄》(31卷)、專題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20卷)、《中國剪紙集成》(50卷)、《中國唐卡集成》(20卷)、《中國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國服飾集成》(60卷)、《中國彩塑集成》(10卷)、《中國民窯陶瓷集成》(10卷)、《中國皮影集成》(10卷)、《中國民間傑出傳承人集成》(100集)、《中國史詩集成》(300卷)、《中國民間敘事長詩集成》(500卷),並命名一大批民間藝術家,建立一系列民間文藝之鄉與民間文藝保護基地、傳承基地,建設民間文藝資料庫。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華文明根脈、傳承中國文化薪火。
想當初,沒有上級的指示,沒有企業的支持,沒有出版社的承諾,一切都只是一個發生在初春里的夢。於是,多少讚嘆如春潮湧起,多少懷疑似濤聲依舊,多少譏諷穿行在街巷,多少風險橫陳於前路。但是,緊迫感、責任心使我們義無反顧,民間情懷、國家利益令我們堅定前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眾志成城,誓將夢想化現實。
由於順應了發展多元文化的時代潮流,也順應了弘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復興的黨心、民意,春天的夢想一天天成長: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扶持優秀民間文藝及國家級大型文化工程之後,中宣部決定襄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持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獲得民間文藝界前輩賈芝、馮元蔚諸先生的全力支持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新聞發布會於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實施工作會議於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開,第一批實施省區及專項隨之開展行動。
作為主幹項目,編纂出版包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在內的“中國民間文學全書”從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動議之初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這是因為:作為這項工作重要基礎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的組織系統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編纂工作仍在進行;大多數地區都已編定有關縣卷本。我們相信,它定能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第一批收穫。
難忘啊,從1984年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當時稱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曾先後動員200多萬名民間文藝工作者從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民間文學普查,先後收集到40億字的文學資料。其中,包括184萬篇民間故事,302萬首民間歌謠,748萬條諺語,各種專集4000多種。這是一筆多么豐厚的遺產!如今,作為這項工程的最終成果《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省卷本的編纂出版正在接近尾聲,而曾經主持這項工作的鐘敬文、馬學良、姜彬等領袖人物卻長眠大地,再也看不到這賞心悅目的收穫,還有許多民間文藝傳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許多“三套集成”工作者從“青青子衿”變成了“白髮老翁”。面對這一切,除了繼續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後續工作之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能夠拒絕編纂出版他們苦苦收集到的民間文學原始資料? 懷著如火燃燒的激情以及對民間文藝事業的忠誠,我們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於2004年4月正式啟動《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專項。那時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長,落英繽紛,群鶯亂飛”,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實施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懷與文化領袖的睿智,始終堅持將包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在內的“中國民間文學全書”編纂出版工作納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並具體過問它的體例設計、出版、文本審定、封面設計,真正做到了事無巨細、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學創作卻因此被束之高閣;楊亮才先生是中國民間文藝界的老同志、老領導,他不僅參與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全部策劃,而且還主動承擔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整體設計、並不顧七旬高齡奔走於湖北、雲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摸底遊說,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範本的編纂工作;趙寅松是白族文化專家,他任所長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並不從屬於文聯繫統,但他在得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在主持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後主動請纓,不僅承擔了《雲南甲馬集成》大理部分的編纂工作,而且還以極快的速度、較高的質量完成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範本的編纂工作。他說:“搶救遺產不分內外,保護文化豈等檔案經費!”這是他的心聲,也是全中國民間文藝工作者的深願;與趙寅松先生一道為示範本的編纂作出貢獻的還有湖北省民協主席傅廣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協主席王作棟先生。在他們的主持下,“當陽卷”示範本的編纂亦高速優質,一錘定音。
隨著河南信陽文聯主席廖永亮、山東棗莊民協主席王善民、內蒙古民協主席那順、中國民協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協主席曹保明、江蘇省徐州市民協負責人殷召義等先後加入到《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編纂工作中來,早日高水平出版這些成果便成為當務之急。也就在這個時刻,經過不斷挫折,我們最終與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喜結良緣。該社有膽有識的社長董鐵鷹先生與總編歐劍先生、副總編王潤貴先生決定投巨資以圓這套“全書”的出版夢。這使我們感到鼓舞,也更使我們堅信中國尚有出版家,而不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這段良緣的是一位名叫孫昕的年輕女士。她曾在2002年與2003年兩次採訪過我,以報導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無“紅頭檔案”、無一分錢的背景下組織實施的壯舉。那時,她是一名記者。2004年,她從《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轉調到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我打電話了解這項工程的進展以及有關成果的出版問題。當她了解到我們雖已獲中華書局斥資幫助出版《中國木版年畫集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資幫助出版《中國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推介叢書》,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出版維艱之後,決定向本社領導反映搶救工程面臨的困難。對此,我心存疑,而被智慧財產權出版社的出版家們鐵肩擔大義,斷然允諾。
這,都是發生在21世紀春天裡的故事。
在這個春天裡,我十分榮幸能成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最高統帥部的一名成員,並奉調協助馮驥才主席主持協會日常工作及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組織領導工作。可以說,這四年里。我是與中國民間文藝的夢想一起不斷成長的。儘管衣帶漸寬、雙鬢初霜,我與我的同仁們卻無怨無悔,抱誠守貞,一直執著於為祖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而努力。這是因為我時刻聽到來自田野的呼喚:暫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我亦不斷被馮驥才主席對國家文化命運的關切所震撼:暫先離開你的書齋,走到人民民眾中去。是的,暫先放下,是為了永遠拿起——學術;一時離開,是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這部洋洋3000卷的《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即將問世之際,我覺得有必要對這項工作的緣起與經緯作一些簡單的詮釋。
關於名稱 《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名副其實。它之所以以“中國”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內地及港、澳、台地區。港、澳、台地區民間故事作品入“全書”是藉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金榮華先生之力才得以實現的。這在“三套集成”時代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做到的;所謂“民間故事”沿用的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廣義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體民間口頭創作,包括神話、故事、傳說之屬;“全書”之稱,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國民間故事的基本情況而定,它的確在內容、形式、地域、民族、體裁、題材等方面都比較全面、客觀。以它的編纂出版為標誌,中國民間故事的形象將不再殘缺星碎、模糊不清。
關於關係 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與“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心組織實施、全面開拓創新》中即已作過明晰的闡釋:“‘搶救工程’與‘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同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持承辦的民間文化工程。‘搶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種繼承與延續,也是對‘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種拓展與深化、發展。兩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但其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學意義上,‘搶救工程’是對‘三套集成’的範圍擴充,增加了史詩、民間敘事長詩;在藝術意義上,‘搶救工程’增加了民間工藝美術,為‘中國民間文藝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關部分作了‘補天’;在文化意義上,‘搶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力求一網打盡,理清了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存在基礎的關係。在‘搶救工程’實施過程中,還將最終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遺留問題,不僅爭取出版《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還將對歷時20年的‘三套集成’進行總結、評獎,並探討有關資料的活化與套用問題。”
也就是說,在最初的創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國民間文藝十套集成”工程之組成部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縣卷本是擬在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以《中國民間文學全書》的形式加以編纂出版的。後來,由於經費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轍,決定先編纂出版縣卷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歌謠、諺語、史詩、民間敘事長詩等則留待今後再相機啟動編纂出版。顯然,《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編纂出版並不是平地起高樓,也不是刻意另起爐灶,它基本屬於“三套集成”《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縣卷本資料的系統編纂出版。
關於原則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開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推動會議”上,我受主席團的委託,作了《用優異的成績編好(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報告,對編纂出版這部“全書”提出了以下原則:1.分批實施、推進,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部編纂出版任務;2.示範本先行,先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範本及湖北省當陽卷示範本;3.對未編過縣卷本的地區進行普查並編纂縣卷本;4.對已編纂縣卷本但未作過普查的地區進行普查,以補充原有縣卷本資料;5.對已作過普查並編有縣卷本的地區進行補充調查,以豐富原有文本;6.對已有少數民族文字縣卷本進行翻譯並補充有關資料,以編成漢語縣卷本;7.制定體例及出版方案,進行統一編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從中央到省、市、縣的四級領導小組、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領導此項工作。雖然進度不一,但一年多來這項工作始終是按此原則實際進行的。
關於動機 我們的最初動機是:1.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當然包括對民間文學的搶救,搶救性保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於種種原因,從1984年起被蒐集到的民間文學資料正面臨著各種厄運:或佚失無存,或藏諸私家,或變賣造紙,或鼠囓蟲蛀,或風雨侵蝕,必須加大對它們的再搶救:3.通過《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編纂出版,為日後編纂出版《中國歌謠全書》、《中國諺語全書》、《中國史詩集成》、《中國民間敘事長詩集成》等積累經驗,並最終完成“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各層級卷本的全部編纂出版;4.為方興未艾的故事學、傳說學、神話學及類型學、母題研究等提供最生動的資料,推動這些學科的發展進步;5.強化民間故事作品的社會套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設、學術建設、道德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文藝建設、文化產業建設等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親愛的朋友,《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擺放在您的案頭並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國民間文藝工作者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節日。為了這一天,我們付出了我們應該付出的一切;為了這一天,我們為自己的正確抉擇、堅定信念、審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來自人民民眾的偉大創造!
光榮,展示了精神家園守望者的無私與智慧!
我們確信,春天的故事永遠沒有結束,她只會延伸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穫。
2005年8月13日酷熱中
於北京潘家園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