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國民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的發展歷程及其作用,總結處理民族關係的經驗與教訓,對於完善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和推動民族自治州各項事業的發展。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歷來是關係到國家興衰、社會安危的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重視我國的民族問題,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探索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道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的國情、民族實際相結合,找到了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民族區域自治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長期實踐中創造的解決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依據這些基本經驗制定的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和創立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制度,也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的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各民族的平等團結的不斷實現和加強,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我國社會的持續穩定、國家統一的不斷鞏固,都與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和制度密切相關。民族區域自治,就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個行政級別。目前我國建有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少數民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還建立了1200多個民族鄉。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民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頁數:780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金炳鎬
- 出版日期:2006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081572, 7811081571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
緒論
第一章延邊地區民族關係歷史沿革(1945年以前)
第一節清末時期延邊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二節民國時期延邊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三節偽滿洲國時期延邊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二章從解放到自治州成立之前延邊地區的民族關係(1945一1952年)
第一節從解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延邊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二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前的民族關係
第三節從解放到自治州成立之前延邊地區的民族關係特點
第三章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五年來的民族關係(1952-1957年)
第一節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到“整風運動”前期的民族關係
第二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五年來的民族關係特點
第四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1958-1966年)
第一節“整風運動”、“大躍進”與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的曲折發展
第二節國民經濟的調整和發展與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的調整和發展
第三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特點
第五章“文化大革命”時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1966-1976年)
第一節“文化大革命”時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關係遭到破壞
第二節“文化大革命”時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特點
第六章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1976年一現在)
第一節“撥亂反正”時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的恢復發展
第二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村民族關係的發展變化及其特點
第三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與城市民族關係的發展變化及其特點
第七章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發展的特點與展望
第一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發展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的發展趨勢及展望
第二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緒論
第一章涼山地區民族關係歷史沿革(1949年以前)
第一節郡國並存時期涼山地區的民族及民族關係
第二節藩國並存時期的民族關係
第三節流官與土司並存時期涼山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四節從辛亥革命到全國解放時期涼山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五節歷史上涼山地區的民族關係特點
第二章新中國成立初期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1949一1956年)
第一節新中國成立初期涼山地區實行的民族政策和措施
第二節新中國建立初期涼山地區的民族關係及其特點
第三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1956-一1966年)
第一節黨的“八大”路線指導下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
第二節“左”的指導思想下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
第三節調整國民經濟時期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
第四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特點
第四章“文化大革命”時期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1966-1976年)
第一節“文化大革命”時期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遭到破壞
第二節“文化大革命”時期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特點
第五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1976年一現在)
第一節“撥亂反正”與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
第二節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建設給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帶來新變化
第三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特點
第六章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的發展特點和展望
第一節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的發展特點
第二節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發展的經驗教訓
第三節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中的正、負作用因素
第四節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關係展望
第三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緒論
第一章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關係歷史沿革(1949年以前)
第一節元代之前西雙版納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二節元明清時期西雙版納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三節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前西雙版納地區的民族關係
第四節歷史上西雙版納民族關係特點
第四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民族關係
第五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
第六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
第七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
第八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
第九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係
第一編參考書目
第二編參考書目
第三編參考書目
第四編參考書目
第五編參考書目
第六編參考書目
第七編參考書目
第八編參考書目
第九編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三、清朝邊疆政策與延邊地區民族關係
清政府廢除對東北的封禁以後,朝鮮北部的難民大量越境遷人中國東北地區。如何對待和處理這些移民成為擺在清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清政府對朝鮮族移民的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鮮明的特點。綜觀清政府對朝鮮的移民政策,大體上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默許政策時期、安撫政策時期、懷柔與同化政策時期、強硬政策時期。①恩威兼施的懷柔與同化是封建王朝慣用的統治手段,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尤為多用。清朝繼承了歷代封建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統治經驗,對於遷入到中國東北邊疆地區的朝鮮族移民同樣實施了“恩威兼施”的懷柔與同化政策。清政府之所以對朝鮮移民施以“懷柔政策”,完全是為其統治利益服務的,並非真正“存一視同仁之心”。具體言之,有如下三個方面:首先,直接出於“實邊”的目的,接納朝鮮移民,開墾荒地,以改變邊疆地區人煙稀少,千里荒蕪的狀況。其次,借“招民墾荒”以達到“籌款”的目的。清政府要守邊御外必須駐紮兵丁(如清邊軍),要管理朝鮮移民和漢族墾民又必須設官置吏(如越墾局及後來的廳縣等行政機構),這就需要大量的財政開支。於是,通過“清丈升科”、“歸化人籍”及發放“清票”(類似土地執照)等手段勒索和盤剝朝鮮移民,以擴大“餉源”。再次,出於對外交涉的需要。因朝鮮移民越墾而引發的邊務爭端,對於清政府來說是一件頗為棘手的外交課題。
後記
序言
民族區域自治,就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個行政級別。目前我國建有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少數民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還建立了1200多個民族鄉。
民族自治州是我國民族自治地方中區域較大,分布較廣的單位。建立自治州的民族較多(18個民族)。因此,民族自治州在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中占有重要地位,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