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在古代,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口的數量、分布和遷徙,反之,人口條件又積極地影響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因此,歷史時期中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地域分布和遷徙,是歷史地理學的重要分支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課題之一。
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在古代,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口的數量、分布和遷徙,反之,人口條件又積極地影響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因此,歷史時期中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地域分布和遷徙,是歷史地理學的重要分支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課題之一。
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在古代,自然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口的數量、分布和遷徙,反之,人口條件又積極地影響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因...
(2)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他們由戰亂最烈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遷出,大...
由於中國歷史上,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為北多南少。若以淮河、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華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
歷史的車輪轉到唐末,安史之亂引發的人口大遷徙,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的格局:長江流域首次取代黃河流域,成為全國人口分布的中心。而到了宋代,忽必烈1273年的大舉南侵,更是將戰火引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南方人被迫向更南的珠江...
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古代:由自然條件差的地方遷往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大批遷移;現代:建國到80年代中期:由東部遷往西北和東北部分 有計畫、有組織;80年代後:由西部遷往東部,由農村遷往城市,自發遷徙,量大。遷移原因 人口遷移中...
《中國歷史時期的人口變遷與環境保護》,是199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桂環、舒儉民。內容介紹 人口、資源和環境是當今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之一。目前我國已有多種著眼於未來的這類著作問世,但有關中國歷史時期的人口變遷與環境保護方面的...
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關內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闖關東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民族...
中國歷史人口分布圖附於書後。圖書目錄 上冊 前言 緒論 一 中國歷史人口發展的基本特點 二 關於歷史人口考證的幾個問題 第一章 秦朝以前時期(約公元前170萬年-前222)第一節 三代以前(約公元前170萬年-約前22世紀)一 三代以前人口...
第一節 長城 169 第二節 關隘 180 第三節 古戰場的地理分布 182 第十章 歷史時期的城市與都城 192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城市 192 第二節 歷史時期的都城 206 第十一章 歷史時期農業區變遷 220 第一節 歷史時期中國的主要農作物...
二、關於人口分布的研究概況 三、關於戶籍制度的研究概況 四、關於人口遷徙問題的研究概況 五、關於人口思想的研究概況 六、關於區域人口的研究概況 七、關於民族人口的研究概況 八、關幹家庭人口的研究概況 九、關於泰漢經濟史資料的收集...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有豐富的人口思想。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們的人口思想,包括對人口的數量、質量、結構、分布、遷移的看法,成為中國古代各種人口思想的主要淵源。...
該書試圖為專業研究人員和願意深入了解中國人口史的讀者提供一種儘可能詳細、全面而系統的專著。全書300餘萬字,分為六卷,分別為: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葛劍雄著),隋唐五代時期(凍國棟著),遼宋金元時期(吳松弟著),明時期(...
商業聚落和城市,並不斷地演變、發展(見中國歷史時期北部農牧界線的變遷、中國歷史時期主要農業區的變遷、中國歷史時期蠶桑、植棉業和紡織業的分布和變遷、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中國歷史時期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線的變遷)。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
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本書為國內第一部人口斷代史。 [1] 作者在系統梳理資料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西漢各階段的人口數量與人口增長率,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人口遷移。並附有各郡國人口數量、增長及遷移的表格,為研究漢代歷史必備之書,也是碩博士研究生...
春節大遷徙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交通運輸。過去10年裡,國家對公路、鐵路、民航、水運進行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建設,投資額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目前我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已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通車裡程躍居世界第一,民航運輸總...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中國東周列國諸侯爭鬥激烈的時代。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時間界限,僅依歷來慣例,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智氏,三家分智為起始標誌,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戰國時期人口大約...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主要對歷史時期中國人口遷移情況進行初步介紹。下編“移民與中國文化的時代性演進和地域性展開”則緊扣文化史內容,論述移民對我國人口地理分布和文化發展的影響。目錄 導 論 第一節 ...
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同年秋分配至中國科學歷史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1957年初,隨譚其驤教授來上海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纂工作。1962年轉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任助教,1978任講師。1980年晉升為副教授。1982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
全書共分10章,較為系統地論述了中國歷史時期的人文地理概況。主要內容包括民族與疆域、行政區劃及其變遷、政治中心的分布與變化、人口分布與變遷、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徵、工礦業分布與發展、城市與交通、商業發展與空間布局,以及歷史文化景觀...
作為中國歷史時期主要農業區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及關中平原,隨著歷史的變遷漸趨衰落,取而代之的長江中下游、東南平原以及成都平原正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逐步興起。中文名 中國歷史時期主要農業區的變遷 國家 中國 地區 松遼平原珠江 類別...
土樓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並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民居建築。它們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盪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土樓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中國城市建置市(商業區)與坊(住宅區)分設典型 [1-2] 。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漢高祖五年(前...
商朝時期 商朝發源於河南商丘,其首都亳(今河南商丘)、西亳(今河南洛陽偃師)、囂(今河南鄭州)、殷(今河南安陽)和朝歌(今河南淇縣)均在河南境內,其中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是中國...
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為“夫余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高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遷都城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