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名畫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名畫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219頁
  • 開本:16
  • 作者:柳旭 王樹海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長春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名畫》既可引領讀者品賞畫作的神韻。又可幫助讀者了解畫作精妙之所在,學會賞畫、鑒畫,對廣大文化愛好者和繪畫學習者有較強指導意義。

圖書目錄

上編中國繪畫概述
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
中國繪畫的特點
中國繪畫的基本技法
中國繪畫與書法的關係
下編中國名畫通賞
《鸛魚石斧圖》
/新石器時期·陶質彩繪器
《後(司)母戊鼎》/商代·青銅器
《人物龍鳳帛畫》/戰國·帛畫
《人物馭龍圖》/戰國·帛畫
《軟侯家屬墓生活圖》/西漢·帛畫
《二桃殺三士》/西漢·壁畫
《夫婦宴飲圖》/東漢·壁畫
《女史箴圖》/東晉·顧愷之
《洛神賦圖》/東晉·顧愷之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朝·磚畫
《屏風漆畫列女古賢圖》/北魏·木版漆畫
《遊春圖》/隋·展子虔
《西方淨土變》/莫高窟·壁畫
《歷代帝王圖》/唐·閻立本
《步輦圖》/唐·閻立本
《江帆樓閣圖》/唐·李思訓
《明皇幸蜀圖》/唐·李昭道
《虢國夫人遊春圖》/唐·張萱
《搗練圖》/唐·張萱
《簪花仕女圖》/唐·周防
《天王送子圖》/唐·吳道子
《雪溪圖》/唐·王維
《照夜白網》/唐·韓乾
《五牛圖》/唐·韓混
《高逸圖》/唐·孫位
《卓歇圖》/五代·胡壤
《十六羅漢圖》/五代·貫休
《匡廬圖》/五代·荊浩
《寫生珍禽圖》/五代·黃筌
《雪竹圖》/五代·徐熙
《重屏會棋圖》/五代·周文矩
《韓熙載夜宴圖》/五代·顧閎中
《關山行旅圖》/五代·關仝
《夏山圖》/五代·董源
《秋山問道圖》/北宋·巨然
《讀碑窠石圖》/北宋·李成
《山鷓棘雀圖》/北宋·黃居宋
《溪山行旅圖》/北宋·范寬
《溪山樓觀圖》/北宋·燕文貴
《寫生蛺蝶圖》/北宋·趙昌
《漁父圖》/北宋·許道寧
《墨竹圖》/北宋·文同
《早春圖》/北宋·郭熙
《漁村小雪圖》/北宋·王詵
《雙喜圖》/北宋·崔白
《枯木怪石圖》/北宋·蘇軾
《五馬圖》/北宋·李公麟
《採薇圖》/宋·李唐
《秋庭戲嬰圖》/宋·蘇漢臣
《瀟湘奇觀圖》/宋·米友仁
《芙蓉錦雞圖》/宋·趙佶
《清明上河圖》/宋·張擇端
《千里江山圖》/北宋·王希孟
《四梅花圖》/宋·揚無咎
《四景山水圖》/南宋·劉松年
《貨郎圖》/南宋·李嵩
《踏歌圖》/南宋·馬遠
《溪山清遠圖》/南宋·夏圭
《江山秋色圖》/南宋·趙伯駒
《潑墨仙人圖》/南宋·粱楷
《歲寒三友圖》/南宋·趙孟堅
《墨蘭圖》/元·鄭思肖
《雲橫秀嶺圖》/元·高克恭
《鵲華秋色圖》/元·趙孟頫
《伯牙鼓琴圖》/元·王振鵬
《富春山居圖》/元·黃公望
《漁父圖》/元·吳鎮
《墨梅圖》/元·王冕
《清悶閣墨竹圖》/元·柯九思
《漁莊秋霽圖》/元·倪瓚
《青卞隱居圖》/元·王蒙
《楊竹西小像》/元·王繹
《朝元圖》/元·永樂宮壁畫
《風雨歸舟圖》/明·戴進
《廬山高圖》/明·沈周
《漁樂圖》/明·吳偉
《秋風紈扇圖》/明·唐寅
《綠蔭清話圖》/明·文徵明
《桃源仙境圖》/明·仇英
《墨葡萄圖》/明·徐渭
《葛一龍像》/明·曾鯨
《荷花鴛鴦圖》/明·陳洪綬
《高逸圖》/明·董其昌
《南山積翠圖》/清·王時敏
《積雪圖》/清·王鑑
《天都峰圖軸》/清·弘仁
《蒼翠凌天圖》/清·髡殘
《荷石水禽圖》/清·朱耷
《康熙南巡圖》/清·王翬
《錦石秋花圖》/清·惲壽平
《淮揚潔秋圖》/清·石濤
《玉壺春色圖》/清—金農
《醉眠圖》/清·黃慎
《蘭竹石圖》/清·鄭燮
《三友圖像》/清·任頤
《桃實圖》/清·吳昌碩
《秋林圖》/近現代·黃賓虹
《奔馬圖》/近現代·徐悲鴻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現當代·豐子愷
《流民圖》/現當代·蔣兆和

序言

《中國歷代文化藝術》叢書的策劃萌生於自我拷問的“逼宮”階段:富裕抑或溫飽後的國人所衍生的一系列穢行劣跡如何消解?怎樣阻遏?是億萬懷志有識之士焦慮的大事體,人們希冀、關注的目光合乎邏輯地投向了教育。訴諸宗教?不適國體,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宗教而無宗教的國家。加重刑典?與時世潮流有舛,翻檢家底,先秦法家的教訓常教人記恚憂心;有人在正規教育的體制外補缺拾遺,力倡親職教育甚或城隍廟教育,收效甚微……最終我們想到了文學藝術教育,宜先從歷史古代入手。
長久長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學藝術莫屬。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義,卻是以社會成員自甘情願、欣然領受的個體行為來實現的。她使人們亂中有支撐,忙裡得從容,消閒時節有理想含慰藉。儘管學界時或有“文學邊緣化”“後文學時代”和“文學死了”的眾聲喧譁,此於文學藝術自身難通款曲,西方哲學大佬黑格爾使用“三段論式”進行邏輯推演,宣判了文學藝術的死刑,時至今日不得執行。歷史上大家大師誤論誤判是常有的事兒,鮮活的生活證明:只要有人類存在,文學就不能消亡。她呵護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著心靈純美,啟迪人們對美的欣賞和追求。從其生產考稽,打壓、支持全不奏效,誇飾、貶抑,幾無意義,文學以其不可思議的獨特魅力,展示著生靈的真善美。
“通賞”斷限“歷代”(以古代為主),析為A、B兩大系列,A部含楹聯、詩、詞、書畫、小說,B部則有神話、傳奇、說唱文學、民間文學、雜劇戲曲等:一種體裁樣式的通賞文學控制在30萬字以內,約由上、下兩編組成,上編簡明交代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下編分門別類進行賞析,精選精賞的撰述原則貫徹到底。
從根底上說,文學藝術沒有國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觸碰,靈犀相通。然而,文學藝術的構成、鑑賞、表達傳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諸國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間卻赫然有別。首先是哲學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層結構差異。中國傳統的情節結構、矛盾衝突模式,整體上呈現出循環往復的“圓形曲線”,有類於“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諧共生——無論怎樣悲愴壯烈,不計如何可歌可泣,結局都歸於“大團圓”。而西方則是一種“垂直交叉”的直線韻律,幾近於“十字架”,平行展延與垂直運動的衝撞,勢必造就毀滅性結局,讀者抑或觀眾在經歷了生與死的心靈顛簸、善與惡的人性決鬥後,心智得以“升華”,道德贏獲提升,悲劇一直是西方最高級質的審美範疇。文化譜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學藝術各現靈光。
就具體的文學藝術樣式比較,益見各自擁居的優長缺憾。譬如詩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見長,中國則主要訴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間接手段,看似表現手法不同,實則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稱西方詩歌是“謀殺”,他們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讚美歌唱一朵花兒時,花兒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於掌,或置於案,或插於瓶,隨著那“啊”的一聲傳來,花兒已被誇張的美意所“謀殺”。而中國的詩人倘或要鐘情禮讚一朵花兒,作者就是那朵花兒,他要代她生根發芽,伸展枝葉,綻蕾開放,動搖於春風,接受雨露陽光的滋潤愛撫,甚或經受風刀霜劍的侵凌,其語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緻的通鑑通賞來理會其深幽不彰的詩意。誘惑似乎遠不止於此,古代詩論有“詩無達詁”說,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訓釋理解,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判斷”,它永久性地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引誘著你一步步走進文學藝術的縱深處。
關於“詩中詩”“藝中藝”的楹聯藝術,亦須藉此提醒記憶。倘或問詢西方乃至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缺乏什麼體裁,回答頗是簡潔,這簡潔的答案里滾動著沉雄的歷史足音。西方文學藝術的園林里品類繁多,葳蕤茂盛,應有盡有,唯少楹聯。她為母語漢語所獨生獨養,是漢文化體系萬千寵愛集於一身的驕子。她與“戴著鐐銬跳舞”的律詩血緣最近,諸多規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長的方圓。她高貴亦平易,可長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銘”,概因世情;“紀勝紀地”,悉由勝意。“語其壯,則鯤海鵬霄;語其細,則蚊睫蝸角”。“詼諧亦寓勸懲,欣戚胥關名教”,“一為創局,頓成巨觀”。在構成形式上,楹聯最突出的特點是修辭格的對舉對偶對仗,上聯下聯營構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圓融世界,“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體呈現著宇宙對稱守恆規律,忠實地傳遞著傳統文化的命脈生息,一副佳聯就是一個小宇宙。
小說乃至其前身,一直為人們所寵愛。西方小說催人讀的力量多半在於謎底的篇末揭示。後來興盛一時的“公案”“推理小說”將此推演到極致,當焦急的讀者一路追隨,趕到結局現場,看到了“嫌犯”是“誰”時,常常悵然若失,當讀者翻江倒海般記憶、串聯情節,一遍又一遍地“復盤”時,終覺不甚了了。而中國古代小說,往往一開局即告白結局,在其後的情節發展中,人們所尋覓的是那種導致成敗勝負、團圓結局的因果關聯是什麼,歷史的進步、局限?人性的光輝、暗淡?愛的飽滿、缺失?抑或智慧的蒞臨、缺席……于思十寸里穎悟,於穎悟中浸潤美善。文學藝術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該是全人類尤其是當下國人的宗教。
將中西文學藝術進行比照,並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獲得一個參照系,亦使中國的古代文學藝術之“詩教”功用所呈現出的中國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學藝術體裁中雖只點到詩歌、楹聯、小說,卻也是“韻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觀。讀者可聯繫著自己的喜愛自我安排該叢書閱讀的輕重緩急。令策劃人、出版者充滿自信、備感欣慰的是該叢書所延請的作者都是該領域的飽學之士,性情中人,讀者與作者同賞、“通賞”,實屬一大快事,同賞共勉,“通賞”普濟,忙亦罷,閒亦罷,“達”亦罷,“窮”亦罷,賞吧!人生倘或沒有文學藝術的照撫,日子將會如何的慘白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