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信息
項目摘要
位居青藏高原東側的松潘-甘孜造山帶,在中國及世界造山帶中是一個十分奇特的造山帶,為國內外地質學家所矚目。 該項研究運用當代地球科學先進思想和理論、方法,通過深入細緻的野外調查,根據所收集到的大量實際資料,並結合其它地學學科之最新研究成果,全面論述了造山帶的構造體制、造山過程及造山機制,揭示了導致這一造山帶複雜結構、構造,提出了諸多具有啟示意義的新認識和新見解。成果的主要內容有: 1、重新厘定了造山帶的構造單元及變形構造體制,重塑了古板塊構造體制。 2、全面論述了造山帶主體--“滑脫型山鏈的基本結構與特徵,發現並重點研究論證了丹區深層高溫韌性滑脫構造的存在形式,熱變質作用特徵、物理化學條件及滑脫事件時代等。 3、重點闡述了古特提斯洋盆南支多重火山島弧、復理石增生楔及俯衝雜岩以及經板塊俯衝、碰撞及陸內會聚作用所形成的西部碰撞結合帶-“俯衝-平移型 ”山鏈的組成結構特徵及其形成演化過程,提出“海溝倒退俯衝”的板塊動力學模式,並對“中咱地塊”的構造屬性提出了不同認識。 4、詳細研究論述了龍門山及鹽源前陸逆沖楔及前陸盆地的結構與組成,並對其形成時限,以及龍門山前陸逆沖楔形成的運動學-應力場和地殼縮短量進行了定量分析。 5、通過變形特徵和變形機制的分析研究,全面探討了松潘-甘孜複合造山帶形成過程中雙向收縮作用,造山後期的不同層次伸展作用及平移作用以及有關變質、岩漿活動和整體隆升的造山全過程,提出了造山帶形成演化“收縮性滑脫逆沖→熱隆伸展→前陸逆沖楔形成→滯後伸展”的構造-熱模式。此外,還提出了由“雙向收縮作用”所形成的一種新的褶皺類型--西康式褶皺,厘定和論述了區內主要韌性剪下帶的類型、應變特徵及動力學意義,探討了新特提斯構造事件對造山帶構造格架的重塑和改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