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東緣地質研究

《青藏高原東緣地質研究》是由成都理工大學擔任第一完成單位,李勇、周榮軍、劉樹根、李智武、董順利、鄧賓、閆亮、顏照坤、丁海容、邵崇建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藏高原東緣地質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地震局
  • 主要完成人:李勇、周榮軍、劉樹根、李智武、董順利、鄧賓、閆亮、顏照坤、丁海容、邵崇建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80043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8-2-36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本項國際合作研究成果集成了龍門山國際合作團隊近20年來在青藏高原東緣松潘-甘孜褶皺帶、龍門山造山帶與前陸盆地、活動構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研究了松潘-甘孜褶皺帶的構造特徵和隆升作用。①劃分了構造單元,確定了構造變形樣式、構造疊加與變形期次;②提出和標定了汶川-茂汶剪下帶(120Ma),並將其作為分割松潘-甘孜褶皺帶和龍門山造山帶的邊界。③利用裂變徑跡年代學成果標定了古松潘高原。
(2)研究了龍門山造山帶的構造特徵和隆升作用。①劃分了構造單元,確定了中生代與新生代龍門山。②標定了晚新生代龍門山剝蝕厚度(2.16-5km)和剝蝕速率(0.53-0.6mm/a);③計算龍門山地表隆升速率與河流下蝕速率之間定量關係,認為岷江下蝕速率為龍門山地表隆升速率的5倍;④提出了龍門山隆升機制具有構造縮短和剝蝕卸載隆升相疊合的特點。
(3)研究了龍門山隆升與前陸盆地沉降的耦合機制。①建立了3種類型的龍門山隆升與前陸盆地沉降的耦合機制。②利用彈性撓曲模擬,獲得了晚三疊世龍門山造山楔向揚子板塊的推進速率為5-15mm/a。③建立了楔狀前陸盆地與逆沖構造負載系統、板狀前陸盆地與剝蝕卸載系統的盆-山耦合動力學模型。
(4)研究了龍門山活動斷裂的活動性和逆沖-走滑作用。①利用宇宙核素測年等先進技術,標定了北川斷裂、彭灌斷裂、大邑斷裂的活動年齡。②標定了這些活動斷裂均具有右旋走滑-逆沖的特徵,計算了走滑速率(1-10mm/a)和逆沖速率(0.23-1.1mm/a)。 ③在2007年提出了北川斷裂、彭灌斷裂為龍門山地震危險性斷裂,具有導致強震的能力,並在Tectonic發表。
(5)研究汶川地震的構造-地貌-水系-災害回響與長期效應。①建立了龍門山式地表破裂樣式; ②定量計算了汶川地震驅動的構造抬升量和滑坡量;③明確了活動斷層(發震斷層)對地震滑坡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汶川地震災害鏈的具有“源-渠-匯”的特點。
本項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為《The Geology of the easter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edited by Li Yong(中國),Zhou Rongjun(中國),Alexander L Densmore(英國),Chirstopher J L Wilson(澳大利亞),Michael A Ellis(美國)),其它相關成果已在Tectonic、Geology、Nature Geoscience等10餘個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已發表SCI檢索論文共48篇,培養碩、博士生20餘名。研究成果曾被科技日報、四川日報和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等中外媒體和報刊報導20餘次。以李勇教授為帶頭人的研究團隊被媒體《The New York Times》稱之為“英雄的團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