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幾個聚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富集規律

中國東部幾個聚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富集規律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李思田、楊士恭、黃家福、吳沖龍、夏文臣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東部幾個聚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富集規律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主要完成人:李思田、楊士恭、黃家福、吳沖龍、夏文臣
  • 等 級:一等
基礎信息,項目簡介,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19880004
項目名稱
中國東部幾個聚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富集規律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主要完成人
李思田、楊士恭、黃家福、吳沖龍、夏文臣
獲獎證書編號
KJ-88-1-2
獎種
科技
等級
一等

項目簡介

該成果以位於東北和內蒙晚中生代斷陷盆地富煤區中的阜新和霍林河兩盆地為代表,按“聚煤盆地分析流程”,對盆地古環境、古構造和煤聚的演化,取得了規律性認識。後又研究了平莊、元寶山、勝利、陳巴爾虎旗、伊敏、烏套海、錫盟白彥化、烏盟白彥花、扎貢若爾、大雁、鐵法、跤河等盆地,其成果進一步驗證了所提出的聚煤新論點。 成果在對阜新、霍林河典型盆地解剖後,揭示了東北、內蒙晚中生代斷陷盆地的地質特徵和聚煤規律,建立了模式,為該類煤田的普查勘探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工作方法。在斷陷盆地的沉積環境和相分析及聚煤規律的研究方面,有新的建樹。 成果提出了有關盆地分析方面的一整套方法,使用和發展了盆地充填序列、地層格架、沉積體系,建立了盆地中相的工作模式;首次發現並論證了晚中生代晚期在亞洲東北部,曾發生過一次強大的地殼裂陷,形成中小斷陷盆地約200個;首次發現和詳細研究了濁流水下重力流和水下滑塌沉積,並對著名的“鮑瑪模式”做了重要補充;首次提出盆地演化過程中區域構造應力場由張扭體制向壓扭體制轉化,成功地解釋了沉積作用和聚煤作用的發展規律。 成果在十一屆國際沉積學大會上宣讀,受國際同行學者的好評,國際沉積學家聯合會主席里丁教授,在其名著《沉積環境和相》一書中還引用了成果有關論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