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典型聚煤盆地煤地質基礎研究及套用》是由山東科技大學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李增學、王懷洪、魏久傳、余繼峰、房慶華、呂大煒、劉海燕、張心彬、鞏 固、趙秀麗、王秀東、韓美蓮、王平麗、王明鎮、黃春慧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典型聚煤盆地煤地質基礎研究及套用
- 成果登記號:20120100
- 第一完成單位:山東科技大學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120100 |
項目名稱 | 中國典型聚煤盆地煤地質基礎研究及套用 |
第一完成單位 | 山東科技大學 |
主要完成人 | 李增學、王懷洪、魏久傳、余繼峰、房慶華、呂大煒、劉海燕、張心彬、鞏 固、趙秀麗、王秀東、韓美蓮、王平麗、王明鎮、黃春慧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8-01-01 |
研究終止日期 | 2011-12-01 |
主題詞 | 聚煤盆地;煤地質;成煤作用理論 |
任務來源 | 國家計畫; |
成果摘要
本項目通過中國典型聚煤盆地研究,揭示了中國大型陸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的特點、海相沉積與聚煤作用的成因關係,系統論述了這種成煤作用的機制、煤的形成模式及煤層分布特點;運用“災變論”或“突變論”的思想於聚煤作用研究中,系統分析與論述了大型盆地含煤沉積機制,提出煤層形成的多成因理論、不同體系域成煤特點;運用當代層序地層學研究思路與方法,針對中國聚煤盆地特點,開展含煤地層層序地層分析,提出了中國大型陸表海盆地含煤地層層序地層模式,一個三級層序由“海侵體系域與高水位體系域”構成,稱為“二元結構”或“雙層結構”層序,不同於國外油氣盆地的層序地層結構模式;運用小波、分形等定量地層學、沉積學研究思路和方法,進行含煤地層天文周期識別與劃分,將研究結果套用於煤系對比、劃分,以及精細的聚煤單元研究中;進行了精細的多級地層對比和層序地層單元對比。運用多學科交叉的學術思路和綜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含煤系統”的研究思路、構成要素和評價系統及技術方法,建立了符合我國煤田地質特色的“含煤系統模式;提出對中國東部中、古生界構造—熱演化的突出特點是多期次、強差異的認識。進行中國海域區典型盆地煤聚積模式及轉換機制研究,建立了中國海域盆地6種聚煤模式,提出了瓊東南盆地崖城組的基準面旋迴特徵、層序地層格架和轉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