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川劇》是在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下,由四川廣播電視台主辦的一檔旨在宣傳川劇文化,振興川劇藝術,發掘川劇新人,展示川劇新作的電視綜藝類節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有川劇
- 播出時長:60分鐘/期
- 播出期數:9期
- 播出平台:四川衛視 、央視戲曲頻道
《中國有川劇》是在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下,由四川廣播電視台主辦的一檔旨在宣傳川劇文化,振興川劇藝術,發掘川劇新人,展示川劇新作的電視綜藝類節目。
《中國有川劇》是在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下,由四川廣播電視台主辦的一檔旨在宣傳川劇文化,振興川劇藝術,發掘川劇新人,展示川劇新作的電視綜藝類節目。節目簡介《中國有川劇》由川劇界三大名角擔任三大班主,在巴蜀兩地挑選優秀新生代川...
川劇特技 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台,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情緒化妝 中國戲曲的情緒化妝。變臉...
杜建華、王定歐編著的《川劇》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之一,從田野考古調查的角度入手,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全面探索川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傳承、保護及開發利用。圖書目錄 第一章 梨園奇葩 第一節 川劇生成的地理條件與人文環境 第二節 川劇發展的歷史行程與流播地域 第三節 川劇形態的綜合...
中國川劇節是四川省的藝術節日。活動起源 川劇為中國戲劇中的一枝奇葩,1982年四川省委提出“振興川劇”之後,川劇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為檢閱成果,進一步推動川劇發展,於1999年9月舉辦了首屆中國川劇節。活動地點 第1屆在成都市,第2屆主會場在成都市,分會場在德陽、綿陽、瀘州、內江、自貢、南充、攀枝花等地。活...
川劇《祭灶》是《彩樓記》中的一折。源於明代弋陽諸腔爭相搬演的保留劇目《呂蒙正風雪破窯記》,簡稱《破窯記》,為南戲“宋元舊編”,王實甫據以創作同名旦本雜劇,明末王改《破窯記》為《彩樓記》,以呂蒙正為主角,敘述一個中國古老的愛情喜劇:相府千金劉翠屏彩樓擇婿,繡璣端中白衣秀士呂蒙正。 《祭灶》...
川劇高腔 川劇是多聲腔劇種,唱腔包括崑腔、高腔、胡琴腔(皮簧腔)、彈戲(梆子腔)、燈戲五種聲腔,各種聲腔早期分班演出,辛亥革命(1911年)後,逐漸匯合在一起。其中高腔曲牌豐富、唱腔動人,地方風格濃郁,是川劇唱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川劇劇目繁多,高腔部分最為豐富,藝術特色亦最顯著,傳統劇目有“五袍”(...
馬麗,中國川劇女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藝術室主任。作品包括川劇戲歌《成都美,美成都》、川劇《落下閎》、川劇《別洞觀景》等作品,馬麗,國家一級演員,工彩旦、花旦。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藝術室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川劇音樂專業委員會委員、成都市戲劇家協會理事。
京劇《定軍山》,一名《取東川》,又名《一戰成功》,情節不盡同。漢劇、川劇、滇劇、徽劇、秦腔、晉劇、同州梆子、粵劇均有此劇,河北梆子有《葭萌關》。《定軍山》是譚派傳統經典劇目之一,近乎於譚派的代名詞,歷年央視的春節戲曲晚會都要上演此戲。簡介 《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
楊昌林,男,川劇老生。1941年生,四川什邡縣人。1955年入什邡縣川劇團學藝專工生角。師承趙炳益。1960年到成都市青少年演出隊進修,得熊正堃等指教,技藝漸增197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5年轉業到四川省川劇團(即今四川省川劇院)。唱腔高亢,吐字清晰,講白有力。在胡琴聲腔的板式噙字等方面既保留了傳統的...
中國戲曲志四川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戲曲志編輯部 《中國戲曲志·四川卷》編輯委員會 《中國戲曲志·四川卷》編輯部 撰稿人(按姓氏筆畫排列)圖片 川劇《秋江》 陳書舫飾陳妙常,周企何飾艄翁 川劇《贈綈袍》 劉成基飾須賈,徐又...
《川劇里的中國》是達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出品的大型音舞詩劇。劇目簡介 《川劇里的中國》以“音舞詩劇”的藝術表演手法,通過川劇發展歷程和川劇自我創新兩條主線敘事。全劇以誕生於東漢時期的劇中人物——說唱俑為主線,見證了川劇演變的艱辛歷程,而川劇博物館的解說員則代表著新生的川劇客群,他們穿越時空的對話...
川劇《柳蔭記》也1952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演出,榮獲劇本獎,陳書舫獲演員一等獎,袁玉昆和劉成基獲演員二等獎。京劇關於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馬彥祥根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柳蔭記》由王瑤卿設計唱腔,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全劇分...
李曼妮 李曼妮,女,河南人,川劇演員 ,1995她年考入南充市川劇團,在演員培訓團學習川劇表演3年,師從蔡守蓮等老師,專功花旦,擅演《打餅》、《花容射鵰》、《秋江》等劇目。人物評價 曾晉京參加央視《名段欣賞》欄目節目錄製,參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
2007年2月應邀赴愛爾蘭、北愛爾蘭參加中國華人聯合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2007年4月應邀赴參加法國、瑞士、盧森堡國際藝術節的表演,演出劇目《火焰山》及變臉表演。2008年1月應邀參加第九屆西博會的演出。2010年1月應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中國大使館的邀請,參加為期10天的川劇藝術學術演講及表演。2010年3月應邀赴...
2003年3月29日榮獲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4年1月21日,在央視播出的2004年春節戲曲晚會“百花爭艷”欄目,與劉萍合作演出川劇《白蛇傳》。2008年1月12日,“四川省川劇學校劉萍藝術班、四川劉萍川劇藝術團2008年迎春川劇折子戲演出”在成都川劇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劉萍川劇藝術班的...
這對於學習鑑賞當代中國戲曲的藝術樣式、美學風格和進行創作的借鑑,均具有積極的意義。全書具體摘錄和鑑賞的折子戲有22篇,分別有評劇、滬劇、呂劇、豫劇、京劇、川劇、越劇、川劇和秦腔、花鼓戲、莆仙戲、採茶戲等,品種多樣;反映的生活內容有現代革命、當代生活,農村建設和時代精神等,內容豐富。作者簡介 段沛,上海...
1948年入重慶著名的川劇班社---又新科班,時年23歲。受教於名醜周裕祥、名旦胡裕華,主攻刀馬旦,兼習閨門、青衣、花旦、奴旦。後參師川劇藝術大師陽友鶴,深得“陽派”真傳,唱腔剛柔並濟,以聲傳情,表演注重內涵,以形寫神,戲路寬廣,文武雙馨。戲劇演員 張巧鳳曾在數十齣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中擔任...
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將小說《紅岩》中有關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劇舞台。歌的音樂為主要素材,廣泛吸取川劇、婺劇、越劇、杭灘、洋琴、四川清音、京劇等音樂語彙和手法進行創作,既有強烈的戲劇性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又有優美流暢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畫了英雄人物形象。歌劇《江姐》,是根據著名作家羅廣...
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西北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
川劇 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
河南省南陽市是中國戲曲之鄉,不僅上演的劇種劇目多,而且從事演出的藝人也多;這裡不僅有曲劇、宛梆、越調劇種,而且還有外來的秦腔、京劇、川劇、花鼓戲、清戲、安慶戲等,其中漢劇、豫劇等先後在南陽落戶生根。清代中葉以後,活躍在廣大民眾中的戲劇種類不下20種。起源 古戲樓眾多也是河南南陽戲劇文化繁榮的最好證明...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四川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851年到1853年,四川本土手藝人吸取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的地方色彩,使得四川皮影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主要借用川劇五大聲腔,此外還博採民間流行的山歌、小調及佛教、道教音樂,兼收並蓄,自成一體,反映了四川地區的風俗...
蒼溪燈戲與川劇及更多劇種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記載:“川劇是在五大聲腔中於清乾隆末年形成的”,“有蒼溪燈戲中的燈腔或燈調,是從蒼溪燈戲中吸收音樂加以演變的”。“但蒼溪燈戲又算是是川劇中的一個獨立劇種,它有自己的演出班子,有自己的演員,有自己的劇目,有自己的音樂,有自己的特殊的演出方式”,“...
中國戲曲、木偶戲、皮影戲、雜技表演、中國民樂、中國曲藝、以及少數民族的舞蹈和戲劇等等都是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中的精品。其中中國戲曲劇種眾多,包括京劇、崑曲、越劇、豫劇、黃梅戲、川劇等,尤以京劇流行最廣。皮影戲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而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