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尋變——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為近年來難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對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獲得者——北京十一學校的課程改革進行了“全景式”的記錄。《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李建平在十一學校浸泡四年之久(約1500天),全程跟蹤觀察、記錄了這所學校的變革歷程。書中大量的細節展現了學校轉型的艱難和突破,展現了十一教師自我革新的勇氣和智慧。這本書回答了“學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等諸多問題,也回答了社會各界對北京十一學校課程改革的各種猜測、不解、臆斷甚至質疑,更向大眾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正在發生什麼”。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教育尋變——北京十一學校的1500天
- 作者:李建平
- ISBN:9787504199386
- 類別:教師教育類
- 頁數:379
- 定價:49.00
-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0
- 裝幀:平裝
- 策劃:北京源創教育研究院(源創圖書)
作者簡介,目錄,引言,書摘,
作者簡介
李建平, 《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曾全程跟蹤報導國家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新世紀中國課改重大事件和決策過程的見證者、記錄者,著有《聚焦新課程》《聚焦新課程II——解析新難點》等著作。2010年5月至今,全程跟蹤觀察北京十一學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創新及學校轉型的實踐研究”,親歷了十一學校教育改革過程中每一步的困惑、掙扎與突破。
目錄
引 言
卷一·改革真的來了
第一章 大變革的前夜
第二章 學校轉型的偉大發端
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折騰”
一場意味深長的告別
新教室,帶來了什麼
倒逼課堂教學改革
挑戰千年的傳統
卷二·改革進入深水區
第三章 轉型,教育的唯一出路
撬動學校轉型的強大槓桿
史無前例的“操刀手”
給學生一張幸福的課程表
學會選擇,學會負責
第四章 學校轉型的嚴峻挑戰
理想與現實夢魘般的衝突
發現了真實的教育
拿什麼填補你缺失的歸屬感
第五章 組織變革與制度重建
“走班”的路上破冰前行
由“管理”到“服務”
放逐與回歸
管好自己就能飛
第六章 教師角色被重新定義
走出“雙軌”的尷尬
教師角色:不可逆的轉型
發現學科教師的神聖使命
誰在悄悄影響學生
第七章 學生的內動力從何而來
按下你的動機按鈕
喚醒心中的“巨人”
認識你自己
生長的力量勢不可當
第八章 教育如何實現個別化
調整視角:面向那一“個”
調整策略:針對每一“個”
調整管理:為了不一樣的“個”
“個”變得越來越不一樣
第九章 自主學習的能力從何而來
放手的困惑與掙扎
無處不在的“規劃”
一次全新的體驗
跳出國小段看國小段
第十章 新課程觀魅力何在
找回失落的課程價值
校園裡的棗林村書院
學校無處不是課程
第十一章 評價如何促進學生髮展
多把尺子衡量學生
抓住過程性評價這一“牛鼻子”
診斷的科學運用
評價“大法”簡單易行
第十二章 改革,高三不是禁區
高三複習悄然變臉
高三是生活
高三是陪伴
這一屆有點兒不一樣
卷三·看見了不一樣的風景
第十三章 新教育形態驚現校園
生態重構:在校園裡自由呼吸
學習重構:不一樣的認知體驗
關係重構:要有看得見的平等
生活重構:造就有公民特質的校園生活
第十四章 重新定義學校
把學校辦得更像學校
學校是學生的
辦一所讓人舒服的學校
辦一所不完美的學校
第十五章 找回教師的職業幸福
穿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建立追求真理的場所
不重複,就不倦怠
幸福感由心態來決定
卷四·因何走到了這裡
第十六章 教育變革的成功因素
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促進教育進步的文化變革
教師是第一推動力
對話:變革之道
突破天花板的力量
走出路徑依賴
卷五·改革,仍在路上
後記
引言
2010年5月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北京十一學校,發現這所有著改革基因的學校,改變的步伐在加快,似乎一場大變革正在醞釀之中。
這會是一場怎樣的變革?會有哪些革新與突破?究竟能走多遠?一所學校的探索能對整個國家的教育有什麼意義?
帶著這些疑問,懷著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可割捨的情感,我開始了近距離觀察十一學校。
在這座位於北京海淀西南角的校園裡,改變在無時無刻地發生。每天,我被大大小小的新想法和新做法吸引著,在不同的角落與不同的人交談。我手裡捏著一張張小紙片,不停地聽,不停地看,不停地記,記錄下無數個點點滴滴。
整整四年,我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感受著學校一天天發生的變化,親眼看到了十一人怎樣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那些難以忘卻的場景如絲縷般牽著我的魂靈。我用盡心力,試圖將這些變化與十一人心靈深處的震動描繪出來,一筆一畫,平實記錄,真實還原。
教育本質上是理想主義者的事業,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變革中,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助推改革向“死”而生的,是十一學校一位位心懷蒼生、砥礪前行的教師。也正是這場近乎“自殺”的變革,令他們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學校,成就了教育。
有人說,這是新世紀中國教育最迷人的一段傳奇。
書摘
第一章 大變革的前夜
在這個溫潤的夏天,一次普普通通的暑期工作會議,卻不同尋常地讓雁棲湖湖畔微起的波瀾激盪了山河歲月。
這個夏天,秦建雲老師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儘管學生的高考成績個個都很“牛”,可他卻絲毫沒有以往的成就感,心中總有一絲絲無奈——“真正的教育不是這樣的”。他不願意再這樣教下去,甚至想逃離這種教育生活。
2010年8月19日清晨,秦建雲老師和他的同事一起上了一輛大巴車,去北京郊區參加學校暑期工作會議。一個半小時後,大巴車駛進了懷柔雁棲湖湖畔的大雁樓賓館。
研究教學組織形式變革,是此次會議的中心議題。幾位教師發言之後,坐在第一排的李希貴校長站起來,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向發言席,大螢幕上出現了報告題目——“讓旅客坐到駕駛員的位置上”。他說:“在這樣一個多變的資訊時代,在這樣一個充滿了挑戰和需要合作的時代,任何個人的智慧和力量都沒有辦法應對。然而,只要我們能夠合作,能夠把集體的智慧凝聚起來,我們就會有無限的力量。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加起來,就可以撬動一個世界。”聽到這裡,秦建雲老師的心裡咯噔一下,他當時的一個直覺是:“校長在布局,他在營造一個‘場'。”
接下來,大螢幕上出現一行標題——“六問教學組織形式變革”,李希貴校長與大家一起探討: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如此“折騰”?教學組織形式變革的重點是什麼?難點在哪裡?……
“報告透過表象抓住根本,有點兒正本清源的味道。”秦建雲一邊聽一邊點頭,“有希望,這位校長對教育有系統思考!”以往,在許多場合,他也聽過不少激動人心的報告,每次都感到做報告的人決心很大,但大多是就事論事。每當這時候,他總免不了在底下小聲嘟囔一句:“夠嗆!”時間久了,他甚至覺得真正的教育改革根本不可能會發生。
一番追問之後,李希貴校長代表校務委員會提出了改革分步實施的策略——從新學期開始,學校將進行教學組織形式變革。第一步,學生整體走班上課,上什麼課進什麼教室,通過學科教育資源的融入,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符合學科規律、認知規律、學習規律。第二步,上午整體走班,下午學生根據不同的需求選課走班。第三步,將所有的課程分層分類,提供幫助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發展的課程,全面實施走班上課。
此時,秦建雲老師的神經緊繃起來,他似乎聽到了大變革逼近的腳步聲。“學校要進行的這些改革,可以說是傷筋動骨哇,樁樁對準的都是基礎教育最難啃的‘骨頭'。”
在認真分析了各項風險之後,李希貴校長語氣堅定地鼓勵大家:“困難是客觀存在的,需要在我們啟航之後,一天一天、一個一個去解決。我們絕不迴避風險,我們要直面風險,管理風險,控制風險。我們的策略是‘漸進'。我們只有一個願望:改變,只改能改的,只改可以改的!”
聽到這番鏗鏘有力的話語,秦建雲老師的心跳在加速,他全身似有一股熱流在涌動,他完全沒有想到,學校竟然有這么大的勇氣,居然要搞出這么大的動靜。
在返回學校的路上,有人在閉目休息,有人在思考,也有人內心在翻江倒 海。一位老師說:“我們的教學組織形式不好嗎?班級授課已經沿襲了很多年,為什麼要變呢?”另一位老師覺得:“這個會開得讓人有點兒摸不著頭腦。”還有的老師說:“反正學校要求做的事,一般都不會錯,跟著做就是了。”
此時的秦建雲老師,內心充滿了期待。
他期待著與這位校長交流,期待著一個不一樣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