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大學校長於1919年10月24日在上海召開的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教會大學校長會議
- 外文名:The Association of Christ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hina
中國教會大學校長於1919年10月24日在上海召開的會議。
中國教會大學校長於1919年10月24日在上海召開的會議。1919年10月24日中國與教會有關的大學及專門學校的校長在上海召開會議,討論組建教會大學聯合會組織。目的是發展中國的高等文化教育事業。參加大會的有以下15所學校...
1919年10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十四所在華教會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全部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這些大學稱為“在華十四所”。 瀋陽文會書院、寧波三一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岳陽湖濱學院、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
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中國杭州聯合創辦的一所教會大學。前身為1845年於寧波創立的崇信義塾。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有13所基督教教會大學,之江大學也是中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學之一。1951年,該校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2年因中國高校院系調整解散,...
同時在醞釀校長人選過程中,理事會認為陳裕光與金陵大學淵源較深,對教會學校的情況比較熟悉,而且在北京師範大學有過行政領導經驗,是最適宜的人選。同年11月,陳裕光被聘為校長,成為金陵大學第一任中國校長,也是全國第一位擔任教會大學校長的中國人。他在此職位上整整工作23年。陳裕光曾於1929年和1945年先後獲得...
是中國最早招收成人入學的正規的高等學校,也是教會大學首次在中國設立的法學專業。東吳大學法科是在美國人葛麥恩、薛伯麥、蘭金等籌措下成立的,校址在虹口崑山路,上課利用東吳二中的教室,上課時間安排在下午4∶00~7∶30。這樣做,除了缺乏自有校舍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法科學生入學資格規定,必須先在大學完成2年...
馬敏,男,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校長、黨委書記。現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要社會兼職有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務院中國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編寫組...
齊魯大學醫學院和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均將此日認定為建院時間。此時的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以聶會東為校長,有教師14人,位列教會在華所辦的全國四大學堂之一。齊魯大學正式建立 1916年,北京中華醫學基金會(The China Medical Board,文獻中又稱美國羅氏駐華醫社)改組北京協和醫校(The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 ...
嶺南大學在舊中國最初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以後收歸中國人自辦的私立大學。其前身為格致書院,創辦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校址設在廣州城內。1904年遷至廣州市海珠區康樂村,改名嶺南學堂。1918年定名嶺南大學,主要設立文理科,由美國人任學校監督(校長),中國人任副監督和教務長。在美國設有董事會。私立嶺南...
1903年用庚子賠款基金興建“思顏堂”,以紀念第二任校長中國籍牧師顏永京先生。1905年11月,學校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註冊,正式稱聖約翰大學,設文理學院(後分設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以及一所附屬預科學校(後改設附屬中學),成為獲得美國政府認可的在華教會大學,畢業生可直讀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 [...
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簡稱“金大”,誕生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衛斯理會,Methodist Church)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同美國康奈爾大學為姊妹大學。當時社會評價為“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享有“江東之雄”、“鐘山之英”之美譽。厲麟似、胡小石、賽珍珠等著名學者都曾在金大...
五四運動、西安事變、國共內戰、學生運動等多次近現代中國的重大事件,都和燕大有關。歷史沿革 創立背景 燕京大學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它本來是由華北地區的幾所教會大學合併而成的,包括北京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分別由美國長老會、美以美會、美國女公會、公理會、英國倫敦...
1921年,法國政府商請羅馬教廷批准,由天主教直隸東南教區(後來的獻縣教區)的法國耶穌會士在天津馬場道清鳴台,創辦了一所教會學校,初名“天津農工商大學”,復定名為“天津工商大學”,在教會內部稱為“天津聖心學院”。這是天主教在華辦學的一項重要舉措,填補了中國北方尚無天主教建立大學的空白,與南方的...
1948年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中法同學紛紛奔向解放區,在校學生銳減,師生共同護校,迎接北平解放。1949年1月,北平解放後,又有不少中法同學離校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夏,繼續招收新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中法大學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稱為 "國立北京中法大學",仍由李麟玉任校長...
之江大學舊址,位於杭州市杭富路六和塔西側,現為浙江大學之江校區。之江大學系美國長老總差會創辦的教會學校,遺存有鐘樓、慎思堂、圖書館、都克堂等建築22幢。之江大學舊址建築布局高低錯落,與空間環境融為一體,整個建築格局解放後無多大變化,為中國保存的較為完整的教會大學舊址之一。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
書中他將張之洞比作英國19世紀的紅衣主教紐曼(Cardinat Newman),把張之洞領導的維護中國綱常名教的清流運動和紐曼在英格蘭教會攻擊自由主義的牛津運動作了對比研究,指出張之洞的清流運動和紐曼的牛津運動都是反對和攻擊同一個敵人——現代歐洲高度物質文明的破壞力量。4.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國人的...
曾友山,原籍是福建省蒲田縣人。1910年3月26日生於一個基督教家庭。其父就學於教會辦的舊制國小、中學,中學畢業後,在教會國小作教師,任校長,後在教會內為中華聖公會的牧師,作傳道工作達60年。於93歲高齡,盡其天年。曾友山,於1918年至1924年,隨父在福建蒲田縣教會辦的培元國小上學,於1925年至1930年在...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是創建於1915年的一所教會大學。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莊...
52、《試論民族主義與“非基督教運動” 》,《澳門研究》(53),澳門基金會2009年8月版,第一作者;53、《教會大學學生民族意識的覺醒:以五四運動中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生運動為個案的考察》,《民國檔案》2009-3,第一作者;54、《晚清駐外使館的設立》,《江西社會科學》1992-3,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
1919年10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十四所在華教會大學。這十四所大學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書院、武昌博文書院、華西協和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全部...
在大會1215名正式代表中,只有19名非西方代表作為“年輕教會”或“宣教區教會”代表參加,在8名亞洲國家代表中,有3人來自中國。他們分別是:倫敦會北京米市堂的助理牧師誠靜怡,上海滬江大學代理校長、浸信會神學院教授董景安和來自上海的長老會信徒張廷榮。除了以上3位正式代表,正在英國留學的著名基督徒女醫生康成和...
鮑哲慶也曾兩次作為中國教會的代表,分別參加於1928年在耶路撒冷,1938年在印度馬德里召開的世界宣教大會。耶路撒冷大會後,他取道歐洲和加拿大回國。因其在宣教方面的傑出貢獻,加拿大多倫多的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抗戰期間,浙滬地區的教會因日寇入侵遭受很大破壞;特別在西方傳教士或...
1985年8月~1991年3月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2015年任武昌首義學院(原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榮譽校長。2018年12月獲頒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他是享譽國際的中國辛亥革命史研究會、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現改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和領導人。2021年5月...
副開森,1866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城,父為教會牧師。自幼隨家移居美國。1886年畢業於波士頓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旋婚。人物簡介 副開森夫婦,信奉“社會福音”(The Social Gospel),在自由主義神學的感召下,到中國。先在江蘇鎮江學習漢語,1887年到南京,在估衣廊居所辦校開課。1888年,美國美以美會創辦匯文書院...
7歲為人放牛,民國3年(1914)由基督教會選送來建甌培英國小讀書,繼而進福州三十一中學,仍由教會供給費用。民國12年畢業,返建甌母校任教。民國16年再由學校保送至北京燕京大學文學系進修,民國20年畢業,回建甌漢英中學任教。當時教會學校由外國人任校長,國家為收回教育權,通令一律立案,並以華人充任校長。肇基因而...
1934年7月外派至中國駐美國西雅圖總領事館隨習領事。去國之日,乘坐加拿大昌興公司俄國皇后號郵輪,深夜啟碇,太夫人送至江乾,又殷殷懇託教會學校江陰勵實中學校長、美國傳教士沈文蔚(Andrew Allisong)予以照拂,並以誼子相約。夜輾轉難眠,拂曉起身,船已到吳淞口外,翹首雲天,倍感依依。在領事館期間,住西北19...
許崇清(1888—1969),生於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初八(1888年1月20日),8歲喪父,其母作獨力撫養四男三女,生活艱難。12歲時許崇清被送往湖北武昌,寄養在姑丈馮啟鈞家,並進了當地一所教會學校念書。1905年,許崇清考取官費生,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讀完中學再進日本帝國大學和研究院,專攻哲學及教育學,對日、...
我們也作了很知己的朋友,替教會開闢向讀書人傳道的路。”(見《基督教叢刊》1946年第14期。據文意,時間應在王治心在上海編基督教報紙《興華報》時期,王1911年起任編輯,1921年辭職往南京)他們同隸於上海慕爾堂為教友(《中國歷代名人傳略》第五冊序)。1919年2月25日,李次九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二期...
1913年夏天,沈體蘭考入蘇州東吳大學附中,192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28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獲文學碩士學位;1929年任全國青年協會學生部幹事。1931年,沈體蘭應聘任上海英國教會學校麥倫中學校長,提出“建設高尚思想,養成社會意識,練習集體意識,實行公眾服務”的新辦學方針,培養學生有“科學...
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對徐州教會事業一切皆受外國差會控制的局面的不滿,希望中國人能在教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1927年,在美國傳教士撤離的特殊時期,徐州城鄉各教堂的中國教牧人員成立了“徐州基督教城鄉布道促進會”,王恆心當選為會長,並且代理正心女校校長。正心女校原為美國傳教士夏洛特·湯姆森與妹妹瑪麗·湯姆森...
12. 略論民初實利主義、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1期 13. 試論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國小教育,《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1995年9期全文轉載 14. 近代中國教會中學課程初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1996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