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曾用名:Manchuria Arts College、Moukden Arts College、Christian Arts College、Union Christian Arts College、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Mukden Christian College、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Middle School。
1894年,愛爾蘭長老會牧師傅多瑪(Thomas.C.Fulton)在大西關月窗胡同高台廟成立文會館,採用學道班課程教授初級神學。學員作為東北各地的傳道人培養,選擇年齡50歲以下聰慧人士。計畫八年的教學課程包括聖經(Scripture Knowledge)、教會史(Church History)、神學(Theology)、宗教學(Comparative Religion)、基礎科學(the Elements of Science),同樣也培訓女學員。學道班每年分春(April class)、秋(November class)兩個學期,每學期兩個月,講授聖經基礎知識之後進行書面考試,時稱“ 小考” ,考試若通過可以獲得漲薪金的獎勵。
多年來,英國長老會的當地教眾期望接受穩定的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尤其是西方科學知識。因此教眾們租借了通風的、位置優良的大房屋,聘請一名登州文會館(the college of Dr. Mateer In Shantung)大學畢業生教算術(arithmetic)。甲午戰爭激起了中國各地對西方科學和知識的渴望。在東北教會下屬四個中心的高中(high schools),由登州文會館畢業的大學生開展儘可能多的西方學科教學。
兩名傳教士已正式分開擔任該班和初級班(the April class、the juniors in April)的教授。其他傳教士將被要求對他們特別感興趣或熟悉的主題進行授課。課程如下:舊約注釋(Old Testament Exegesis)、 護教學(Apologetics)、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牧師神學(Pastoral Theology)、新約注釋(New Testament Exegesis)、教會史(Church History)、 生理學(Physiology)、化學(Chemistry);比較宗教(Comparative Religion ): 儒教(Confucianism)、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每學年生理學在所有科目中最後學習。通過生理學、化學課程部分滿足西式教育的缺乏。
1901年11月牛莊(遼寧省營口)英國長老會會議,各代表達成一致意見建立一所教會中專(secondary school)。學生將學習中文經典和西方知識,成為未來所需的牧師、傳道人。外國傳教士認為時間為教會培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經到來。剛提到的瀋陽那所大學或者中專(the college or secondary school)現在由愛爾蘭人紀大夫(Dr.Gillespie)負責,此外還有一名蘇格蘭教師。
因為資金短缺,直到1897年,教會才開展西式教育工作。愛爾蘭長老會從登州文會館(the Tengchowfu College in Shantung)引進一名理科畢業生到當地學校從事教育工作。這個例子導致其他人也這樣做,但這些畢業生的人數有限,他們的薪水必然高,很顯然,這種方法永遠不會解決教育問題。於是1902年聯合長老會在瀋陽成立了一所文理學院(arts college、Union College),校長紀大夫(Dr. John Gillespie),分高中部和大學部(high school and collegiate departments)。1907年以前已經有58名學生在其中學習。
神學院(Theological Hall)[HALL,即Hall of Residence或者Monastic Halls系統,中世紀形成,為學校下屬的二級學院,具有很強的自主性,牛津大學至今仍採用聯邦制學院]的進步使這些學生更加輝煌。1898年,蘇格蘭人羅約翰、愛爾蘭人傅多瑪分開帶班。課程延長四個學期,每學期六個月。50歲以下、不少於四年學習時間並且通過十六門考試的優秀學員將被推薦,獲得本地教會的審批和註冊,成為傳教士。醫學科分成兩部分,進行培養。有幾個學生完成課程,取得醫學和外科學歷,進入醫院成為有力的助手。
1898年傅多瑪創立西關教會,地址在今瀋河區中山路六段三星四里一號。西關教會主持人傅牧師傅多瑪,附設女學(慎德國小),由傅師母(米愛仁)主持。傅博士經學甚深,道高德重,專注重辦理神學,預備將來本地人負起傳道責任。東三省神學校設在大西關,起先租賃民房,入民國後(1915年),才建築樓房。英國長老會於奉天省設立一高等文科學院。為各教區中學畢業學生深造升學之地。此校原名文會館,主持人稱館主,為紀大夫,愛爾蘭人,後改為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創立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二十六年(1900年)拳匪之亂,一度遷到廣寧(今遼寧北鎮),事平,又遷奉天大南關(1902年11月1日,英國長老會在奉天大南關租用民房)。其教授多由長老會特派,或就地由各區牧師分任,中文教授,則多聘省城飽學知名之士,如耿舉人玉山先生,邵世臣先生,拔貢富業堂先生等。盛京施醫院由司大夫主持,司大夫中名司督閣,字義臣。司大夫醫術精湛,廣交遊,善處官場,前清曾頒獎狀,賞賜功名,宣統年間(1912年)於醫院附近,設立醫科學校,造就高深西醫人才。
光緒三十年春(1904年),先生(錢公來)十九歲,和馬春芳結伴,自磐石徒步千里赴奉天,參加省立大學堂考試。因為俄兵占據省城,不能入學。馬君考取留學日本;先生則遵照父命,獲得免試國文、經、史,升入耶穌教會所辦的東三省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食宿由書院供給。館主(即院長)為愛爾蘭紀大夫,華文名紀禮備。初次見面,行禮;讓坐。簡單問了幾句話,溫溫君子,藹藹吉人,似具有東漢師弟風範,到此有賓至如歸之雅。紀大夫、紀師母對待學生,如同家人子弟,令學生覺不出中國人外國人來,只師生之別耳。紀大夫除教八線(今之三角)、形學(今之幾何)、代數備旨外,還教一堂音樂。紀師母教筆算數學,幾乎每道題都替我算了,甚至有演過兩遍的,可不謂循循善誘嗎?當年代數、幾何、三角,不是用X.Y.和a.b.c.去代,乃是用甲、乙、丙或呷、口乙(左口右乙為一個字)、口丙(左口右丙為一個字)去代,師生演之,津津有味。翌年(1905年),學校換了位新館主,華文名勞但理(Daniel Thomson Robertson),蘇格蘭人。不言,不笑,十足紳士派頭。勞牧師到校,大事改革,於每星期六開晚會,提倡學塾青年會,訓練德智體三育;隔一禮拜開辯論會,練習演說口才。於體育,提倡足球,風雨無阻;於音樂,選拔唱歌班。勞牧師與學生約法三章,犯過記劃,小過記一划,大過開除。勞牧師說:“學生們!你們是大人物哪!”這樣號召,誰再甘心做小人?講希臘哲學史,勞牧師強調說:“蘇格拉底,真偉大,他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下堂後,學生紛紛議論,說勞牧師講的不是話。及今思之,莊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吾知也無涯”,又何新奇之有呢?(四十四年,《七十自述》,見東北史話。)從這幾年教育中,東方文化的儒學(包括理學)和西方文化的科學在先生言行上融合成為一體。文會書院的制度,學生畢業前一年或兩年,須到教會所辦的中學去實習;實習一年後,返院在讀一年或兩年,參加畢業考試,及格後受大學文憑;不及格仍須再讀。先生在畢業前兩年,被派到海龍縣朝陽鎮去教學,創辦成達中學,文會書院便派先生為校長。這是宣統二年,先生二十六歲。返校肄業一年,於宣統三年畢業。畢業後奉派為新民縣文會中學校長。先生從十九歲進入文會書院,時在光緒三十年,至宣統三年才畢業,已是二十六歲,其間在朝陽鎮實習一年。先後讀了七年之久(該院是預科兩年本科四年制)。
1915年,減少文會書院(arts college)的預算,並將其3060英鎊經費用於建設一所新中學。兩家醫院移交中國醫生。七名中國教士中有五名是醫生。丹麥教會向瀋陽的兩所大學:文會書院、醫科大學(Arts and Medical)派出教師。教會神學院教師傅多瑪等人在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任教。文會書院相當於蘇、愛、丹教會的聯合機構。戰爭影響了一棟亟待建立的教學樓的進程。今年有70名學生入學,卻只有一名畢業生留在教會服務,在過去教會一直能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神學院(The Union Theological Hall)首次擁有建築物。該建築物能滿足未來需要:有三間教室、一間會議大廳、五十人的宿舍。目前學生要求每年培訓一個月,至少四年。去年夏天有六名學生畢業,三名學生成為常駐地方教會傳道人。文會書院(The Union Arts College)有七十名學生入學。愛爾蘭和丹麥代表團各增加一名,增加到五名外國教師。但海因先生(Mr. Hay)離開去了盧西塔尼亞(Lusitania)。大學畢業生大多作為中學教師就業。有些人與基督教青年會合作或負責閱覽室,一人被聘為學校督察。到目前為止,他們停止為教會服務。最新的教育計畫是成立工學院(Industrial School),學員不選擇大學學士畢業生。除了學習普通學校的課程,還跟從一名外國專家學習,目的是被培養成木匠和工匠,成為優秀的工人。由長老會和中國人合辦,招收男孩,學業三年。
《中國布道年鑑1917》所載當時高等教育機構成立時間:文會書院及附屬醫學院(Moukden Arts College and Medical School)1902年。齊魯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1904年。滬江大學(Shanghai Baptist College)1906年。華北協和大學(North China Educational Union)1907年。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1910年。福建協和大學(Foochow Union University)1916年。廣州協和神學院[發展為嶺南大學](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 Canton)1914年。金陵神學院[發展為金陵大學](School of Theology. Nanking)1911年。
1918年文會書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有學生42人,奉天神學校(Moukden Theological College)有學生15人,奉天醫科專門學校有學生102人。
那幾年裡,愛爾蘭長老會在東北的一件大事是開辦了大學。1902年11月,愛爾蘭長老會與蘇格蘭長老會、丹麥路德會合作,在瀋陽開設神學院(英文版為:In November 1902,the church opened in Shenyang the 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譯者將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翻譯為東北神學院,故本段中神學院均指文會書院),教授的課程包括神學(Bible Study)、數學(Mathematics)、生物(Biology)、歷史(History)、地理(Geography)、英文(English)等。支持學校成立的名單上有一長串當地顯貴要人,排在首位的是奉天將軍,開學典禮上,學生們都身穿卡其布制服。地方政府為神學院提供了價格優惠的土地,甚至包括部分土地20年的免費使用權,以至教會只花了4000英鎊就把神學院建起來了。在第二學年末,大部門學生作為志願教師在另一所教會學校授課(新民市私立文會學校,現新民市高級中學),而該校又有許多畢業生進神學院深造。1910年,神學院搬遷到瀋陽市南部的一座規模相當宏偉的建築里。1912年,教會又在瀋陽開辦了一所醫學院。這兩所大學不僅為教會學校培養了教師,為教會醫院培養了醫生,也為中國東北培養了眾多傑出人才。與醫學院的情況近似,東北神學院在培養本地神學人才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該學院於義和團之亂後不久成立,是東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其頒發的學士學位證書被英國承認。最初的教學條件比較艱苦,學生們在瀋陽南郊一處原址為當鋪的地方上課。後來教會在瀋陽西城牆外的一大片空地上新建了教室和宿舍,地方政府的將軍出席在新校區的奠基儀式上發言:“同學們,你們應當感謝愛爾蘭和蘇格蘭教會,還有你們的校長,他們為你們付出了那么多。”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神學院增設了自然科學教育內容,有教室和實驗室,教授物理、化學和生物課程。至1924年,神學院培養出120名畢業生,多數進入教會工作。
John Ross (1842–1915), 中文名羅約翰,男,神學博士(Doctor of Divinity ),蘇格蘭人。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和愛丁堡神學院(愛丁堡神學院始建於1810年,以培養聖公會神職人員在蘇格蘭聖公會服務。 1891年學院搬到科茨館,格羅夫納新月,在那裡逐步擴大到包括宿舍和圖書館。該學院於1994年關閉,改建為聖瑪麗音樂學院)。1872年來華。1915年葬於愛丁堡紐因頓公墓。
Daniel Thomson Robertson 中文名勞但理,男,蘇格蘭人。照片為1909年,勞但理與妻子薩拉(Sarah Campbell Nicholson 1874-1950)寵物狗在瀋陽家門口。1869年出生,1887年獲格拉斯哥大學文學碩士(Master of Arts),1890年蘇格蘭長老會派往東北。1896年與薩拉結婚。1905年擔任文會書院校長。
Johannes William Witt
Johannes William Witt(1883-1946)中文名惠德本,男,丹麥人,土木工程師(Civil engineer),工科碩士。1883年2月16日出生在丹麥 Krøjerup, Sdr. Jernløse。曾任教哥本哈根大學(助理教授),丹麥技術大學化學實驗室。1918年同Ulla Witt結婚。1913-1915年在北京學習中文。1915至1946在文會書院擔任校長、科學教師。 照片中是他與妻子(Ulla Witt)及其四個孩子:Lorenz,生於1919年04月3。 Ida, 生於1920年11月26。Bodil, 生於1922年11月30 。Ole, 生於 1925年5月31。
Ulla Starcke
Ulla Witt (1884-1946) 原名Ulla Starcke,女,丹麥人。1884年4月14日在丹麥哥本哈根出生。1912年獲哥本哈根大學化學科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Chemistry. )。在丹麥路德會指示下, 1917-18年在北京學習中文。1918至1933年在瀋陽文會書院任教。1918年同Johannes Witt結婚。1946年5月11日在丹麥海勒魯普(Hellerup)去世。
William Miskelly
William Miskelly
中文名米德峻(俊),男,愛爾蘭人。1880年-1891年在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衛理公會學院(Methodist College Belfast)學習。之後就讀於愛爾蘭皇家大學(1879年建立,1909年撤銷。院系分別併入愛爾蘭國立大學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1894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89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37年獲Assembly's College, Belfast(今貝爾法斯特聯合神學院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 Belfast)神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文會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