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後現代文學

中國後現代文學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範圍廣泛的文學思潮,在80年代初開始引介入中國,經過三十餘年持續不斷的譯介、批判、爭論和接受,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論界事實上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範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並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後現代文學
  • 高潮:於20世紀70-80年代
  • 百科名片:先鋒文學與自由文學的綜合解構
  • 使用這一提法:80年代後期文學研究機構
目錄,

目錄

目錄
什麼是中國後現代文學中國後現代文學的源流中國後現代文學的流派及其發展 一、什麼是中國後現代文學
最早使用這一提法的,是80年代後期文學研究機構和大學編寫的文學史著作。後現代是針對現代而言的。就西方的後現代文學思潮來說,後現代主義文學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範圍廣泛的文學思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範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
後現代文學的命名
在新時期文學中,如果說現代主義的影響由強烈的拒斥所致,那么後現代主義則是主動選擇的結果。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的接受幾乎是同時進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學傳統的差異,加上後現代主義文學本身的複雜性,從而後現代文學在中國的接受充滿了悖論。佛克瑪從文化相對主義出發,認為任何文學思潮都有自己地理學、年代學和社會學方面的限制,因而,“後現代主義文學是不能摹仿的,它屬於一個特殊的、複雜的傳統。”從社會和文化、文學背景看,中國和歐美確實有著極大的差別,物質條件和精神消費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實驗提供的可能性是極有限的,更何況現代化是全社會追求的理想,與此相適應,就會產生以現代性價值觀為中心的精神追求。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艱難和發展的短暫,傳統文化觀念的根深蒂固,都造成了現代性價值觀念的薄弱,同時現代主義文學發展的過渡性使終極關懷和意義的深度都沒能紮下根來,更沒能充分地發展。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從對現代主義文學的反叛中發展起來的,但中國後現代主義文學所要反對的對象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
現實的發展往往能打破理論的構想,中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已成為既定事實。若從特定的社會現實和文化語境看,後現代主義文化又不失其合理性,這形成了中國文學在特定時期接受影響的悖論。後現代主義文學實際上是中國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傑姆遜曾經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國家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和晚期資本主義(或多國資本主義)三個階段。與此相適應出現了相應的文學藝術:第一個階段的藝術準則是現實主義的,產生了諸如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第二階段便出現了現代主義。而到第三階段現代主義便成為歷史陳跡、出現了後現代主義。他還指出其存在的條件:“後現代主義的特徵是文化工業的出現。在歐美和北美洲這種情況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在第三世界……便是三種不同時代並存或交叉的時代,在那裡,文化具有不同的發展層次。”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經濟結構使中國有明顯的後現代社會特徵,同時“文化工業”是後現代主義文化的重要特徵,而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在我國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的社會背景中看,中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又不失其現實根基。
中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還有其自身發展的合理性。90年代初的文化語境完全有可能產生超前的後現代意識。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已有短暫的發展,儘管現代意識沒能深紮下根來,但畢竟被藝術追求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成了現代性價值觀念產生的溫床,經濟發展作為動力刺激了現代性價值觀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化觀的廣泛傳播,都深刻地影響過當時的文藝。人道主義的呼喚曾激盪起當時人的熱情,希求社會進步的期望在藝術中表現為對理性和理想社會的渴望,文革的夢魘使藝術轉向對異化世界和靈魂的拷問,現代主義的藝術形式點染了藝術家尋求表達形式的熱情,“尋根派”文學在藝術中尋找華夏文明的源泉,新時期文學的探索都不同程度地促成了現代性價值觀和深度意義的建構,這為中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中國現代主義在中國激發起的熱情消退之後,因自身乏力而一度沉寂。文學受到強有力的挑戰:商潮的泛濫,大眾文化的崛起、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削弱。後現代主義思潮湧入給文壇帶來了某些生機。後現代主義的新穎吸引了藝術家,他們的創作熱情和表達欲望被強烈地激活了,從而引發了中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
中國後現代文學流派與發展
從八十年代末開始,由於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後現代主義色彩也在各種藝術包括小說中出現。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是無深度、無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是遊戲性的,多元主義的藝術,它無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劃分,也模糊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對小說的影響是多種形態的。如先鋒小說,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場,雖不是文革的直接參與者,但深受其影響,表現最突出的是被遺棄的孤獨感,與傳統價值觀念有所遠離,與英雄人物有隔膜,對現實感到迷茫、困頓。對中國傳統文化也較矛盾,。代表作品有劉索拉的《混沌那個哩登愣》《你別無選擇》徐星《無主題變奏》陳染《世紀病》劉毅然《搖滾青年》等。馬原、格非、蘇童、余華、孫甘露等的作品受後現代主義影響很深,創作思想與評議風格一的後現代特色鮮明。
《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天風船》《虛構》《青黃》《訪問夢境》《信使之函》《褪色鳥群》《雨季之瓮》《黑手高懸》等都是代表之作
此外,王朔的消費小說也體現了後現代反對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欲望全面擴張的特點。《浮出海面》,《千萬別把我當人》等塑造了一批從社會學意義上講是真正獨立但從社會體制角度看是零餘人的一批形象,將傳統的人的歸屬感解構,對傳統價值體系的解構思想深處具有後現代的影子。
新寫實小說、新狀態和新體驗小說、新歷史主義小說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後現代主義對小說的深遠影響。特別是當代藝術的突然崛起,從觀念上對中國文學產生深刻影響,比如大器晚成的中年作家阮雲華的代表作《豬食洞》,就是一部後現代語境下的‘符號魔幻現實’作品。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化的敘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90年代的文學具有的"無名"特徵:出現了無主潮,無定向,無共名的現象,幾種文學走向同時並存,表達出多元的價值取向.其次是作家的敘事立場發生了變化,從共同社會理想轉向個人敘事立場.其三,由於時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對自我的作家在開拓個人心理空間方面的寫作實驗得以實現.個人立場的文學敘事,轉向更貼近生活本身的個人寫作方式,一批被稱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應運而生.
值得關注的是,從本世紀初開始,又出現了中國自由作家中國自由文學等概念,使得中國當代文學更加無序,更加模糊和個人情緒化,一個真正的對於文學的自我回歸的年代正在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