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金融危機

中國式金融危機

中國式金融危機就是在經濟高速增長下的中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危機。其主要原因是資本流動性過剩,而資本流動性過剩則導致了高房地產和股市,泡沫正在膨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金融危機
  • 主要原因:資本流動性過剩
  • 國別:中國
  • 領域:金融
金融體系,危機,原因,後果,處理,表現形式,錢太多,表現,原因,解決方法,

金融體系

中國的金融體系和某些已開發國家如美國的有很大區別。從狹義來說,金融體系就是金融機構及其相互交易關係。但是在中國,金融體系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高度受控、甚至是依附於政府。例如,中國的央行對各商業銀行不僅僅有金融手段上的調控關係,還存在行政上的直接管理關係。又比如,在西方財政和貨幣政策是相互非常獨立的,在中國財政政策卻常常要求銀行的“配套措施”,故實質上也有貨幣政策的效果。最後也是非常核心的一點:中國幾乎不存在由市場來自主定價的“利率”,也不存在市場自主定價的“匯率”。兩者都是受到政府嚴控的。
當然,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都包含政府的因素。不過在中國,政府的因素格外活躍,可以說扮演著一個核心的角色。考察中國的“金融體系”,從廣義來說,就不能局限於金融機構,而必須看到政府的作用。
中國的金融機構並沒有受到國際金融風暴的太大衝擊。原因正是中國通過政府對利率、匯率等主要金融變數的嚴格控制,通過對資金跨境流動的嚴格管制,人為地擋住了金融海嘯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自身實際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例如,中國的國家財政在過去若干年中多次向銀行體系注資,剝離不良資產。如果沒有上述注資,這次金融危機下中國的銀行絕不會那么輕鬆脫身。又例如,為了控制跨境資金流動,中國政府一直採納嚴格的售結匯制度,使得外匯過分向政府手中集中,累積了高達兩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45%的龐大外匯儲備。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些錢掌握在政府而不是私人手中,基本沒有投入到國際金融市場的炒作,是中國此次避免了在金融危機中遭到巨大的直接損失的主因。但是,從消極方面來說,如此巨量的資金掌握在一個決策中心即政府手中,投向渠道極為單一(其中7000多億美元是持有美國國債),由於閒置、浪費、匯率波動和投資失敗而已經造成的損失,也絕不是個小數字。
比較中國和美國在維護金融體系方面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出,兩國的政策手段,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美國是讓金融體系儘可能獨立於政府,市場化運作,但是出了大問題之後,政府還是不得不出來收拾殘局。最終政府花的錢也不少。中國呢,如上所述,政府一直是金融體系的穩定錨,是擔負無限責任的買單者,這樣固然可以大大提高金融體系抵抗衝擊的能力,但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假若中國這種體系出了問題,那就連個收拾殘局的人都沒有了。
因此,中國的金融問題和財政問題是直接關聯的。只要中國的財政還能健康穩定下去,金融體系就一定能穩住。反過來說,假若發生中國式金融危機,就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表現為“純粹金融”的危機,而會表現為財政和金融體系互相拖累的一種惡性困境。

危機

事實上,外界很少有人知道,緊跟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內部也發生過一場長達4年的經濟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泰國、菲律賓、印尼、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等紛紛陷入危機中。然而緊鄰這些國家和地區、且問題比它們還多的中國,卻幸運地避開了這場危機。

原因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不客氣地說:“中國1997年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根本原因很簡單,就是門關著。”

後果

儘管這種“閉關”政策,讓中國避開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浩劫,但卻無法讓中國避開自身造成的金融危機。
事實上,除了中國承諾人民幣不對外貶值之外,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直接衝擊到中國。1997和1998年,中國外貿順差外貿出口都是最快的。
但到2000年前後,由於以前銀行的非市場化運作,中國的銀行壞賬積累下一大堆,銀行不得不走向惜貸,信貸萎縮,錢都貸不出去。1998年到2002年,中國經濟經歷了長達4年的通貨緊縮,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會陷入這種長期的通貨緊縮狀態。在1999年,中國的通脹率是-3%,投資增長率只有5%(中國幾十年來的投資的增長率基本上都在30%以上)。眾多的情況都表明,中國經濟實際上已處於危急狀態。

處理

亞洲金融危機後,再經過1998年~2002年國內4年的通貨緊縮危機,中國認識到很多問題要徹底解決,必須加快改革。
1998年初,中國召開了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吸取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中國決定對國有銀行注資2700億、剝離14000億不良貸款、嚴格金融機構的監管、落實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證券公司的監管從人民銀行交到證監會,此外成立保監會。同時還關閉了四十多個各地的證券交易中心,撤銷農村合作基金會,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由地方管理改為垂直中央管理。
之後,2002年召開第二屆金融工作會議,2007年召開第三屆金融工作會議。
每一次金融工作會議都推出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措施。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開始一步步的深化。
10年改革後,中國金融業績翻了幾倍。貸款餘額增長了3倍,存款餘額增長了5倍,儲蓄增長了10倍,保費收入增長了6.8倍,GDP增長了3倍。
亞洲金融危機後的10年,中國經濟和金融業都發展飛速,創造了世界的奇蹟。
但是經過10年的高速發展後,中國經濟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

表現形式

中國經濟正進入一個黃金時期。近五年來,中國GDP都是以10%的速度增長,而中國的貿易則以28%的速度增長。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是支付危機,而“中國式”的危機卻恰恰相反。表現形式為“錢太多”。

錢太多

“錢太多”在經濟學上的專業術語叫做“資本流動性過剩”。它現在正日益成為中國經濟學家的口頭禪。危機不為人知,並不代表沒有發生國外常有人疑問:一個經濟不可能總是高漲而不發生危機。中國經濟成長近30年了,什麼時候發生危機?

表現

中國“資本流動性過剩”與中國經濟、出口和引資增長有關外,也與熱錢的流入有很大的關係。熱錢,也叫遊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由於預期人民幣升值,熱錢正大量流入國內,不斷推高房地產和股市,泡沫正在膨脹。
中國式金融危機中國式金融危機

原因

中國錢太多,不是由於人民的收入太多、儲蓄過剩,而是中國的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表示,不解決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問題,就難以擺脫現在中國面臨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大、外資流入,雙順差進一步增大,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就再次增大的循環。這種循環就是造成了中國“錢太多”的最大原因。

解決方法

面對日益嚴重的流動性過剩,政府手中的應對措施主要表現為貨幣政策,效果卻非常有限。通常制約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泡沫,提高利率是主要手段。但中國目前的流動性相當大部分是貿易順差和投機人民幣升值熱錢引發的,升息甚至會造成套利熱錢的進一步湧入。
“流動性過剩”已不單單是金融體系內部的問題,而是中國經濟結構深層次矛盾的體現。必須有一系列的體制改革要與之配套。
比如降低企業未分配利潤,或者是未分配收入(有些不屬於利潤,是屬於國家的資源收益),降低企業未分配收入在GDP的比重,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的比重,通過消費拉動經濟上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