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築、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商鞅為統一秦國度量衡而於公元前344年製造的標準量器銅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 ”,用度量審其容。方升遺存。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件標準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個容量單位。《考工記》詳細記載了製作這件量器時冶煉青銅和鑄造的技術條件及所包括的各個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度量衡
- 建立時間:戰國
發展歷程
![中國度量衡 中國度量衡](/img/6/ddc/1UjYiJTM4MDN2UDOxUjNiNDM4UWMkJ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築、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商鞅為統一秦國度量衡而於公元前344年製造的標準量器銅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 ”,用度量審其容。方升遺存。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件標準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三個容量單位。《考工記》詳細記載了製作這件量器時冶煉青銅和鑄造的技術條件及所包括的各個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築、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商鞅為統一秦國度量衡而於公元前344年製造的標準量器銅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 ”,用度量審其容。方升遺存。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件標...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因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計方式不同。釋義 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
《中國古代度量衡》是由商務印書館在1996年出版的一本書。中國古代以度量衡和時間為主要內容的計量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父系氏族社會,度量衡和計時已是農業文明的基礎。傳說在黃帝時代已發明了以乾支記日、月。繼而堯命羲、和...
中國度量衡學會是1930年7月14日在南京組織成立的學會,會費來源為會員會費及政府津貼。協會宗旨 以“聯契約志,研究套用學術,共圖推行中國度量衡新制”為宗旨。組織體系 該會以會長制,設董事為9人,理事5人,並另設7種專門委員會,...
度量衡法全稱是 《中華民國度量衡法》。國民政府1929年2月16日命令公布。全文共21條。施行日期規定為1930年1月1日。在《度量衡法》公布之前,於1928年7月18日公布《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規定以米突制為權度的標準制,市用制為...
《中國度量衡史(修訂本)》是現代吳承洛編著的工具書。內容簡介 書凡六章,敘述了中國度量衡制度標準的演變、器具的命名和考證,介紹了中國上古迄清末各朝代的宦量衡概況,對帝國主義侵入我國後的度量衡狀況亦加說明。書末附有度量衡史...
《中國度量衡史》是199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承洛。作品目錄 上編 中國歷代度量衡 第一章 總說 第一節 研究中國度量衡史之途徑 第二節 中國度量衡史時代的區分 第二章 中國度量衡制度之標準 第一節 標準之種種 第二...
民國時期,王國維、劉復、馬衡、唐蘭、羅福頤、陳夢家、吳承洛、楊寬等對度量衡史皆有所著述。特別是1937年,吳承洛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度量衡史》一書,尤其值得一提。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度量衡史專著,對中國度量衡史體系的...
清鹹豐八年 (1858年) 以後,中國同歐美各國訂立通商章程時規定的一種制度。該年,在中國與英、法分別訂立的《天津條約》所附《通商章程》中,都有關於海關稅則所用度量衡的專款,規定以英國或法國度量衡制度折合中國度量衡制的標準。...
古代度量單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長度或者重量單位等。常見容量單位有石、豆和斛;常見重量單位有石、鈞;常見長度單位有:跬、仞、舍和尋。簡介 自秦朝以來,歷朝歷代多建有度量衡單位制度,而且變革較多,...
度量衡 :工程領域生態圈締造者。貢獻智慧諮詢,築夢美麗中國。度量衡提供工程諮詢領域的供需關係O2O平台,讓更多優秀的執業工程師找到服務的對象,通過線上平台匯集項目、人才、資金信息,線下區域整合資源,形成無縫對接,聚合建設方、營造方...
計量長短的器具稱為度,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戰國時期,已廣泛使用度量衡,且“量值”漸趨一致。簡介 秦度量衡 秦滅六國後,明令統一度量衡,使長度、容積、重量都有了統一的標準。發現 我國陝西、...
目前,度量衡(集團)下屬有:深圳市度量衡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同瑞電子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深圳市同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尼恩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華鎣山電子有限公司、深圳市和順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四川華鎣誠信建材有限...
黃鐘定度量衡,用黃鐘律管校訂度量衡標準的一種方法。中國古代度量衡學多隨樂律學、歷算學,尤其是與音律學互為參證,成為中國度量衡史上的一大特點。古代中國尚無頻率的概念,樂律學家通常用尺來量度弦或律管的長短,以確定音高。律...
本書系統、全面地研究了中國度量衡的產生、發展、管理制度、單位量值、科學技術成就。包括以下內容和新的見解:對古代文獻中有關度量衡標準的確定,以及其科學性、實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了全面的分析;對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度量衡單位...
中《度量衡史》卷(合作)、《中國物理學史大系》(共9卷)中《計量史》卷(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共100冊)中《中國古代度量衡》、《神州文化集成叢書》中《中國度量衡》(已翻譯成日文)、《中國古代...
衡器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器具,在中國統稱為“度量衡”。中國古代衡器紮根於歷史文化之中,其發展史本身就是一幅濃縮的古代社會的生活畫卷。簡介 中國很早就發明了衡器這個稱重計量工具。發展變化 中國衡制起源於何時已無從...
市制全稱為“市用制”。1928年7月18日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權度標準方案》中規定的一種度量衡制度。該方案以公制即米突制為權度標準制,以公制為基礎,結合中國民間習慣用的計量名稱與公制有簡單比率者為市用制。市制的各主要單位同公制...
中國古代度量衡與數學、物理、天文、律學、建築、冶煉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相互促進的作用。商鞅為統一秦國度量衡而於公元前344年製造的標準量器銅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為升”,用度量審其容。方升遺存至今。戰國時齊的一件...
中國的度量衡制始於公元前2500年的“黃鐘”律。據記載,“度本於黃鐘之長,量本於黃鐘之侖,權衡本於黃鐘之重”。黃鐘器已失傳。夏代,中國始用權衡作為稱重器具。權相當於砝碼,衡指槓桿。槓桿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點,在桿的兩端各...
中國古代度量衡開始便融天文、律算為一體,在研究天文和樂律時,必然涉及度量衡。為繼承古制又要適應清制,康熙帝曾親自累黍定尺,即以《漢書·律曆志》為本,橫累百黍為古尺,縱累百黍為營造尺。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製《律呂正義...
在中國文物收藏史上,甘肅定西出土的新莽權衡以其絕無僅有的地位,成為絕難忽略的重筆之一。特別是在研究中國度量衡史時,新莽權衡是學者們廣泛而深入討論的專題。就筆者非專業范籌的閱讀而言,先後讀到過傅振倫《甘肅定西出土的新莽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