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鐘定度量衡

黃鐘定度量衡,用黃鐘律管校訂度量衡標準的一種方法。中國古代度量衡學多隨樂律學、歷算學,尤其是與音律學互為參證,成為中國度量衡史上的一大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鐘定度量衡
  • 性質:用黃鐘律管校訂度量衡標準的一種方法
古代中國尚無頻率的概念,樂律學家通常用尺來量度弦或律管的長短,以確定音高。
律管所發出的聲音,是由律管本身的固有頻率決定的,如果管徑不變,頻率與管長就有確定的關係:管子長,聲音就低;頻率增加一倍,音調就提高一個八度。
故要做一支具有一定頻率的律管,就要根據科學規律確定它的長度。西晉樂律學家荀勖,發現當朝的黃鐘聲調高了,與古律不合,於是重新製作一支黃鐘律管,又用這支律管去校尺,發現當朝的尺比古尺長了四分有餘。
只要能牢牢地把握住黃鐘律,就有可能依據律管的長度複製出標準的尺度。
然而,要把度量衡三個實體寓意於無形的聲和數之中,畢竟是難以復現的,於是就有了以累黍定律之法。《漢書·律曆志》曰:“度者……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量者……本起於黃鐘之龠。
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二百實其龠。”“權者……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
其主要內容:用累黍的方法,與度量衡三個量互相參照,從而把黃鐘的管長、管徑確定下來。經過反覆驗證,用累黍的方法來定度量衡,確實能夠達到相對準確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