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舊址位於七星關區中山路,原為安息會。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長徵到達畢節,創建了黔大畢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紅六軍團政治部就設在畢節市城區中山路12號原安息會會址內,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員王震等領導同志就在此辦公。軍團領導大力宣傳紅軍為“乾人”打天下的隊伍,積極開展“擴紅”工作。此間,畢節地區5000多英雄兒女參加北上,僅七星關區就有3000多人,這是紅二、六軍團長征過程中“擴紅”成績最為輝煌的階段,後來被紅軍將領稱為長征時期的“黃金時代”。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舊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第三批國家級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政治部舊址
  • 地理位置:畢節市七星關區中山路
1936年2月9日,在畢節地下黨和地方武裝的接應下,賀龍、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不費一槍一炮拿下了黔西北重鎮畢節(今七星關區)。2月17日,紅軍將此前在大定(今大方)建立的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遷至畢節百花山辦公。
紅二、六軍團進駐畢節城後,立即廣泛開展革命活動。建立畢節縣中心縣委,由紅六軍團民運部部長李國斌擔任縣委書記,地下黨員楊傑參與機關工作。先後成立“畢節縣抗日大同盟”、“畢節縣抗日救國會”和建立“畢節縣婦女委員會”等組織。夏曦主持召開了有勞苦人民、愛國人士參加的千人民眾大會,宣講紅軍的性質、任務、紀律及國內國際形勢、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政治主張等。抽調幹部和戰士下到廣大農村進行宣傳民眾、發動民眾和武裝民眾的工作。建立“蘇維埃畢節縣革命委員會”,繼續發揮“草原社”成員進步師生、愛國志士的作用,配合紅二、六軍團組建地方工作隊,深入城鎮街道和區鄉、村寨宣傳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抗日主張,在鴨池、朱昌、海子街、長春堡、撒拉溪、楊家灣等區鄉先後建立了鄉村蘇維埃政權49個,為開闢、建設黔西北革命根據地,發展紅軍,壯大抗日力量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了更好地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組建抗日武裝,按照團結民眾和一切愛國志士加入抗日隊伍,不分政治派別,不論成分,一致聯合起來,組建抗日救國軍的施政方針,紅二、六軍團以畢節地下黨掌握的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裝為基礎,組建了“貴州抗日救國軍”,救國軍下設三個支隊。由曾任貴州軍政府行政總理的畢節愛國民主人士周素園擔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委員、畢節地下黨支部書記鄧止戈任參謀長。紅二、六軍團派李光清、廖明、歐陽崇庭分別擔任第一支隊、第二支隊、第三支隊的政委,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分別擔任支隊長。
貴州抗日救國軍成立後,組織畢節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國委員會”和“抗日救國團”等民眾團體,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在黔西北革命根據地,由於紅二、六軍團的正確領導和廣泛開展革命活動,畢節人民踴躍參加紅軍、參加革命,在短短的時間裡,根據地就有五千多英雄兒女參加紅軍,加入抗日隊伍。紅二、六軍團在原來的基礎上,相繼新建了獨一團和獨四團,壯大了兩個軍團的力量,並得到了很好的休整,成為紅二、六軍團擴紅的“黃金時期”;貴州抗日救國軍第一支隊從一千多人發展到三千多人,第二支隊從五百多人發展到一千多人,第三支隊從兩千多人發展到四千多人。同時還先後組建頭步橋、鴨池、長春堡、小壩、層台、朱昌、撒拉溪、楊家灣、海子街、七星關等區鄉游擊隊44支,共有游擊隊員兩千四百多人。紅二、六軍團離開根據地北上時,抗日救國軍第二支隊編入紅軍隨軍北上,一、三兩個支隊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直至解放。“貴州抗日救國軍”是紅軍長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級抗日武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