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史》是2018年6月1日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洪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史
- 作者:唐洪森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6月1日
- ISBN:9787502792732
《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史》是2018年6月1日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洪森。
《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史》是2018年6月1日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洪森。編輯推薦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的前身,系由閩浙贛邊蘇區奉調南下中蘇區的紅10軍(稱老10軍)和後來再次組建的紅10軍(稱新10軍),以及...
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組織北上抗日的紅軍部隊。1934年7月,由尋淮洲、樂少華、粟裕領導的紅七軍團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經福建北上到閩浙皖贛邊區,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合,組成紅十軍團,並成立以方誌敏為主席的軍政委員會。11月下旬,紅十軍團分兩路向浙皖邊和皖南行動。1935年1月底,...
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為推動抗日救國民族運動,減輕國民黨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決定以紅軍第七軍團(軍團長尋淮州、政委樂少華)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7月7日,抗日先遣隊6000餘人由江西瑞金出發,經福建長汀、大田、尤溪、水口,直逼福州近郊。抗日先遣隊一路向人民民眾宣傳抗日主張。11月4日,...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卷》是2016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紅軍長征紀實叢書》是紅軍長征歷史親歷者回憶錄、口述史料、長征日記等的大型歷史文獻資料集輯。在選材內容上,要求必須是親歷者自己撰寫或本人口述資料,以保證文獻的史料價值。目錄 回顧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經過的報告 ...
由於中央蘇區紅七軍團已經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主力在戰略轉移行動中,對外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徐海東任副軍長,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同時,對部隊進行整編,撤銷師一級編制,軍直轄三個步兵團、一個手槍團。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地區與陝甘...
《紅色抗日先遣隊殉難紀實》是2019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郜建輝。內容簡介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蘇區危在旦夕。方誌敏、尋淮洲、劉疇西、粟裕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以調虎離山之計,掩護主力紅軍戰略轉移,轉戰閩、贛、皖四...
這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建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鎮中墩村石門峽景區隔壁的山坡上,這裡可以仰視黃山群峰,景色非常優美。1934年12月著名的譚家橋戰鬥就發生在這裡。以方誌敏、粟裕等革命先驅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譚家橋打了一場惡戰。當時,...
是1934年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書報紙,黑色,鉛印。縱列43行,只一張。該文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7月15日”發表的。內容為決心排除一切困難北上抗日,同全中國武裝隊伍聯合起來共同抗日,提出了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政策、立刻宣布對日絕交等五項具體主張。
紅軍抗日先遣隊:紅軍長征前,紅七軍團首先轉移至閩浙贛根據地,與當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由方誌敏領導。東北地區紅軍:1932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滿洲省委將吉林省磐石、海龍縣等地農民武裝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全軍共500餘人。由李紅光、孟潔民負責。1932年11月間,受中共中央...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碑位於江西省玉山縣懷玉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紀念碑總占地面積20.5畝,建設規模2000平方米,碑身長39.8米,寬15米,高度12.75米。紀念碑生動地反映了方誌敏等人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戰鬥於懷玉山區的英勇事跡。1935年1月,方誌敏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宣傳中國...
1934年《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鉛印件是1934年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紙質,鉛印。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五日發的一張布告,標題: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主要內容:全中國的民眾總動員,武裝全中國民眾來同日本帝國主義直接作戰,開展民族革命戰爭,...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是應中央軍委指示“七、十兩軍團應即合編為十軍團”之後於1934年11月4日成立的。部隊簡介 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團根據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決定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由江西省瑞金向閩浙皖贛邊前進,10月下旬轉戰到閩浙贛蘇區。11月初,在德興縣重溪同紅軍第10軍會合。
會議決定:鄂豫皖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立即實行戰略轉移(實行長征),為發展紅軍和創建新根據地而鬥爭,以平漢鐵路以西鄂豫邊界的桐柏山區和豫西的伏牛山區為初步目標,對外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留下一部分武裝再組建紅二十八軍,由高敬亭統一指揮,繼續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武裝鬥爭。長征經過 1934...
二 國民黨軍向廣昌 建寧發動進攻 紅軍 實行保衛戰 三 國民黨軍轉兵東進 紅軍在建寧地區的 作戰 第五節 國民黨軍向蘇區中心區進攻 紅軍實行 全線抵禦 紅軍第8軍團的成立 一 國民黨軍向蘇區中心區進攻 紅軍實行 6路分兵抵禦 二 紅軍第8軍團的成立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第六節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閩浙贛皖邊...
《紅軍長征紀實叢書.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卷》回顧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經過的報告 率紅十軍團北上抗日 北上抗日與堅持三年鬥爭的回憶 對贛東北1934年鬥爭的回憶 北上抗日先遣隊與閩東紅軍會師 紅九軍團護送紅七軍團渡過閩江北上抗日的經過 憶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記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庭美堂,位於尤溪縣坂面鎮坂面村,1934年遺蹟,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西向東,占地面積3425平方米,建築面積2517平方米。遺蹟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舊址庭美堂,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20世紀30年代重建,坐西向東,占地面積3425平方米,建築面積2517平方...
第二、第三次“圍剿” 第三章 湘贛軍區和紅八軍成立 配合中央紅軍的進攻作戰和粉碎第四次“圍剿” 第四章 紅六軍團成立 配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 第五章 紅六軍團西征——執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任務,由湘贛轉移到黔東 基本總結 第三部分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紅二方面軍長征 附錄 後記 ...
1934年10月,由於“左”傾冒險路線的錯誤領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第一方面軍連同後方機關人員8.6萬餘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分別從江西的瑞金、雩都(今於都)和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開始戰略轉移。留下的紅二十四師和十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及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從江西瑞金派出了由方誌敏、粟裕率領的紅十軍團指揮機關及二十師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12月10日,他們與尋淮洲率領的紅十軍團十九師會師於湯口,並繼續北進,遭到蔣介石部隊的“追剿”,終因寡不敵眾,紅軍失利,300多名指戰員傷亡。現存有“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烏泥關...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占地120畝,主體建築面積7274平方米,廣場面積12000平方米,是我國首座全面展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奮戰征程的紀念館,是一座集紅色教育、廉政教育、國防教育和黨史研究、幹部培訓、鄉村旅遊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場館,力求打造史料最齊全、實物最豐富、史實最權威、研究最透徹,並全面反映...
這時,中革軍委和紅軍總部的領導成員是:朱德任中革軍委主席,周恩來、王稼祥任副主席,劉伯承任總參謀長,葉劍英、張雲逸任副總參謀長,王稼祥兼總政治部主任(後顧作霖、李富春代),賀昌任總政治部副主任。7月,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以紅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贛皖邊挺進。9月,中央紅軍組建第8軍團,周...
1934年11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原紅七軍團)第十九師和軍團政治部共3000餘人,由尋淮洲、劉英率領進軍浙西。國民黨浙江省政府驚恐萬狀,急電國民黨安徽省政府“協剿”。安徽省政府調保全團趙青海部於12月1日上午分乘十餘輛汽車,由歙縣過昱嶺關,急馳昌化縣城布防。12月1日,紅十九師在分水百歲坊擊潰...
1934年7月6日,中共中央令紅七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以尋淮洲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紅七軍團奉命從福建連城地區調回瑞金。 7月6日,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經長廷清流、永安,攻占大田。7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宣...
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約6000人,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隨軍黨代表曾洪易、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的率領下,從江西瑞金出發,北上抗日。8月26日至9月2日,先遣隊穿越福建省進入浙江省慶元縣境內,先後在舉水、周墩、慶元縣城、曹嶺、小梅宿營。紅軍紀律嚴明,不拿民眾一針一線,紅軍的...
1934年7月,紅軍態勢日趨惡劣,紅七軍團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約6000餘人)被遣向閩浙皖贛諸省發展游擊戰,而當時實際的戰略意圖,是以聲東擊西方式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蘇區向西南部退卻。這場戰鬥的意圖是積極的,但由於戰略指揮上的失誤,使這場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致使紅七軍團損兵折將。1934年7...
為此,中國共產黨頒布該書,向全國民眾譴責了國民黨面對民族危機採取不抵抗主義,宣布中國共產黨願在三個條件下同真正反抗帝國主義的任何部隊訂立作戰協定,進一步表明了堅定的抗日救亡的革命立場。圖2:紅七軍團發布的《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宣言。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關係出現新變化、中央蘇區危急的局面下,...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
中央紅軍何以突破敵三道封鎖線 五萬紅軍將士殞命湘江 毛澤東三呼“阿彌陀佛”渡湘江前,毛澤東三次正式建議被拒絕 李德何以成為紅軍長征初期中共“太上皇”毛澤東、王稼祥的擔架情 敢於挑戰“最高三人團”的“中央隊三人集團”長征途中,毛澤東第一次在中央有了發言權 黎平會議的召開經過與結果 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征戰經歷...
甘溪戰役是紅軍長征過程中發生在貴州省石阡縣屬甘溪鎮的戰役。作為執行長征先遣隊任務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在任弼時、肖克、王震等同志率領下,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經湘南、桂北,於1934年9月20日,進入黔東的黎平縣境,折而推進黔中腹地,經劍河、三穗、施秉、黃平、甕安、餘慶等地進入石阡縣境。10月7日,在...
兩軍勝利會合,紅七軍團受到蘇區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方誌敏主席親自到部隊駐地慰問,並送來蘇區人民贈給紅七軍團的大量慰勞品。然後,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這裡召開了軍團政治委員會,進行了整編。與此同時,蘇區青年也踴躍報名參軍。短短几天時間,就有1000多人參加到紅軍隊伍中來,還補充了一批武器彈藥。紅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