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徑與對策研究》是2015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 作者:洪名勇、熊德斌
  • 出版時間:2015年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14160581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反思中國多數山區的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路徑需要調整,不能走傳統的低效率開發資源之路,不能走污染環境之路或者先污染後治理之路,不能再走破壞生態之路,不能再走路親富人之路。而應該走一條高效利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之路,應該保護生態環境之路,走一條親窮人之路(富民之路)。本書主要圍繞我國山區發展的現實困境、回顧與反思、山區經濟、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成功經驗及理論反思、路徑選擇、現實障礙及對策等方面展開研究。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山區發展的現實困境
第一節 困境之一:豐富的山區資源,貧窮的山區經濟
一、豐富的山區資源
二、貧窮的山區經濟
第二節 困境之二:山區經濟快速發展,生態嚴重破壞
一、山區經濟快速發展
二、生態嚴重破壞
第三節 困境之三:富了政府、富了企業、窮了農民
一、政府和企業共贏
二、農民生活較困苦
第四節 困境之四:欣欣向榮的勞務經濟,貧窮萎縮的山區
一、繁榮的勞務經濟——農村勞動力轉移
二、貧窮萎縮的山區
第二章 山區發展道路的回顧與反思
第一節 綠色發展、保持生態——經濟低速發展之路的功與過
一、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發展狀況
二、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發展狀況
三、民國期間山區經濟發展狀況
四、反思:經濟低速發展之路的功與過
第二節 破壞生態,災害嚴重——“大躍進”帶來的經濟破壞
一、農業“大躍進”與工業“大躍進”
二、“大躍進”帶來的嚴重破壞
三、反思:“大躍進”帶來的經濟破壞
第三節 家庭承包制後傳統農業發展:吃得飽,穿得暖
一、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產值高速增長
二、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三、反思:家庭聯產承包制帶來的農業發展與生態破壞
第四節 瞄準市場,依託資源:鄉鎮企業崛起的功與過
一、鄉鎮企業崛起的基本條件
二、鄉鎮企業崛起的基本表現
三、反思:鄉鎮企業崛起的功與過
第五節 工商資本下鄉:誰得了好處,誰受到了損害
一、工商資本下鄉的原動力
二、工商資本下鄉與山區經濟發展
三、赫章 式污染:山區那段不堪回首的污染之路
四、反思:工商資本下鄉誰得了好處,誰受到了損害
第六節 資源型經濟:發展差距拉大抑或縮小
一、欣欣向榮的山區資源型經濟
二、難以逾越的困境:資源詛咒
三、山區省份發展現狀比較
四、反思:拉大了差距,還是縮小了差距
第三章 處於十字路口的山區經濟
第一節 經濟成長與生態環境保護是山區發展的矛盾所在
一、經濟成長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二、經濟成長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三、環境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分析
四、山區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的矛盾分析
第二節 富財政、富企業、窮居民:山區發展道路亟須校正
一、政府的兩難選擇
二、“競爭性”地方政府的博弈
三、山區發展道路亟須校正
第三節 市場的新需求是山區發展的新機遇
一、綠色食品是山區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二、生態旅遊是山區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第四節 資源的有限與生態壓力:迫切需要山區轉變發展方式
一、山區資源的有限性
二、生態壓力集聚增加
第四章 從困境突圍: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山區典型
第一節 中國東部山區生態富民發展的典型案例
一、長汀模式:主動轉型實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轉折
二、興寧模式: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高度融合的典範
三、乳源模式:水資源與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典範
四、常山模式:發展轉型與全方位生態發展的典範
第二節 中國中部丘陵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典型案例
一、進賢模式:鄱陽湖畔的生態友好型富民模式
二、鄂東北模式:市場主導下的多元生態發展模式
三、霍山模式:大別山上生態發展轉型的明珠
第三節 中國西部高原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典型案例
一、湄潭模式:茶尖上的益貧式生態發展模式
二、赫章 模式:資源詛咒下生態富民轉型典範
第五章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成功經驗及理論反思
第一節 山區概念界定及經濟特徵
一、山區概念及基本特徵
二、山區經濟的基本特徵
三、生態文明與發展方式
四、生態是反貧困的核心
第二節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成功經驗理論總結
一、消費結構升級成為山區綠色發展核心原動力
二、山區生態富民嵌入快速成長的綠色需求之中
三、生態產品品牌化成為山區綠色發展的助推器
四、生態產業政策形成了山區生態富民的保護欄
五、生物技術進步構成了山區生態富民的助推力
六、勞動力適度轉移減輕了山區生態環境的壓力
七、山區基礎設施改善降低了生態富民發展成本
第三節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經濟學思考
一、發展視角下消費者選擇動態性反思
二、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實現共生共榮
三、消費者理性推動生態需求動態演化
四、生態產業市場機制信息的動態特徵
五、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市場機制的實現基礎
第四節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實現路徑的經濟學分析
一、山區生態是發展經濟學的重要內容
二、微觀經濟主體行為模式的動力基礎
三、生態富民產業鏈動態協調平衡系統
四、市場機制實現生態富民的基本條件
第六章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徑選擇
第一節 中國山區發展的新目標及路徑設計原則
一、山區發展的新目標——生態富民
二、山區發展的總路徑——綠色發展
第二節 山區路徑設計的市場導向原則
一、生態安全,綠色屏障的需求
二、食品安全,健康飲食的需求
三、追求質量,高品位生活的需求
四、訴求轉變,發展權利的需求
第三節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具體路徑
一、基礎之路:生態農業之路
二、主導之路:生態工業之路
三、富民之路:生態旅遊之路
第七章 中國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現實障礙及對策
第一節 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十大現實障礙
一、工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資源發展
二、生產理念落後,農產品缺乏競爭力
三、服務業發展不足,拉動就業能力不強
四、政績考核方式單一,催生地方短視行為
五、城鄉差距過大,生產要素過度流失
六、農戶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七、優質農特產品市場發育不足
八、山區基礎設施落後
九、政府、企業與農戶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
十、區域間協調生態與經濟利益分配機制缺乏
第二節 山區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的對策建議
一、發展生態工業,形成多元化發展
二、改革傳統農業,發展生態優質農產品
三、加快服務業發展,打造生態旅遊品牌
四、轉變考核思維,走向綠色GDP和生態環境並舉
五、發展要向山區傾斜,減緩城鄉與區域發展差距
六、向農民投資,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七、構建綠色高質農產品市場,實現農產品生態價值經濟化
八、最佳化山區基礎設施,增強山區吸引力
九、富了政府與企業,也要富裕農民
十、構建區域間生態產品交易市場與利益補償機制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