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是徐復觀所著作品,出自於《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
- 作者:徐復觀
- 作品出處: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 編者:乾春松
《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是徐復觀所著作品,出自於《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是徐復觀所著作品,出自於《徐復觀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者簡介 徐復觀(1902—1982)原名佛觀。湖北浠水人。他的生涯頗具傳奇色彩。他早年求學於浠水、武昌、日本;繼而投身軍旅,曾任蔣介石的高級幕僚,參與機要。1949年之後移居台灣。並在台灣和香港任教。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為歷代儒客信眾推崇。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二千餘年而不變,經歷了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產生背景 《漢書·藝文志》:...
第二十三章 禮記中之禮樂之道與天地之道(下)並論孝經之孝道 第二十四章 易傳之即易道以觀天之神道(上)第二十五章 易傳之即易道以觀天之神道(下)第二編 第一章 陰陽家與秦漢學者順開應時之道及其歷史演變意識 第二章 秦漢學者之言學術之類別節度,以形成學術人文之領域之道 第三章 秦漢至魏晉學者...
五、身體複製所導致的問題:倫理的、自然的 118 第五講 積善之家:宗法、家族與孝道123 一、宗法與中國家族制度的演變 124 二、孝道:治家與治國 138 三、重思“三綱五常”:人倫與儒家的社會生活 145 第六講 國家與天下151 一、中國古代的國家觀念 151 二、中國近代“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及其發展 162 三...
”這一理論更徹底地抹煞了道德的社會根源,使之變成純粹個人的思想問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修善寺自然而然產生並興盛起來。2、修善寺的佛學解釋。《增一阿含經》、《北本涅盤經》、《智度論》、《法華經》、《釋氏要覽》等都曾雲,“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此一四一句偈總括一切佛教,...
第二十三章 禮記中之禮樂之道與天地之道(下)並論孝經之孝道 第二十四章 易傳之即易道以觀天之神道(上)第二十五章 易傳之即易道以觀天之神道(下)第二編 第一章 陰陽家與秦漢學者順開應時之道及其歷史演變意識 第二章 秦漢學者之言學術之類別節度,以形成學術人文之領域之道 第三章 秦漢至魏晉學者...
一個具有完全獨立的新型人格的佛教知識分子群體正在形成。歷史貢獻 回首過去,歷史上佛教曾對中國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對哲學思想、教化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哲學思想 從哲學思想方面來說,佛教思想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倫理道德的規範,對心理活動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和完整...
歷史影響 《左傳》對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左傳》繼承了古代史官“不虛美,不隱惡”的優良傳統,面對紛繪史實敢於秉筆直書,所記事件與人物具有很高的歷史真實性,是研究春秋時期乃至整個先秦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它以許多被編在不同紀年中的事件...
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藝術特色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不僅篇幅較長,而且注重記述,算得上一篇結構完整的記敘文,人物形象鮮明,思想傾向通過人物表情、動作、對話自然地顯露出來,具有較強的藝術...
二、德治思想發展的三個時期 三、古代“德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啟示 第三節 孝文化與法治中國建設 一、“回家過年”與中國孝文化 二、中國傳統“孝”文化及其歷史作用 三、孝文化與古代中國法制 四、孝文化與中國當代社會 五、中國當代該不該為孝道立法?第四節 “三嚴三實”是促進法治中國的重要途徑 一、...
跟當人兒子的人談卜,就依據於孝道;跟當弟弟的人談卜,就依據於順從;跟當臣子的人談卜,就依據於忠心。史書上稱頌他的風度、聲望、志氣、品節,足以使貪夫受到感動而改邪歸正,使庸俗之士受到勸勉而棄舊圖新。丹溪在婺州學到了宋儒道學的源流,而置身在醫務界,有人以就醫的身份來求見,他總是拿保全精氣...
文化演變 按孫隆基先生的說法,中國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殺子文化,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中國的孝道以戀父的形式,實現的卻是心理上的戀母情結。戀父為形,戀母為實。陰陽兼具,又陰陽俱失,只能是奇異的太監文化。殺子文化與孝道攜手同行,如同施虐狂遇見受虐狂,表現出奇異的虐戀傾向——...
《研究:以宋元社會為背景的考察》是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武。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郭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宗系所完成的博士論文而成,當中特顯了他在此間所獲得的道教和宗教學之知識訓練。其從一個非常具體而並不算有很多學者研究過的問題入手,以《淨明忠孝全書》為中心點,曾曾深深地探索...
” 他認為《莊子》寓言多有可取之處,因而在系統闡述其道教思想時,往往化用《莊子》中特定的文本以使得語言的表達更加豐富形象,易於為人所接受,此即所謂“碎用”。葛洪《論仙》篇論及死生問題時謂:“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令有曆紀之壽,養朝菌之榮,使累晦朔之積,不亦謬乎?”其中“蟪蛄”與“朝菌”的...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老子所說的“道 ”有以下幾層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體),世界由以出發、由以產生的基礎;第二,世界的本質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體現實性)的決定力量,第三,世界形成、產生和發展全部歷史的述說,也即對道以自身為本原、以...
3、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研究(教育部重點項目),主研 4、巴蜀文化近史.宗教文化卷(省政府重點項目)5、道學、道教生態文化研究(省社科重點項目)主要外出講學、交流情況 1985年應法國遠東研究院邀,訪法並發表“四川道教的歷史與現狀”論文。1994年參加台灣中正大學海峽兩岸首屆道教研討會,發表“符圖氣場與天人合一...
居喪又稱守喪、值喪或丁憂,是人們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而產生的一種習俗。在居喪期間,死者的親屬或其他有關人員一般要遵守某些特定的規範或禁忌,這些規範或禁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秦始皇曾以法令的形式首先在國喪中強制人民實行居喪制度。如《晉書·禮志》:秦燔書籍,率意而行,亢上抑下。…...
其他如儒學論壇、國學周、禮樂會講等利用假期,遍邀各地儒門同道以及關心儒家文化之學者、賢達,共聚一堂,探求儒家問題,澄清種種誤讀。同時,書院山長楊汝清先生十幾年來以孝道與先秦儒家思想為學術依託,在全國各地開展學術講座200餘場,指導高校國學社團讀書交流學思分享活動100餘次。學規 日、以孝立身,惟德是從 ...
周人並非生來就是無神論者,他們也信神鬼,只不過採取了“事神敬鬼而遠之”和不為神鬼所惑的理智態度,周人的這種態度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神權”讓位於“政治”的歷史規律。周人滅商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以周族極少的人口來統治廣袤的中原大地,面臨的是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政治關係,而非人...
讖緯在古代被當作經學的贅疣,在現代學術中被看成神學經學,僅其中的自然知識和宇宙思想的碎片被稍加肯定,對讖緯的研究也多停留在文獻考訂與思想概述的範圍內。對於讖緯文獻的價值,成果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讖緯文獻的源流,二是讖緯文獻中的非儒學思想。成果認為,歷史上關於讖緯起源於上古、先秦或西漢哀、平時代...
”《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編撰的一部宣揚封建孝道的書。此書集歷史上24個人 物的“孝行”編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宣揚,在民間廣為普及。因此,歷代統治者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使郯國名聲大噪的還有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在...
察舉制是以遠古“尚賢”思想為基礎,在對先秦諸子百家“尚賢”理論進行繼承發展並進一步深化的基礎上的。在中國古代,尚賢思想歷史悠久,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就是體現著“選賢與能”精神的一種遠古選舉制度,殷周時期仍有保留。春秋戰國時期也強調尚賢、貴賢、選賢,而秦朝尚賢思想曾受到衝擊。西漢建立後,統治者...
《孝經》西漢在孔壁中發現的藏書,至今作者仍有爭論,但偏向於曾子學派的著作。為論述古代孝道的專著。《孟子》《孟子》戰國時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爾雅》《爾雅》戰國到西漢的學者編寫的一本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典的詞典,《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
在拜寄關係成立後,乾兒女對乾父母就要行孝道,兩家像親戚一樣走動,乾兒女長大後,也要對乾父母從生活和經濟上給予關心和支持,而乾父母在乾兒女的婚姻嫁娶、生兒育女和蓋房遷居等問題上,也要予以過問和必要的支持。若是對樹、石、水之樣的乾父母,無論逢年過節、婚嫁生育,還是犯病遭難,都要於樹下、石前...
在這一歷史時期,《禮記》與《儀禮》在經學系統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於東漢後期大戴本不流行,小戴本便用來專稱《禮記》,而且還和《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思想家都試圖從中尋找到有益於自身與社會的思想資源。⑴《禮記》中的許多篇章,是...
“祭祀活動”,“宇宙觀”,“母權制”, “原始宗教”,“稻作文化”,“遠古思想”,“西遷歷史”,“國家至上的價值觀”,“孝道與愛情”,“民俗節日活動”,“社會習俗”,“族內婚向族外婚轉變”,“原始唯物思想”,“婚姻形態演變”,“‘親’的起源”,“扶危濟困”,“懲惡揚善”,“因果報應主題”...
學習中國哲學史三十年(代序)(3)試論中國哲學史的對象和範圍(18)中國哲學史發展規律的探索(26)在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所遇到的幾個困難問題(61)論哲學史的繼承問題(68)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85)歷代農民革命戰爭對中國哲學史的作用(97)研究哲學史首先要尊重歷史(105)古代神話傳說中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120)...
四、明清以來金門“被動寇亂”的歷史反思 五、連城四堡鄒氏家族的媽祖信仰 六、閩北建甌厚山村的三聖公王廟會 七、福建的正順尊王與安溪茶王公崇拜的文化意義 八、從客家族譜所見的兩個史實問題 九、孫中山在福建的史跡及其影響 十、《台灣通史》(六卷本)導論 卷三 思想文化及其他 一、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