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文學:2012最佳散文

中國好文學:2012最佳散文

《中國好文學:2012最佳散文》薈萃了2012年最好的中國散文,王兆勝先生精心遴選的篇目,代表了2012年中國散文的高度,入選文章風格多樣,寫法豐富,既有名家力作,又有新人的結撰。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好文學:2012最佳散文
  • 作者:王兆勝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61118
  • 外文名:The Best Chinese Literature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399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好文學:2012最佳散文》編輯推薦:一本圖書,讀懂2012的中國文學;李敬澤總主編,各文學門類泰斗傾情加盟;最權威的文學年度精選;2012,中國文學不止是莫言。

作者簡介

王兆勝,男,1963年生,山東蓬萊人。1982至1989年就讀于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編審,文學編輯室主任。已出版《林語堂的文化情懷》、《閒話林語堂》等作品。

圖書目錄

序言
靜水流深
大山行孝記
千聲萬聲呼喚你
對坐
母愛如流
鵝殤
媽媽花
鐵簫聲幽
講故事的人
三十三年父女情
我總是無法緩和自己的呼吸
微與末
一雙三十年沒握過的手
如此疼痛,如此安慰
水稻揚花的季節
怎樣走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卑微的人
懸浮
關於路遙
父親的榮與辱
“棄石”偶得
草有千千結
鏵犁與木杴
夢與詩
空中農家院
理念是天堂的花朵
那些消逝的歌
英國青年喬治來訪及其他
終於輪到我來說“瘋癲”了
肩上梅
冬天的一些事情
易水寒
北方的泥火盆
天鵝
一路絮語總流連
家在周莊
雲遊天下
僭越的眼
日暮鄉關何處是
行行重行行
尋味原生態黔東南
徜徉於靈魂之水
古鎮隨想
延安行
海天之獻
康乾的印記
清水頭
草原藏香
我在高原
思與智
盛大的遊戲和象徵
一個人的三條河
卓文君的勇氣
小春秋
老話題
北大中文系,讓我把你搖醒
永遠的異鄉人
做人的規則
勝負師與黑白藝
眾人敗給了一條狗
苦役
坐在你的對面

序言

2012年是個特殊年份,其中發生過許多大事和奇事。當歷史的腳步小心翼翼踏上2012年12月12日12時12分12秒,在六個“12”的並排中,我們驚異於時間的巧合。不過,與轟轟烈烈的世事相比,散文天地卻有些特別,它既無驚天駭浪,亦少擲地有聲者,而是出奇的平淡、寧靜、從容,甚至有些“一切有中歸於無”、“絢爛之極歸於淡”和“此地無聲勝有聲”的意味。前些年散文熱火朝天,我們看到了它失范的危險;今天的散文如此“擲地無聲”,我們又感到欣慰,並看到了希望之所在。
一、“小中見大”別有洞天
若站在以往“散文”的狹小天地看,“大文化散文”功不可沒,它以大視野、大文化、大情懷、大格局令人耳目一新。不過,如果散文都按這一方式寫下去,那又是散文的末路和絕路,因為邊緣文體、散步文體和業餘文體畢竟是本質。最重要的是,散文的一味求“大”,很難避免失真、模式化、空洞和乏味之弊。這也是近年來“大文化散文”漸漸失勢,散文開始尋回“自性”的原因。在此,2012年散文表現得尤其突出,它著重於一個“小”字,但又不拘於此,而是見微知著,別有一番天地情懷。
中國古人常講“管窺蠡測”、“一葉知秋”,劉勰曾用“文心雕龍”,他們都是非常注重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的。2012年的散文無論在選題、人物塑造、情景描寫以及敘事方式上都體現了這一點。像李敬澤的《小春秋》、王月鵬的《卑微的人》、李登建的《眾人敗給了一條狗》、王永勝的《鏵犁與木杴》等都是如此。而曾寫出《大河遺夢》、《祖槐》等很多大文化散文的李存葆,今年卻獻給文壇一株別樣的花草,那就是寫自家養花、種菜、育果的《空中農家院》。莫言因獲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震動中外,但在獲獎演講時,他卻沒有進行宏大的敘事,而自稱是個講故事的人,且主要講的是自己如草芥一樣的母親。最典型的是例子有二:一是母親曾無緣無故被打,後來莫言長大,撞見仇人,要上前報仇,母親卻拉住他,平靜地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二是乞丐上門要飯,莫言家正在吃餃子,是一年少有的幾頓之一,並且每人只有一碗,於是,莫言用半碗紅薯打發他。沒想到,乞丐憤怒地指責莫言沒良心。在莫言訓斥乞丐並讓他“滾”時,母親卻“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裡”。莫言的母親是個草木之人,但她與許多中國母親一樣,有著大地的仁慈,這是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根脈所在。
楊獻平筆下的母親世俗多事,而又缺乏智慧,然而,她卻到處受氣,飽受凌辱與蔑視,她像一株草、一塊土一樣,一生被人踏在腳下。所以,作者用《如此疼痛如此安慰》這樣的題目寫他的痛苦、無奈與憂傷。不過,文末作者有這樣的感悟:與前些年相比,他對故鄉有了一些“滋味古怪的理解和寬容”,並從“內心和靈魂”中找到“偎貼的安慰”。從“疼痛”到“安慰”,作者雖沒有莫言的博大和智慧,但也是一種“開悟”和“提升”方式。張艷茜的《關於路遙》中路遙之父,他只有一米五,卻養育了八個兒女,肩負千斤擔,卻總是生機勃勃。梅潔通過一個英國青年的拜訪這件小事,寫出了義工與慈善事業的偉大,從而有了由“小我”走向“大我”的神聖感。韓小蕙的《理念是天堂的花朵》通過英國奧運會談理念問題,也是“小”中見“大”的形而上思考。她說:“現在,這場盛大的國際大派對已經完結,倫敦奧運會離我們漸行漸遠了。英國人不僅圓滿地完成了奧運會的所有程式,還拿到了不可思議的二十九塊金牌,極大地滿足了民族自尊心。而狂歡之後,英國人在想什麼呢?”“他們當然不會想到,有一個中國女作家正在他們身旁,打量著他們,思考著,探求著他們國家的理念——包括新的和舊的,正確的和荒謬的,進步的和倒退的……諸種問題。”“而我想得最多的,還是我們中國人從此中收穫了什麼?”孫麗華的《三十三年父女情》寫的不是生父,是一位繼父,給了養女以不盡的溫情、呵護、教誨,這是家庭單位長出來的美好的人性之花。
通過微末小事寫社會和國家大事,感悟天地大道,成為今年散文的一個明顯特點。這就使散文去掉了浮華,而變得更加真實平易;克服了凌虛高蹈,而多了具體感人的氣質;超越了“拾進籃子便是菜”的“大文化散文,,的冗長,而使作品結構更為嚴謹。因為散文不僅需要反映時代風雲的黃鐘大呂,更需要貼近時代、社會、人生、自然、天地的小敘事,即在有血有肉、溫潤可感中包含自然大道的天地至文。
二、“靜水流深"意味雋永
中國新文學和新文化如同一場暴風驟雨,它不僅衝破了堅硬的傳統堤壩,也像一匹脫僵的野馬難以束縛,這是具有悖論性質的二律背反。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總是從正面看待“五四”以來新文學和新文化衝破傳統束縛的價值,對其存在的局限和負面影響則少有反思,這就造成了文學和文化選擇的困惑。2012年散文的另一重大變化是,對於傳統文學和文化思想及其觀念的吸收與超越,從而帶來了更富理性、包容性和內斂的文學景觀。
最值得稱道的是郭文斌的《大山行孝記》,這是一顆閃著金光的珠玉,是2012年也是中國新文學以來一個重要收穫。應該說,從中國新文學的發生至今,“孝”一直是個飽受質疑、批判甚至蔑視的字眼,然而,郭文斌卻以他的兒子郭大山為例,提出“行孝”的理念。這與長期以來的文學和文化觀有點兒“背道而馳”。表面看來這樣的“擲地”難以“有聲”,但其文化思考卻是超前和具有戰略眼光的。因為一種社會和文化如無“孝”,那么有序、人倫、道義和天理就很難維持,真情與摯愛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重拾我們民族所具有的“孝”,讓中國文學和文化重新擁有感恩、知足、快樂與幸福的智慧,這是一個重大課題。而這一切,又是通過作者兒子大山的“行孝”來實現的,這個現代青年令人驚異:他何以能如此行“孝”,其所作所為堪與古代孝子媲美。值得一提的是,與古代孝子大為不同,現代孝子郭大山是個大學生,且是不為“傳統”束縛的現代孝子。這主要表現在:一是自覺自愿,二是心中快樂,三是自由自在,四是有現代意識、天地情懷和大道藏身。在此,最重要的是現代理念,大山的“行孝”不只對自己的親人,而是像風挾著花粉一樣,讓“愛”傳出去,將“孝”與“愛”給予那些廣大客群,尤其是弱者。換言之,郭大山在家“行孝”,在社會上則是個“播愛”的義工,他是一個有現代意識的“行孝”和“施愛”人。文章寫郭大山平時省吃儉用幾近於吝嗇,但卻一次借給貧困同學萬元,這裡有自己點滴節約的五千元,還有向爸媽要來的五千元。作品進一步寫道:“2012年春節,他又跟媽媽說,借給同學×××的那一萬元,咱們就不要了吧,一萬元對我們不算少,但沒有也能過得去,可對×××來說,卻是一個大數字。這次我就不單單是慚愧了,而是覺得有一種力量拽著我的衣領,硬是把我帶到一個開闊地帶……就讓妻告訴兒子,我們不但同意他的意見,而且欣賞他的做法。”“實習結束時,兒子又給我出了一道考題,問我能不能給他的每位學生送一本我的《(弟子規)到底說什麼》。我問一共多少人。他說大概五百人,如果算上另外一位實習老師的,大約八百人。我想了想,這等於把這本書的稿費全部捐贈了,心裡多少有些不忍,但表面上還是十分痛快地答應了。他鼓勵我說,老爸這次表現不錯啊,有些真放下的樣子了。真是羞愧。…‘在兒子的鞭策下,我把剛剛出版的散文集《守歲》、隨筆集《尋找安詳》修訂版的首印版稅全部折合成書,捐了出去,包括第三次重印的長篇小說《農曆》,直捐到出版社無書可供,真正體會到了一點放下的感覺。但我深知,離真正的放下,還遠著呢。”看到這裡,我們不能不為郭大山自豪,也為中國文化驕傲,因為中國年輕一代的成長不只是一種希望,更是一種現實。
與以往的創新追求不同,2012年散文更強調堅守與內斂,於是人情、人性、生命的含蓄表達成為一種傾向。像彭程的《對坐》是通過父母的年高體味生命況味的,而這種生命的流水卻並不張揚和誇飾,而是以草下流水的方式得以呈現的。換言之,這種亘古常新的人類親情和生命流動,在作者筆下更多的不是“說”出,而是“流”出和“悟”出的,是無言之言和無聲之聲,就如同書法作品中墨線中的“留白”,即所謂的“計白當黑”。一如一場美好的春夢,在生命的時空中所留下的餘響和想像。還有黃金明的《父親的榮與辱》,也是留白的作品,父親是一個極具創造力和個性鮮明的農民,但他卻被歲月的風霜雨雪鐫刻得面目全非,令人扼腕嘆息。吳佳駿的《水稻揚花的季節》本身就具有隱含性,它是寫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被媽媽撿來的姐姐的悲慘命運。一面是吳家對她的無限的關愛,一面又是命運尤其是村中屠夫對她的姦污和蹂躪,可在強權底下的弱者無能為力,只有痛苦的絕叫和無奈的嘆息。當姐姐自殺後,文章是這樣結尾的:“我們從沉痛中醒過來時,天近黃昏。如血的殘陽照在姐姐身上,像覆蓋著無數散落的花瓣。我和父親編了一個竹架,抬著姐姐回家。那正是水稻揚花的季節。晚風吹拂,蛙鳴聲聲。所有的稻花都在為姐姐招魂。”在似乎沒有憤怒與憂傷、反而帶了詩意的平靜敘事中,包含了多少弱者的無奈與控訴!作品的魅力也在這樣含而不露、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書寫中得以放大和增殖。
還有周東坡的《易水寒》、路文彬的《永遠的異鄉人》、朱以撒的《行行重行行》、王族的《苦役》、穆濤的《老話題》、張清華的《雨夜思》及熊育群的《僭越的眼》等都是留白的佳作,許多思想內蘊和觀念形態只有透過字縫,穿越行距和時空,才能有會心之頃,真正有所體悟和領會。如穆濤在談到“黃帝的三十年之悟”時,有這樣一段話:“灰色是不動聲色,包羅萬象,黑和白摻和在一起是灰,紅黃藍摻和在一起還是灰。顏色越雜,灰得越沉。物質,當然還有思想,充分燃燒之後是灰的。天破曉,地之初是灰的。天蒼蒼,野茫茫,蒼和茫都閃爍著灰的光質。在希望和失望的交叉地帶上,是一覽無遺的灰色。一個人啊,灰什麼都行,心萬萬不能灰的,心要透亮,不能雜蕪。”初看起來,這些話似是而非,但細想又似非而是。這是智慧的閃亮,那就是無論何時,心靈和精神是萬萬不能灰的,要透亮,要有大光的照臨。
三、“淚中含笑"詩意盎然
與以往相比,2012年的散文更貼近日常生活,更注重社會底層,更關愛弱者,所以就少了英雄的禮讚和高亢的歌唱,而多了沉甸甸的分量,像寒風中拚命搖晃的枯草,將它單薄的身影不斷地撲向大地。宗璞的《鐵簫聲幽》以低音與沉實的色調書寫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哥哥,柴靜的《日暮鄉關何處是》對文化流浪者充滿形而上的哲思,而那些寫卑微人生(甚至物生)的作品,如《鵝殤》、《卑微的人》、《懸浮》、《苦役》、《水稻揚花的季節》等更是如此。這種悲情使今年的散文更加深刻、溫情、有方。不過,最值得稱許的是,沉重的生命不倒,而是包含詩意,一如早春時節綻放的玉蘭花。
熊育群的《僭越的眼》以仰天俯地的方式審視大地經絡,於是他自稱是在讀大地經絡的紋理。在參悟天地之大的同時,又感嘆人類渺小。作者寫道:“無涯無際天地尺度的誘惑,巨大磁力的無邊想像,讓人飄忽……微觀與巨觀的人生,僭越的眼睛,內心造就的衝突與和諧,像另一幅風景打開。眼裡,再也不只是尋常所見的景物。靈魂開始變得輕盈飄渺,泠然、豁然。”這是一種充滿詩意的生命詠嘆調,令人在黯然神傷中平添了超越性意向。楊文學的《鵝殤》寫得楚楚動人,雖然它只是一個關於農村老母與家鵝的故事。這裡沒有絢麗,甚至少有美妙的形容詞,然而,在仁慈的母親和通人性的鵝之間,卻貫通了關於純樸、愛、感恩的低吟淺唱。王月鵬的《卑微的人》著意刻畫的是農民和農民工,但他們身上的溫情和暖意卻超越了貧困與痛苦,這也是一首不成曲調的優雅之歌。洗車工被一個姑娘誇了一句:“你也是一個愛乾淨的人。”於是,作者寫道:“他有些似懂非懂。似懂非懂的他使勁地點了點頭。他覺得這個女孩真好,她只對他說了這一句話,卻勝過太多的話。在鄉下的時候,他常常看著天空,想像山的那邊是另一個世界;如今流落城裡,當起了洗車工,他拿著抹布在車體上熟練地擦拭,他的手心感覺到了那些塵埃的顫抖和掙扎。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車,帶著不同地方的塵埃,來到他的面前。他屏住呼吸,甚至能夠聽到那些塵埃的微弱呼吸,感受到它們的體溫,就像一個個具體的人。洗完了車,他就坐在洗車店的門前抽菸,瞅著下水道的蓋子發獃。那些來自不同地方的塵埃,都被沖刷進了這個蓋子底下。倘若揭開這個蓋子,該會看到怎樣的一個世界?他覺得下水道真是一個奇異的所在,可以容納所有骯髒的東西。因為容納了所有骯髒的東西,它對整個世界一定有著一份獨特的理解……他常常這樣胡思亂想,從早晨到黃昏,從春天到冬天,就這樣想來想去,漸漸對眼下的洗車營生,湧起了莫名的感動。他不曾去過遠方,很多遠方的物事,都以塵埃的方式留存在車的身上。那些來自遠方的車,那些選擇落定在車上的塵埃,帶來了遠方的訊息。”這是作家用心靈進行感應的“淚中的笑”,是不見色彩和飛揚的靈動的詩的吟唱。
還有朱以撒的《行行重行行》、陳長吟的《清水頭》、臧小平的《媽媽花》以及王宗仁的《草原藏香》等,不看內容只看題目即能感到沉重的詩意吟唱,在這些淚中含笑的吟喔中,其實寓含的是作家內心智慧的靈光。
楊朔曾提出,自己是像寫詩一樣寫散文。余光中等許多人的散文也太像詩。這固然使文章更有詩意,但往往讓詩意濃得化不開,所以造作、生硬和牽強就難以避免。另一方面,由於過於強調智力,尤其是一些大文化散文沉溺於資料和理性,往往缺乏鮮活的靈機和創造,也就少有詩意。其實,好的散文應讓詩意增加重量,又讓詩意變得清淡自然。在這方面,2012年的不少散文都有此特點。一如果實纍纍的槐花,它散發著大地的清氣、性靈與芬芳。
當然,2012年散文也有“擲地有聲”之作,但我覺得“擲地無聲”者更多,這是難能可貴的!因為人生的舞台上固然需要主角,但作為邊緣文體的散文更應發出眾聲。不過,優劣短長有時是並存的,如要指出2012年散文的不足,我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缺乏主角的歌唱,尤其是對社會轉型的重大問題缺乏關注,這就弱化和降低了今年散文的質地和境界;二是文體缺乏精煉導致的“散漫”,使得不少散文難成經典之作。我曾提出“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的散文觀,希望散文在形、神上精緻凝練,在心靈上散淡自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