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散文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散文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散文》內容簡介:“中國好文學”叢書,前身系“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實績的年度精華。我們在叢書原有的特色上對其進行了全新的包裝,更加時尚雅致。2013年的“中國好文學”,分為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兒童文學、文學批評七個分冊,向讀者集中展示中國當代文學寫作的品質和高度。本年度收錄的作家包括遲子建、畢飛宇、蘇童、莫言等諸多名家的新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散文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399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 作者:王兆勝 李敬澤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7370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散文》編輯推薦:“中國好文學”叢書,前身系“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實績的年度精華。我們在叢書原有的特色上對其進行了全新的包裝,更加時尚雅致。2013年的“中國好文學”,分為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兒童文學、文學批評七個分冊,向讀者集中展示中國當代文學寫作的品質和高度。本年度收錄的作家包括遲子建、畢飛宇、蘇童、莫言等諸多名家的新作。

作者簡介

叢書聘請李敬澤擔任總主編,有李先生親自擔綱短篇小說分冊的編選工作。李敬澤,1964年1月出生,祖籍山西。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4年畢業後在《小說選刊》工作,任《小說選刊》雜誌編輯,1990年調至《人民文學》雜誌,歷任《人民文學》雜誌編輯、第一編輯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
王兆勝擔綱散文分冊主編。王兆勝,男,1963年生,山東蓬萊人。1982-1989年就讀于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後獲得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3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1996年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審,文學室主任,林語堂研究學會顧問,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迄今為止,已出版著作12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年度文學評論》等轉載。有散文隨筆集《天地人心》,散文作品入選中學課本、高考模擬試題和各種選本。曾獲首屆冰心散文理論獎、2007年《當代作家評論》獎等。

圖書目錄

吹盡黃沙始見金(序)
時代憂患
文學的祝福性
手指上的溫暖
準將的肩章
——記戴高樂將軍
春寒中的法國人
紅木“王朝”
健行者壽
誰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
八大山人二記
一滴淚濕透三千年
百感交集看恆河
久違的星星
“逃離”
半醉半醒書生夢
人不可貌相
人間冷暖
為媽媽致悼詞
不,我只有一個娘
兄弟
逝不去的彩雲
——記我的父親孫犁
還魂記
行走京城
閻荷
抱著父親回故鄉
思念是一種永遠綻放的荷
懂得懷念的時候
緬懷李星華老師
平順山深有人家
愛之說
途經秘密
桌球江湖
懷高賢均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學者王世襄(外一篇)
天地情懷
大河之悟
草木性情
水和水的子孫以及冰雪河流(之一)
達古的春天
陽光下的魅影(外一篇)
藏狗
一條河的記憶
古樹深情
鄉村燕事(外一篇)
香山上的香山居士(外一篇)
寂靜的村莊
老棗樹(外三篇)
奈何時間
隨筆三則
樹木
一座城一個門
鄉村夜色
大白菜情結
在雲里喝茶
冬天裡的一團火
飛越密西西比

序言

像農人秋后豐實的收穫,每年歲末都是我檢測散文創作實質的關鍵時刻。
一年中雖斷斷續續讀過不少文章,但印象卻總是零碎的、模糊的,而年底則一覽無餘,將讀過的重讀,沒讀過的好好欣賞,如過秤和篩選一樣,佳作留香,不滿者淘汰掉。最後,手上剩下為數不多的篇章。這也頗似農民的穀粒歸倉,不知要去除多少秸稈和皮殼。
與去年相比,2013年的散文增加了硬度、溫度、濕度,也多了亮色和純度。
一、憂思帶著作家探索
上世紀八十年代散文是具有憂患意識的,但不知不覺間,散文開始與政治、社會拉開了距離,變成了主要寫個我,甚至自語自話的文體。於是,不少散文鑽進自己狹小的天地,樂於寫自己那點兒小感覺和小偏好,甚而至於這漸漸成為一種時尚。從本性來說,將散文與政治、社會拉開距離,不要成為傳聲筒,這是有道理的;但完全不顧政治、社會發展,甚至與之形成緊張的對立,也是錯誤的。因為在中國社會重大的轉型面前,作家如不能做出很好的透視和解釋,這既是作家的失職,更是作家的無能。2013年散文既與時代拉開距離,又關注政治和社會問題,出現了不少代表作。
馮驥才的《春寒中的法國人》表面看是寫法國之所見所聞,但一個核
心問題仍是文化保護與民族尊嚴。在“知識分子到哪兒去了”中,作者說:“市場化更深刻的問題是知識分子的消失。”在“如今多少王道士”中,作者又說:“如今的王道士已是‘專家級’了。”“可是,這些年究竟誰把文化推到錢眼裡了?”在“吉美博物館的西域神女”中,作者幾乎是心顫而又絕望似地說:“站在吉美博物館裡,隔著玻璃面對著這些搬不回去的中華瑰寶,我真是慚愧萬分。我們真是愧對歷史,有負我們的文化。”是的,只從作品中的圖片便可領略被盜走的“西域神女”之美,而站在真品面前的馮驥才之心緒更可想而知。在文末,作者這樣感嘆:“現代中國城市無‘手筆’可言。每一屆官員都急於在任期內建立惹人注目的政績。那就一定要拋開前任重新規劃,以開天闢地,另立‘偉業’。城市成了官員們彼此沒有延續性的政績的堆積場。這便是中國城市造城的本質。”這無疑是對中國官場放肆、愚蠢、無文化底蘊以及沒有良心的大膽抨擊,反映了作者的知識分子情懷與責任擔承。
范曾的《準將的肩章》是寫戴高樂將軍的,這是一篇充滿正氣、包含人格尊嚴、不失人類命運關切的文章。在二戰中,位高權重者紛紛跌倒甚至跪伏於德國法西斯腳下,而不在高位的戴高樂卻毅然肩起祖國與人類的苦難和命運,投身戰鬥。最重要的是,面對高高在上的美國元首,戴高樂所表現的不卑不亢、民族自尊。還有,戴高樂不居功、儉樸自然,死後拒絕一切厚葬,唯一的要求是長眠於愛女墓旁,墓碑上只有“夏爾·戴高樂”幾個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於是,作者感嘆道:“世界上沒有一位偉人的墳墓和最普通的村民在一起,有一個亭子在墓邊,亭中二十四小時有憲兵站崗,這是四十多年來,法國人民對戴高樂將軍的永恆的懷戀和無限的敬意。”絢爛之極後能歸於平淡,這是許多大人物尤其是政治家很難做到的,范曾極力讚美戴高樂這一高風亮節,這既是知音之感,更是心嚮往之,文中的氣象與境界令人為之傾倒。
裘山山的《人不可貌相》從面相與實際的同與異展開,重點落在“人不可貌相”上,這既是對當下以貌取人、以物觀人的批評,更是從“小我”提升到“大我”的邏輯延伸。開始,對於某老闆,作者不以為然,後漸為所動,並對他產生敬意。因為老闆與眾不同的是,樂善好施,將賺來的錢多投入扶貧慈善。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生活極為簡樸,“手腕上沒有手錶,也沒有手鐲,什麼黃花梨紫檀的,什麼寶石的,通通沒有什麼;手指上也沒有戒指,方的圓的都沒有,脖子上也沒有金項鍊或者鑽石翡翠之類的東西。他也不抽菸。最為明顯的是,他的手機,是一部很舊的諾基亞,表面已經磨損了,一看就是用了很多年的”。作者最後一句寫得好:“後來的幾天,他依然操著閩南話背著手像個老闆那樣參加各種活動,依然給每個人分發他那個花里胡哨的名片,我也依然沒有與他作更多的交談。我只是遠遠地看著,在內心表達著敬重和慚愧。”一個“敬重和慚愧”一下子將文章和作者的境界提升了,讓人看到了老闆和作家內心的神聖之光。
還有梅潔的《古樹情深》、吳佳駿的《誰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李振娟的《手指上的溫暖》、郭文斌的《文學的祝福性》、殷國明的《健行者壽》等都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大的情懷。殷國明在徐中玉先生百歲誕辰前獻上了一首祝福歌,這不只是讚美徐先生坎坷豐實的人生,更是對他人格的一種褒揚:一生儉樸,過生日連只雞都不捨得買,而晚年他竟將集腋成裘攢下的百萬元,全部捐獻出來,作為學生的獎學金之用。而且對此,徐先生平淡如水,無半點居功。李振娟的《手指上的溫暖》寫的是一位鄉間織女彩霞嬸嬸,她不僅靠一雙巧手將自家裝扮得如同仙境,還為別人家增光加彩。最感人的是對於一位老奶奶(她中年喪夫、老年喪子、常身單衣薄和手拄拐棍,倚在村口老榆樹下無言地望天、咳嗽),彩霞嬸嬸終於用她彩雲樣的織錦,更用她一顆金不換的心,為老奶奶重新找回生活的快樂與希望。郭文斌多年來一直是溫暖的綠色寫作,他心態沖和、心懷謙卑,尤其是懷揣大的仁慈與光芒,在《文學的祝福性》中也是如此。郭文斌這樣寫道:“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動機寫作呢?依我淺見,‘父母心腸’是一個底線。帶著‘父母心腸’寫作,帶著‘父母心腸’出版,應該是作家和出版家最基本的品質。”中國哲人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很高的要求,但郭文斌卻將“父母心腸”看成作家和出版家的“最基本的品質”,這既反映了作者的高標和胸襟,也反映了當代中國作家及其人性的現狀,憂患意識是異常強烈的。
作家是一些與眾不同的人:他們不僅代表人類的正義和良知,更重要的是他們感覺敏銳,能更早地預見和感知社會轉型的重大問題,並做出文學性的回答。還有,作家尤其是那些偉大作家,心懷仁慈、感情充沛
……
肖達的《途經秘密》也是這樣的作品。文中的“殘局”、“路過自己”、“故事裡的故事”、“秘密”都有點迷宮意味,也有點形而上的思考。然而,作者不是傳統寫法,也不是後現代的虛無縹緲,而是將虛無與真實相互印證,從而獲得心靈的智慧的開悟。像生命的孵化,也像鳳凰涅粲重生,作者在經歷了靈魂的煎熬後蛻變成生命新芽,於是一個活潑成熟的春意來到人間。作者寫道:“時間在摺紙里裝著,黑也可能是白,白也可能是黑,不很分明。但是,博弈永遠存在。回頭看,跟時間比,博弈只是各人的樂趣,沒有勝負。我和你的博弈亦如此,想停下來,把它折進時間的夾縫裡,那是自己的事,只要我們願意。是不是啊?”作者又寫道:“原是硬得如石頭一樣的心,也可以漸漸化開,直到汪成一捧清水;原是一番散淡的心情,也瞬間緊張起來,準備打點行囊起程。”作者還寫道:“時間在故事裡延續,空間在故事裡拓展,故事在故事裡繼續。挺好的。”我喜歡這樣的句子和意境,也喜歡作者的包容與從容,更喜歡作者能夠將堅冰化為清明的心懷和境界,因為無論世界是如何的矛盾衝突,善良和智慧的陽光總能將之照亮。生命的流水裡,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無條件地看到它的美好的容顏,無論是在風平浪靜,還是在微波蕩漾,或是在驚濤駭浪里,抑或是在湍流漩渦中。
劉醒龍的《抱著父親回故鄉》打破了大多數悼念父親的散文格式,而是以詩開篇,以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方式,一直“抱著父親”走向故鄉的。作品像在畫布上不斷地用各種色彩進行塗抹,且自由自在、任性任情、大刀闊斧,甚至有些漫不經心和大不敬似的,然而,卻有著真情內在、鋪天蓋地、氣貫長虹、渾然天成的藝術感受。讀者可能讀完作品也不解其意:作者怎么能夠一直抱著父親回故鄉,作者何以寫“請多包涵。就像小時候,我總是原諒小路中閭的那堆牛糞”這樣的句子,作者為什麼總將父親比成“朝雲”、“家鄉魚丸”和“砣砣糖”一類的物象?還有,作者在似清不清、忽明又暗的情思中到底包含了什麼?但是,如果站在喪父的巨大的難言的悲傷面前,站在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角度觀之,站在給我生命的父親像落葉般在寒風中突然凋零,站在孝心與愚鈍初醒之刻,劉醒龍的敘事方式就具有了別樣的意義。這是一種箭在弦上、蓄勢待發的張力之美。就像大地經由了一冬的嚴寒,春天吐出新綠一樣,深沉的父子之情就包含在深厚的大地之中,只是沒有完全爆發而出。待發而未發、知“不知”之知,方顯出偉力之美。文章全篇一直寫“我抱著父親”時總發現周邊有個“小影子”,直到篇末才點題:“此時此刻,我再次看見那小小身影了。她離我那么近,用眼角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她是從眼前那棵大松樹上飄下來的,在與松果分離的那一瞬間裡,她變成一粒小小的種子,憑著風飄灑而下,像我的情思那樣,輕輕化入黃土之中。她要去尋找什麼,只有她自己清楚。我只曉得,當她再次出現時,一定是蒼蒼翠翠的茂盛新生!”這似乎是很清楚了,但又沒有說透,而是讓思考、懸念和想像留於其間,讓大地的滋榮向天空開放。
總之,立足於中國的情理和智慧,將中西的表現手法進行融通,在腦與心的互動中產生共鳴,為思想、情感和心性而表現,這是亦真亦幻式散文的獨特之處。
如果說2013年散文還有什麼不足,那就是許多作品仍寫得散漫、急切,缺乏精雕細琢,經典性不強。其實,古今中外的散文名篇都像一把好的紫砂壺,它要經過選料、沉積、設計、精工細做、烈焰等,還要以名茶、人心、時光養之,否則就不可能將天氣靈氣和世間的氤氳集於一身,達到藝術的自然天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