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除緒論外,該書內容主要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二章)文獻研究,分析了非正規就業產生的理論基礎及性別與非正規就業的相關理論。對國內外關於女性非正規就業研究的內容進行了總結與評價。
第二部分(第三章)回顧了非正規就業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及背景,並按發展進程及發展趨勢對中國非正規就業的發展階段進行劃分。
第三部分(第四章)從微觀角度對女性非正規就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描述。著重利用微觀統計數據,從基本特徵、工作狀況、社會保障等角度對中國女性非正規就業者的現狀進行描述性分析,並進行了性別差異比較。
第四部分(第五、六、七章)實證分析,從非正規就業選擇、收入、社會保障角度展開討論。第五章探討哪些因素是影響女性勞動者從事非正規就業的關鍵變數,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傾向於從事非正規就業,為此首先分析女性非正規就業選擇的內在機理,以說明戶籍制度、人力資本和家庭特徵等因素對女性從事非正規就業決策的不同影響,並考察男女性在非正規就業選擇上是否存在差異。第六章利用收入函式和相關的計量技術對女性非正規就業者的收入決定因素進行了探討,並對收入性別差異進行了理論分析和經驗研究。第七章試圖探討什麼是影響和制約女性非正規就業者參加社會保障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分析男女兩性社會保障行為是否存在差異性及存在差異的原因。
第五部分(第八章)是全書的總結,並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在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非正規就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非正規就業被稱為吸納就業的“海綿”,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在非正規就業興起與發展過程中,女性就業非正規化的趨勢較為明顯,女性更多地集中在低質量的、非正規的就業領域。非正規就業者的收入一般低於正規就業者的收入,然而非正規就業中的工資性別差異通常要大於正規就業中的工資性別差異,由此在勞動力市場中女性非正規就業者處於收入的最低端。女性非正規就業者不僅在經濟收入方面處於不利地位,而且通常缺乏勞動穩定性和社會保護,沒有必要的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女性更多地集中在非正規就業,不僅會成為女性自我發展的制約性約束,也意味著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邊緣化,從而降低女性非正規就業者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女性更多從事非正規就業不僅僅是一種勞動力現象,還與婦女問題、貧困問題、公共福利等密切相關,由此對女性非正規就業的研究不可或缺。基於此,《中國女性非正規就業研究:基於性別差異視角》從性別差異角度對女性非正規就業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通過研究,得出主要結論:(一)女性非正規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存在明顯的就業非正規化趨勢。無論是基於巨觀統計數據還是微觀住戶數據,都表明中國城鎮非正規就業的規模在不斷上升,但不同時期非正規就業發展的速度不同。在非正規就業發展的同時,女性非正規就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統計數據表明女性勞動者存在顯著的就業非正規化趨勢。但與此同時,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水平在不斷下降,由此表明女性在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上都沒有提升,說明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被邊緣化的傾向。
(二)在非正規就業內部,女性就業者處於不利地位。相比較男性非正規就業者,女性受教育程度更低。非正規就業內部存在的職業、行業的性別隔離,形成所謂的“女性行業”“女性職業”,而具體的行業、職業又影響著收入水平。非正規就業中存在較為明顯的收入性別差異,並且這種收入性別差異有擴大的趨勢,由此女性非正規就業者處於收入的最底端。在社會保障層面,女性非正規就業者的整體保障水平比較低,但本地戶籍的女性非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高,流動人口特別是女性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最為低下。非正規就業內部存在的性別差異,使得女性在非正規就業市場中進一步邊緣化。
(三)同等條件下,女性勞動者從事非正規就業的機率高於男性勞動者。戶籍因素、個人特徵、家庭特徵會對女性是否從事非正規就業產生影響。無論男女,在其他條件相同時,農村戶籍勞動者都比非農戶籍勞動者更有可能從事非正規就業。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女性勞動者越傾向於從事非正規就業。但受教育程度對男女性非正規就業的選擇影響有所不同,教育程度對女性的就業選擇影響要比男性大。即使在控制戶籍特徵、個人特徵、家庭特徵、地區等一系列因素後,女性勞動者從事非正規就業的機率仍舊比男性高。這表明女性非正規就業的選擇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包括經濟結構調整、社會分工、性別歧視等。相比較男性,女性更易從事非正規就業,並且女性非正規就業者比男性非正規就業者具有更低的收入和社會保障,意味著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會受到雙重歧視,在進入正規就業中受到歧視,在非正規就業內部受到歧視,從而使得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處於不利地位,而女性這種不利地位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女性就業平等權的缺失。
(四)非正規就業中的收入性別差異不能完全由男女兩性個人特徵、家庭特徵、工作特徵、地區特徵中的差異所解釋。即使在控制一系列個人、家庭、職業和地區特徵後,女性非正規就業者的月工資仍舊明顯低於男性非正規就業者,並且非正規就業中的收入性別差距有增加的趨勢,但這種趨勢逐漸放緩。藉助收入差異分解方法,發現教育、經驗等特徵對工資性別差異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性別工資歧視的貢獻仍非常顯著,這表明在非正規就業中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
(五)制度性、非制度性因素共同決定了女性社會保障水平的低下。影響女性非正規就業者參加社會保險的因素可以分為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其中制度性因素,如是否擁有工作地戶籍是影響女性非正規就業者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的最重要因素。但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如年齡、收入、職業、非正規就業類型等也影響著女性非正規就業者是否參加社會保險。該書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收入、受教育程度對女性非正規就業者擁有養老、醫療保險的影響為正,不同非正規就業類型中女性是否擁有社會保險的機率有所不同,但職業、行業對女性非正規就業者社會保險參與可能性沒有顯著影響。在同樣的條件下,女性非正規就業者擁有社會保障的可能性要比男性低,但這種性別差異更多是由其個人特徵、收入、行業、職業和非正規就業類型的性別差異所造成的,在非正規就業者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實施的政策層面,對女性的排斥並不明顯。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袁霓,勞動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波蘭華沙大學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英國國際發展研究所訪問學者。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學、勞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