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群集聚與擴散研究

中國城市群集聚與擴散研究

《中國城市群集聚與擴散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寧越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城市群集聚與擴散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寧越敏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分權化等多種力量推動之下,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群空間組織模式,並成為國家空間發展的重心。國務院和地方政府也已出台一系列與城市群發展相關的規劃,以此作為區域發展的引擎。然而,目前學術界對城市群卻缺乏清晰的界定,相關研究受限於人口普查數據,已不能反映最近十年以來中國城市群空間組織演化。.本項目利用六普等最新數據,套用GIS空間分析技術,界定中國大都市區,在此基礎界定中國城市群並劃分發展類型;探討長江中下游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城市群與大區域、城市群相互之間集聚與擴散機制,以及沿海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在實際套用方面,其成果可為政府區域和產業規劃服務,促進區域空間結構最佳化,深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理論價值方面,本研究以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區域等理論為指導,以集聚與擴散為主線,對城市群空間組織的理論探索,這將發展和完善我國城市群研究。

結題摘要

城市群作為中國城鎮化空間組織的重要形態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對中國城鎮化進程及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本項目的工作和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在都市區界定的基礎上對中國大城市群進行了界定。中國的城市是不同等級的行政區,實質上是一種城市-區域, 不能反映城市的實際規模。本項目借鑑都市區概念,採用“六普”城鄉統計口徑,以區、縣為基本單元,利用人口密度、城鎮化率等指標界定了128個大都市區。其次,對2000-2010年間中國大都市區人口規模結構和空間分布的特徵及變動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城市群界定的5項標準。根據5項標準,界定出中國目前有13個大城市群,其人口規模均在1000萬人以上。 (2)研究了13個大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的集聚與擴散效應,發現13個城市群人口合計增加6459萬人,占全國人口增加數量的87%。這表明歷經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人口流動已突破省、市行政區劃的束縛,城市群這一空間單元已成為我國人口的主要集聚區。同時發現中國大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領先於其他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引領作用。2000年,13個城市群的地區生產總值為52074 億元,占全國GDP的58.25%。2012年,各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203053億元,占全國的比重上升到61.44%,經濟集聚度有所上升,但城市群經濟對外擴散的能力不強。 (3)長三角城市群集聚與擴散的研究。 對長三角城市群的集聚與擴散、大都市區的空間溢出效應、城市網路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人口等要素資源向長三角城市群集聚現象顯著,在城市群內部大都市區外圍區縣形成新的集聚空間,溢出效應明顯。其次,分別從上市公司企業網路和跨國公司企業網路兩個方面對長三角企業的集聚和擴散進行了分析。發現:長三角城市網路除等級擴散、鄰近擴散等特徵之外,還具有明顯的行政地域性;經濟全球化使中國城市網路呈現出以北京、上海兩個世界城市為雙中心,並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全球城市-區域為核心,以沿海和區域中心城市為重點的空間特徵;經濟全球化正在逐步改變了長三角城市網路體系的結構。 本項目還對成渝城市群、長吉城市群開展了相關研究,發現極化現象明顯,中小城市發展相對緩慢。認為成渝城市群有可能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第四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