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機理及調控研究》是依託首都師範大學,由申玉銘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津冀城市群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機理及調控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申玉銘
- 依託單位:首都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全球經濟服務化趨勢增強、中國大城市正向服務經濟邁進的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特性已經成為影響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內部空間塑造、城市等級體系重構乃至全球城市崛起的重要力量。 本項目以京津冀城市群為研究對象,結合經濟地理、城市地理、產業集群、服務經濟等相關理論,以投入產出表、經濟普查等資料為源數據,運用投入產出、統計分析、GIS空間分析以及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法,探討不同尺度上生產性服務業在城市網路中的空間集聚特徵及演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從城市特性、行業特性、產業價值鏈以及鄰近效應等影響因素,系統解析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的機理,進而提出最佳化調控的模式,旨在為京津冀城市群生產性服務業的分工協作、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集聚區集聚發展,提升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乃至在全球城市網路中的地位提供科學依據,並推動和豐富我國服務業地理學的研究。
結題摘要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城市群作為區域空間形態的最高組織形式已成為21世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重大舉措推進,如何促進京津冀城市群的產業協同,如何加強生產性服務業的分工協作,如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提升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本項目以京津冀城市群為研究對象,結合經濟地理、城市地理、產業集群、服務經濟等相關理論,以投入產出表、經濟普查等資料為源數據,運用投入產出、統計分析、GIS空間分析以及實地調查、問卷訪談等方法,探討京津冀城市群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機理及調控。主要研究如下:(1)基於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與2012年的投入產出表,運用MRIO模型,編制了京津冀區域間129 部門投入產出表,從京津冀地區影響力係數、感應度係數方面揭示了京津冀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關聯特徵。(2)基於中國城市統計年鑑、城市群內部各城市、區縣統計年鑑和統計公報等為源數據,採用主成分、空間基尼係數、面板數據模型等方法,解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特徵及影響因素。(3)基於北京市2008年、2013年經濟普查數據,並依據兩位數行業分類標準,建立由20個生產性服務業部門和30個製造業部門矩陣。採用產業間共同集聚指數,測算並分析了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集聚程度。產業關聯、勞動力共享、知識溢出對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的共同集聚具有一定解釋力。(4)運用城市基本部分測算模型、納爾遜分類方法、城市專業化部門相似度和B/N比等方法,對2005年、2015年京津冀城市職能演變特徵進行了分析,揭示了京津冀城市職能演變特徵,提出了在城市職能規模結構、專業化部門、職能強度、職能聯繫等方面最佳化京津冀城市職能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