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由智聯招聘攜手“澤平巨觀”課題組共同發布,於2020年推出首期內容。報告通過跨城求職數據,解碼中國城市人才流動趨勢,動態反映城市與引才留才之間的關係,旨在幫助區域和城市發現人才流動特性,為引才留才政策決策提供客觀依據,並幫助求職者發現人才聚集趨向,為就業決策提供參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
  • 編輯單位:澤平巨觀和智聯招聘聯 
報告內容,報告意義,歷史數據,專家觀點,媒體報導,

報告內容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通過構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對國內城市人才吸引力水平進行測算和排名,形成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榜單。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包含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淨流入、人才流入占比、人才淨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等6個指標。其中,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反映該城市對年輕大學生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
人才流動趨勢與分析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分別從地區、城市等級、城市群等維度對人才流動趨勢進行統計分析。
通過對地區人才流動數據的分析,發現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區域的人才流動大勢;通過對分線城市人才流動數據的分析,發現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人才流入與流出的客觀現狀;通過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才流動數據分析,發現城市群的人才集聚或流出狀態。
重點城市分析
對於人才集聚明顯的城市,《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結合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產業發展等,剖析城市吸聚人才的原因,以便為其他城市引才留才提供經驗借鑑。

報告意義

1、服務社會人才建設。《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通過城市、區域、行業等人才流動狀況的觀察研究,發現趨勢、剖析原因,助力社會人才隊伍建設,支持各方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2、支持城市制定人才引進和留住策略。分析不同城市的人才政策,找出最優秀的人才引進和留住模式,為城市制定人才戰略提供參考。同時以直觀數據展現典型城市人才吸引力優勢,對其人才吸引力形成原因分析,一方面助力典型城市進一步招才引智,另一方面使其他城市可以針對研究結果制定吸引高技能人才的優惠政策和生活環境建設計畫。
3、支持企業選址和投資決策。企業通常更傾向於選擇人才資源豐富的城市定點生產或開設研發中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可以呈現城市人才環境,從而為企業選址提供參考依據,幫助企業精準定位和選取最適合的城市。這也有利於城市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經濟結構的最佳化。
4、支持人才求職決策。幫助求職者對目標就業城市的人才環境加深了解,通過對比區域、城市、行業的人才流向,形成科學的求職決策。
5、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布局規劃。研究結果可以幫助它們選擇人才資源豐富、科研條件優良的城市進行布局,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

歷史數據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
2023年5月30日,智聯招聘發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該排行榜顯示,深圳、廣州是全國人才吸引力10強城市,佛山、東莞、珠海、中山進入榜單前30名。
根據排行顯示,中國人才吸引力10強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無錫。
2022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一線城市的占比為20.7%、26.8%,均高於流動人才流向一線城市占比,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傾嚮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尤其是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嚮往一線城市集聚。
在人才流動趨勢方面,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上升。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
2022年5月17日,智聯招聘攜手“澤平巨觀”課題組發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解碼中國城市人才流動趨勢。該報告數據顯示,隨著2021年疫情趨緩,流動人才特徵逐漸恢復至疫情前水平,2021年跨城求職者同比增加7.4%,其中,高學歷、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流動人才主要分布在IT網際網路、房地產、製造業;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高能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減弱。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還對城市與人才流動的關係進行了解析。從城市群角度看,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流動性下降,“留才”能力進一步增強;而從分城市角度看,一線城市仍然是人才流動首選,依託產業發展與人才引進政策,經濟發達城市人才吸引力表現突出。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顯示,在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蘇州、南京、武漢、長沙位居前十。在一線城市中,北京因得天獨厚的優勢,連續第二年蟬聯人才吸引力城市TOP 1,上海、深圳、廣州位居其後。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
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寧波、長沙位居前十。2020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占比20.7%、30.9%,均高於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19.1%,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嚮往一二線城市集聚。
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區看,2020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別為11.5%、-5.1%、-2.7%、-3.7%,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淨流出。分線城市看,2020年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別為3.5%、3.4%、-1.0%、-5.8%,2019年分別為-2.7%、1.1%、1.8%、-0.3%,結合近4年數據觀察,二線人才持續集聚,一線人才受政策放寬影響轉為淨流入,三線平穩、四線持續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別為6.4%、3.8%、-0.7%、0.1%、-1.2%,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體人才淨流出,成渝基本平衡,長江中遊人才淨流出。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顯示,從人才吸引力指數觀察,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連續三年第一,廣州、杭州、南京、成都、濟南、蘇州、天津位居前十。深廣杭寧渝漢人才淨流入占比逐漸上升。
分地區看,2019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別為5.8%、-2.4%、-0.2%、-3.2%,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西部持續流出但有所收窄,東北持續流出且幅度擴大。
分線城市看,2019年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別為-2.7%、1.1%、1.8%、-0.3%,2018年分別為-0.9%、4.9%、-0.3%、-2.3%,結合近4年數據觀察,一線因京滬控人持續流出,二線人才持續集聚,三線較為平衡,四線持續流出。
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別為5.0%、2.8%、-4.0%、0.0%、-0.5%,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響人才淨流出,成渝和長江中游基本平衡。
從行業看,流動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產、製造業,高於求職人才總體的48%。

專家觀點

經濟學家任澤平發表《中國經濟展望和城市人才吸引力》主題演講。任澤平表示,巨觀經濟面臨挑戰,新基建、新能源行業孕育機會,東部人才持續集聚,95後更嚮往一二線城市。
針對巨觀經濟形勢與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情況,任澤平為城市引才提出建議。他認為,首先,要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的比較優勢,順勢而為。其次,要進一步推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最後,最佳化城市群內部的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媒體報導

在智聯招聘與“澤平巨觀”課題組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中,佛山位列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的第14名。
日前,智聯招聘通過分析人才流動特點和趨勢,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報告,公布了中國人才吸引力100強城市榜單,青島在該榜單上位列全國第13名,維持了去年在該榜單上的位次,在山東省內排名保持首位。
近年來,武漢人才淨流入占比呈現上升趨勢。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至2021年,武漢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 2.2%、2.7%、1.9%、2.1%、2.4%,人才流出占比 2.1%、1.9%、1.8%、2.0%、1.8%,基本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2017-2021年,杭州的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別為1.0%、1.2%、1.4%、1.6%、1.6%,始終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穩居前列,以電商、直播等為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環境且平均薪酬,讓杭州在重點城市中位列第四。
2020年成都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4.1%、4.4%,分別位列全國第四、第五,對高學歷人才和年輕人才保持較高吸引力。從來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重慶、北京、西安、綿陽、深圳、上海、蘇州、德陽、南充、長沙,合計占比達39.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