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

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

《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 於2017年9月11日上午,由全球化智庫(CCG)、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發布。該報告從國際人才規模、結構、創新、政策、發展和生活6個維度對31個省域的國際人才競爭力進行了分析,其中上海、北京、廣東位列前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
  • 屬性:報告
  • 發布地點:北京
  • 發布時間:2017年9月11日
報告內容,具體建議,
滬京粵蘇位列前4,浙江領銜第二梯隊
2017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
滬京粵蘇位列前4,浙江領銜第二梯隊
在評價31個省域的國際人才競爭力指數時,報告選取了國際人才規模、人才結構、人才創新、人才政策、人才發展、人才生活6個維度,綜合來看分為三個梯隊。
上海、北京、廣東和江蘇排行前四,其中上海以國際人才競爭力綜合指數3.91排名第一(最大指數為6),江蘇以綜合指數3.37排行第四。報告認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分別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中心,其開放和發展程度全國領先,因此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水平是在預期範圍內的。
浙江的國際人才競爭力綜合指數為2.53,居於第二梯隊的首位。該梯隊綜合指數居於1.5到3之間,還包括遼寧、山東、天津、福建、四川、雲南、湖北、河北、安徽、陝西、廣西、湖南、江西、黑龍江、重慶和河南等地,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發展較好的省份。
第三梯隊綜合指數居於1.0到1.5之間,包括新疆、吉林、內蒙古、海南、貴州、山西、西藏、寧夏、青海和甘肅等地,主要為中西部地區國際化發展較慢的省份。
中西部地區重點引進創新性人才
具體來看,上海在國際人才規模指數排行第一。該指數分為來華留學生和境外來華工作專家規模,北京的留學生規模最大,廣東的來華工作專家規模最大。
國際人才學歷結構指數的研究顯示,安徽、遼寧、河北學歷結構指數位列前三,該地區引進人才的針對性較強,以科研類人才為主,因此普遍具有較高學歷。
國際人才創新基礎指數則顯示,西部地區引進國際人才的來源國及所涉及行業創新能力相對較強,陝西、貴州、西藏排行前三。
東部地區配套政策完善,廣東生活指數高
為落實國際人才引進與發展政策,江蘇、北京、廣東等採取了大量的具體配套措施,位列前三,優勢明顯。
國際人才發展方面,上海提供了規模可觀的外資企業和良好的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北京、廣東、天津等地位列其後。
國際人才社會保障方面,廣東、江蘇、北京、山東等地的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服務優勢明顯。而寧夏、廣東、內蒙古、海南則在國際人才居住環境方面具有較好的潛力,對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的國際人才來說具有吸引力。
建議:打造國際人才社區與服務平台
基於上述的指標研究,報告給出了5點建議。
進一步加強引進國際人才頂層設計的落實工作,設立專門的國際人才管理機構。“例如制定相關領域的移民法,在規範移民管理機制的同時,明確和保障移民相應的權利與義務。”
加大操作層面的政策突破力度,國家創新區域應持續發揮創新引領與先行先試的示範帶頭作用。“建議參考鄰國印度的‘印度裔卡’,計畫實施華裔卡制度,對已入外籍國家、原籍中國的外籍華人發放華裔卡,持卡者可享等同在華永久居留的待遇。”
持續推動示範區國際人才政策在全國範圍的推廣,積極探索城市群國際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開展實施國際人才引進與共享的同時,選擇其他具有良好經濟基礎和國際人才需求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進行試行,從而將創新政策由城市、城市群,推廣落實到全國範圍。”
進一步加強城市軟實力建設,從自然環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水平。“嘗試依託產業集聚效應,打造適合國際人才生活的國際化社區,包括子女教育、生活娛樂、社區活動、英文服務等,為其到中國發展提供必要的國際化環境。
建立國際人才合作組織,打造國際人才協調服務專業平台。“通過國際人才合作組織綜合協調,統籌區域之間的人才開發合作,建立全面的人才開發體系,促進人才區域一體化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