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是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事業的政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的參政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普陀區委
- 外文名: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 putuo district
- 別稱:民革
民革由原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所創立,於1948年1月1日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普陀區組織成立於1957年6月16日。歷經九屆支部,五屆區委,民革普陀區委於1993年11月13日成立,組織機構從一個支部委員會,發展到一個區委員會,四個支部委員會。民革發展的對象是與國民黨有淵源關係的各界人士,2010年中共中央統戰部《關於進一步做好組織發展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提出了民革在堅持原有重點分工的基礎上,可重點發展社會和法制方面的代表性人士的要求,發展的社會和法制工作者的黨員已達7名,目前有黨員人數 143名,黨員中88.6%以上為大專以上學歷,研究生學歷16人、高級職稱31人,黨員的平均年齡為56.7歲。
黨員中有上海市人大代表1人,上海市普陀區人大代表2人。上海市普陀區政協委員11人,其中政協副主席1人、政協常委1人、政協副秘書長1人次。擔任區政府部門處級領導幹部2人。
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是民革的重要工作內容。民革黨員中與港、澳、台人士和海外華人有歷史或現實的淵源關係,歷屆區委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專門設立了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2002年5月,區委創辦了《普陀民革》報,為廣大黨員提供了政治學習和思想交流的園地。圍繞宣傳“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這個基本方針,積極開展祖國統一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在青少年及社區開展涉台教育等達到了廣交朋友,聯絡感情,宣傳政策,爭取人心,為促進兩岸交流做貢獻。
民革普陀區委作為地方一級的參政黨組織,積極履行參政議政的重要職能,參與區的重大政治事務的協商,為本區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建言獻策。人大、政協“兩會”是參政議政的主要舞台,民革區委始終圍繞區的中心工作積極參與,參政議政重在質量。如“整合社區資源,完善我區社會救助的幾點建議”,“關於長風國際生態城文化建設的建議”、“以市場行銷的視角看待蘇州河的開發、”軟硬兼顧齊頭並進——如何進一步提升長風生態軟壞境“及等提案,由於立意高,有創新,可操作,均受到黨政領導的好評和重視,被評為優秀提案和優秀調研報告,完成了民革市委的“關於在上海市制訂廢舊汽車拆卸與回收的地方性法規”建議的調研報告並作為市政協十三屆民革市委遞交的集體提案,民革區委的社情民意近幾年始終名列區的前茅,民革政協界別連續二屆被評為先進界別。民革普陀區委二次被評為民革上海市委工作先進集體。
2009年區委成立的青年工作委員會,在區委積極支持下他們依據各自專業特長、優勢,積極撰寫調研文章和提案,成為了民革參政議政的主力軍。如 “困境與發展——金融危機中的上海民營企業調研”報告(收到楊曉渡部長的肯定)、“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現條件和路徑研究”獲優秀調研獎等,這些報告均出自青年黨員之手,
加強支部建設,選好支部帶頭人,區委有效運用支部考核評價細則對支部工作進行考核和激勵,以支部建設來推動區委工作的提高和突破。開展了一個支部一個特色的創建活動。第一支部的老青結對活動;第二支部的和諧快樂在支部活動;三支部的健康科學生活;四支部的普法教育進社區,黨員們參與率都達到了80%以上,支部凝聚力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