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卷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489頁
- 開本:32, 32開
- 品牌:大千紅文化
- 作者:王中山 牛玉峰
-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2024861
內容簡介
媒體推薦
《中國民主黨派史叢書》序
劉延東
20世紀已經過去,如果對20世紀的中國歷史作一番客觀、科學的審視,民主黨派的產生、發展和長期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發展和不斷完善,無疑是中國20世紀政治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重要現象。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結構也由傳統的單一性結構逐步演變為現代與傳統交織混合的二元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不僅為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提供了階級基礎,也為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上層小資產階級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知識分子利益的具有階級聯盟性質的政黨的產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同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對中國社會進步和政治發展的基本進程和基本要求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也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現代政黨關係的基本格局,即:中國所要完成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雙重任務是異常艱巨的,所需剷除的國家政治結構是極其兇殘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重任。但僅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難以獨立完成中國革命的歷史重任,必須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革命階級和階層,進而以共產黨領導的多黨派聯合和合作的方式完成中國革命。
一部民主黨派的歷史,實際上是民主黨派從愛國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是中國的進步政治力量從一般意義上的聯合走向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實現階級和政黨合作的歷史;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鬥爭史的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使中華民族騰飛於2l世紀的奮鬥史的組成部分。在民主革命時期,各民主黨派的政治綱領主要是反帝愛國,要求民主。它們雖帶有本階級的深深烙印,並不時暴露出本階級的弱點,但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啟發和幫助下,各民主黨派在鬥爭中逐步認清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前途。經過革命鬥爭血與火的洗禮,於1948年紛紛回響中共的“五一”口號,自覺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一道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和建立新中國而奮鬥,與中國共產黨一起創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並經過建國後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從愛國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政黨的性質也從階級聯盟發展成為政治聯盟,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民主黨派的歷史道路充分說明,要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要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中國共產黨只有堅決依靠工人階級,堅持以工農聯盟為基礎,聯合一切進步階級和階層,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才能把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中國的一切進步階級、階層和社會政治力量,只有自覺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民族和國家利益為重,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才能在推進中國社會進步和政治發展的實踐中不斷取得進步,作出積極貢獻。
……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國民黨愛國民主分子與反動勢力決裂
第一節 國民黨愛國民主力量的形成
一 國民黨愛國民主分子的新覺醒
二 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
三 國民黨愛國民主力量的形成
第二節 反對國民黨右派的鬥爭
一 一反對國民黨老右派的鬥爭
二 反對國民黨新右派的鬥爭
三 國民黨的分裂與國民黨民主派的反蔣鬥爭
第二章 反對妥協獨裁與開展抗日民主鬥爭
第一節 國民黨內愛國民主分子奮起抗日
一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部分官兵的抗戰
二 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戰
三 長城抗戰和察哈爾抗戰
四 綏遠抗戰
第二節 反對內戰獨裁,爭取抗日民主
一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建立及其鬥爭
二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建立及其鬥爭
三 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的建立及其活動
四 回響中共號召,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而鬥爭
第三節 支持國共合作,堅持團結抗戰
一 積極參加統一戰線,為抗日救國而鬥爭
二 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獨裁
三 集結民主力量,籌建革命組織
第四節 反對獨裁統治與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鬥爭
一 國民黨統治的全面危機,國統區民主憲政運動的再度興起
二 投身憲政運動,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而鬥爭
第三章 民聯民促的成立與反內戰反獨裁的斗
第一節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的成立及其活動
一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的成立
二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的政治主張
三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成立前後的政治活動
第二節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成立及其活動
一 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成立
二 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政治主張
三 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成立前後的政治活動
第三節 旅美中國和平民主聯盟的建立及其活動
一 旅美中國和平民主聯盟的建立
二 旅美中國和平民主聯盟的政治主張
三 旅美中國和平民主聯盟的活動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歷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名單
文摘
以促成事變的妥善解決。何香凝也在為事變後的局勢而焦慮,她不顧疾病纏身,欣然允諾與宋慶齡同行。後因交通工具未能解決而沒有成行,但她們一直密切關注著時局的發展。另一國民黨民主派人士馮玉祥也為事變的和平解決而奔走活動。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方針和不懈努力及各方力量的積極推動下,蔣介石被迫接受了聯共抗日的條件,事變得以平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和親日派企圖擴大中國內戰的陰謀,結束了歷時10年的內戰局面,對推動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1937年2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國共兩黨重新合作,於2月10日致電五屆三中全會,要求國民黨實踐停止內戰、國共談判、團結抗日的諾言,並表明了中共願意改變自己政策的基本態度。中國共產黨的正確主張和態度,表達了全國人民團結抗日的迫切願望,受到各界人民的擁護,也給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以重大影響。宋慶齡在中斷10年之後,第一次登上國民黨中央全會的講壇,發表了題為《實現孫中山的遺囑》的演說,嚴厲斥責了親日派汪精衛的賣國謬論,批駁了“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動方針,堅決主張為了抗日,必須實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停止內戰,團結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全國抗日力量。宋慶齡的這一鮮明態度,受到了國民黨內和全國各愛國民主力量的熱烈歡迎。宋慶齡、何香凝、馮玉祥等13人還聯名向全會提出了恢復孫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提案,指出:“近半年來,迭接中國共產黨致我黨中央委員會書函、通電,屢次提議國共合作,聯合抗日,足見團結禦侮已成國人一致之要求”,“應乘此機會恢復總理三大政策,以救黨國於危亡,以競革命之功業。”①國民黨的一些地方實力派也要求抗日和民主,四川劉湘呼籲“集中人才,精誠團結,解放言論,發揚民主”,並聯合廣西李宗仁、白崇禧等提出了救國方案。經過激烈的鬥爭,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終於通過了宣言和決議,宣布對日要抵抗,對內要和平,國共兩党進行談判。這表明,國民黨由內戰獨裁和對日不抵抗政策,開始向著和平民主和抗日的方向轉化,也是國民黨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開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標誌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初步形成。
1937年7月,在國共兩黨多次談判的基礎上,國民黨政府在廬山召開了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座談會。9月22日,經過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國共產黨中央為國共合作發表的宣言。翌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在中國革命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策略路線的重大勝利,是國共兩黨各自政策調整轉變的結果,也是國民黨愛國民主力量和其他民主力量堅持鬥爭、積極推動的結果。
第三節 支持國共合作,堅持團結抗戰
一、積極參加統一戰線,為抗日救國而鬥爭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發動進攻,我國守軍英勇抗擊。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又大舉進攻上海,上海軍民奮起禦敵。8月14日,國民黨政府發表“自衛”宣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抗戰初期,即從“七七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國民黨政府對日作戰還是比較努力的。尤其是地方實力派,表現了較高的愛國熱情和實戰精神。李宗仁指揮的台兒莊一戰,曾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全國軍民團結抗日,生氣勃勃,出現一派新景象。這個期間,國民黨召開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國民黨工作重心向戰爭轉移,還制定了《抗戰建國綱領》,設立國民參政會等,表明了開放政權、開放民主的些許姿態。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內的愛國民主派和反蔣派,也改變了原來的反蔣態度,而表示一致擁蔣抗日,他們中的多數人,對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都表示了熱烈歡迎和積極參加的態度,並且全力以赴地投入抗日民族救亡工作。
國民黨民主派領袖宋慶齡對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攜手抗日感奮異常。9月24日,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第二天,她就發表了《國共統一運動感言》,指出:“這幾天讀了中國共產黨《共赴國難宣言》和中國國民黨領袖蔣委員長團結禦侮的談話,使我異常地興奮,異常地感動。回想國民黨和共產黨這兩個兄弟黨,在最近10年以來,互相對立,互相殺戮,這是首創國共合作的先總理孫中山先生生前所不及意想到的,到最近,這兩個兄弟黨居然言歸於好,重新攜手,為中國民族的獨立解放而鬥爭,中共宣言和蔣委員長談話都鄭重指出國共兩黨精誠團結的必要,我聽到這個訊息,感動得幾乎要下淚。”她諄諄告誡大家一定要記取十年內戰兩黨分裂這一段悲慘的歷史,做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這民族危機千鈞一髮的今日,一切過去的恩怨,往日的牙眼,自然都應該一筆勾銷,大家都一心一意,為爭取對日抗戰的最後勝利而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中華民國走上獨立解放的勝利途徑,孫中山先生死而有知,也應該含笑九泉了。”①
宋慶齡深知,堅持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根本保證;她也深知,這歷盡艱辛,付出深重代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成非易。為了維護和鞏固這個統一戰線,爭取抗戰勝利,她處處以民族利益為重,拋嫌釋怨,胸懷豁達,團結在政治上長期分道揚鑣的親屬。她不僅親自邀請當時擔任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長的宋子文和行政院長的孫科作為她發起組織的“保衛中國大同盟”的發起人,而且還加強了與她長期疏遠的姊妹之間的聯繫。宋慶齡的這些舉動,對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外,為了推動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宋慶齡一改過去深居簡出、很少接待來訪者的習慣,廣泛聯繫各階層人士,包括親自接待上海青幫頭子杜月笙,推動其為抗戰捐款。她還與僑領、僑商廣泛聯繫,多次會見愛國僑領陳嘉庚、司徒美堂等,鼓勵愛國僑胞為祖國抗戰多作貢獻。
國民黨民主派另一位領袖何香凝在獲悉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後,看到多年為之奔走呼號的目標得以實現,想到從此可以消解紛爭一致對外,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心情異常興奮,禁不住熱淚盈眶。恰好此時,她收到了廖承志從延安發來的慰問電,更按捺不住激動興奮的心情,立即復電廖承志。電報說:“國共團結抗戰,對於汝父十三年改組國民黨,執行三大政策之主張實現,為之安慰。汝須努力奮鬥禦敵,勉為政府抗戰後援,以競汝父遺志。”②何香凝的這封電報被《救亡日報》全文刊登,引起了各界的強烈反響,受到了各方人士的高度讚揚,充分體現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此後,何香凝又發表許多文章,為維護國共合作、動員全民族抗戰而大聲疾呼,為恢復三大政策、實現民主而高聲吶喊。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抗戰打到現在,固然我們在抗戰中增強了民族的團結,但是大家也眼見得確實失去了許多地方。這個原因,就是民眾還沒有組織起來,還沒有動員起來,還沒有發揮很大的力量。”她批評國民黨當局限制抗日救亡運動的做法,主張要真正恢復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她說:“我主張復古,可是根據十三年改組時代精神的復古”只要能夠實現這樣的復‘古’精神,中華民族是充滿著光明前途的,中國國民黨也是充滿著光明前途的。”她特彆強調國共合作要堅持下去,表示“我堅決地相信,只要我們決心維持這合作下去,中華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燦爛的。”①何香凝從愛國主義、民主主義的立場出發,批評國民黨的片面抗戰路線,進一步呼籲國民黨動員民眾,組織民眾,堅持國共合作,努力推動國民黨沿著抗戰的正確道路前進。
……